

亚特兰大的“亚洲崛起”!中餐和其他亚洲餐不再只是小众
走进亚特兰大,你很难不被亚洲味道包围——无论是在Buford Highway的路边摊、Duluth的甜品店,还是Midtown的米其林餐厅,亚洲料理的香气正从街头巷尾弥漫开来。
而这种“入侵”,不是突如其来的潮流,而是一种静悄悄的改变——一种关于身份、记忆和创造力的集体表达。
从“外来风味”到城市日常
三十年前,在Henry County长大的中餐主厨Ron Hsu,只能在自己母亲的餐馆里找到熟悉的味道。当时,别人甚至会问他:“你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是墨西哥人吗?”
如今,这样的提问几乎听不见了。Hsu说:“那种陌生感在慢慢消失,就像人们对亚洲菜的印象一样。”
Hsu是亚特兰大米其林星级餐厅 Lazy Betty 的联合创始人,也是推动城市“味觉觉醒”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把“中式鸡汤”改造成法式浓汤,用上海菜式的“捏合”手法来重新诠释南方家常菜——比如他那道名叫“莲花饺子”的菜,用鹅肝、香菇和鸡汤演绎了中西融合的精致版本。
“我觉得这是一种使命感,”Hsu说,“要让更多人真正理解亚洲料理的深度,而不是只停留在‘炒饭’或‘外卖’的印象里。”
一条公路的多样风味
在亚特兰大,如果要体验亚洲的多样性,Buford Highway 是最佳课堂。
这条被称为“多元美食走廊”的公路,两侧分布着从越南粉到韩国烤肉、从马来咖喱到中国烧腊的各种餐馆。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里的顾客早已不限于亚裔群体——无论白人、黑人、拉美裔,大家都能用一碗热汤或一份炒面找到属于自己的慰藉。
Sweet Hut 的总经理 Jane Ewe 就是这股浪潮的见证者。她的家族在亚特兰大经营多家马来餐厅和甜品店。她说:“十年前,很多人不知道‘Laksa’是什么。现在,客人会主动问我们有没有柬埔寨米线,说明他们的味觉和好奇心都变了。”
这股变化,不只是口味的多元,更是文化的共生。Duluth、Johns Creek等地新开的亚洲超市和餐饮品牌,如 Teso Life、Food Terminal,不断吸引人们去“打卡”,也推动了当地的经济活力。
当米其林遇上泡泡茶
在亚特兰大的高端餐饮圈,亚洲影响力也愈发明显。
Brian So,韩裔主厨、Marietta餐厅Spring的联合创办人,把亚洲技法融入现代美式料理——比如他用“热油泼香”的方式制作辣油,选用的是佐治亚本地的香料,而非来自中国的花椒或八角。
他的新餐厅“Spring 2nd Branch”,计划将更直接地呈现传统韩餐的多样性,而不仅仅是“烤肉”那一面。“韩国人不是天天吃烤牛排,”So笑着说,“那更多是企业请客的菜,不是日常饭。”
同样的挑战,也存在于中餐、越南菜、印度菜身上——人们对“东方味道”的想象,往往被几个固定标签所框定。
Hsu坦言,他梦想开一家“高端中餐馆”,让传统的中式烹饪也能在米其林体系下被尊重。但经济现实让这件事变得不容易,“你得算清楚每道菜、每个桌位的成本,这是个艰难的公式。”
味觉的“再教育”
如果说过去十年是亚特兰大“吃遍亚洲”的十年,那么接下来的十年,或许将是“理解亚洲”的十年。
不再只是“异国风情”,而是一种共同的语言——在这座城市的早午餐菜单里,你可能会看到泡菜炒饭、麻辣花生、抹茶拿铁、泰式甜虾;在社区节庆中,孩子们一边喝着着奶茶一边听爵士。
“食物让文化变得可亲可感,”Ewe说,“当人们用味蕾接触一个文化,他们也开始理解那个文化背后的温度。”
亚特兰大的亚洲餐饮确实越来越精彩,但也引出了一个更深的问题:当亚洲菜走进主流之后,它还算“亚洲菜”吗?
你更喜欢哪种表达——传统、融合,还是彻底本地化?
留言聊聊,你心中代表“亚特兰大味道”的那家亚洲餐厅或者中餐厅是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