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城华人游记: 从佐治亚(Georgia)到格鲁吉亚 (Georgia)(一)
今年3月初我和老公刚打完第一针疫苗,住在盐湖城的崔同学夫妇来约我们六月底出去旅游。尽管疫情在家宅了一年半,我其实呆的挺舒服,并没觉得烦。但是人家爱玩会玩,都安排好了,我们不用操心跟着走就是了,这等好事不能轻易错过。所以我们痛快就答应了。“走,你们上哪儿我们跟着”。
再一问,人家要去Georgia, 不是我们亚特兰大所在的这个Georgia啊,是Georgia那个国家,英文字母一个不差。中文我们这里的翻成佐州亚(2020大选沸沸扬扬时以‘佐治亚’出现),那边的国家被翻译成“格鲁吉亚”。如果你让一个俄国人发音,就知道为啥了。但是这两个英文名字其实没有任何关系。
1.佐治亚相识格鲁吉亚
这国名算是有耳闻,可是之前还真心不知道在哪儿。跟别人聊起来,约一半的人不清楚,甚至没听说过。我给保险公司打电话闻询旅行保险,说了半天,客服女士都没搞清我不仅是要出Georgia,而且要出国。她说她从来没听说过还有个国家叫Georgia。
最终在飞往格鲁吉亚的飞机上遇到一位从中国公派去的官员。他听说我们去旅游,马上问: “你们一定是世界各国都玩遍了吧”?我忙说,“没没没,不过那对朋友夫妇确实已经去过五六十个国家了”。
总之,对我们来说欧洲南美东南亚许多著名旅游胜地都还没去过,疫情期间好不容易跨出国门,去那么个非著名小地方,是不是有点主次颠倒?况且疫情还没有消停,有朋友警告说,那可是个从苏联解体出来的穷国家,第三世界,万一得了新冠,都没医院能救你们。说的我心里颤巍巍的。
日子越临近,本来应该是越兴奋,可是我的兴奋中却夹杂了几分紧张。导游公司给的游览行程完全没读,临行打包时满脑子想的都是带足口罩,消毒纸,洗手液,还要血氧仪,温度计,退烧药,抗生素,止咳药等等。 似乎所有的期待不是玩啥,而是平平安安活着回来。
跟朋友在巴黎转机时会合,也直到那天我才问她,你为啥选择这个地方?难道真的别的地方都玩过了?她的回答特别简单:打完疫苗网上一查,格鲁吉亚是当时几乎第一个对美国人开放的国家,只要有疫苗证明就行。不需测试,不需隔离。所以就是它了。
就这样跟着崔同学夫妇懵懵懂懂地来到这个国家。来以前可以说对这个国家一无所知,临来前几天才看了地图,得知它位于欧洲亚洲的交界处,北临俄罗斯,西靠黑海,南部和东部与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接壤。是前苏联靡下的一个共和国,首都叫Tbilisi第比利斯。
格鲁吉亚人口约4百万,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人口和面积都是我们佐治亚州的一半不到。通常朋友从外地来亚特兰大多是为了出差,很少专门来旅游。的确也找不到太多景点可玩,有个两三天就转悠完了。但是在格鲁吉亚,从东到西,从北到南, 最东边的著名景点还没排上,我们就跑了足足12天。一点也没觉得长,也没有盼着回家的感觉。
图为:行程上的五个城市 – Tbilisi -> Borjomi-> Kutaisi -> Mestia -> Batumi
这个鲜为人知不起眼的小小国度,因为其融汇东西跨越古今的特殊空间和历史位置,使得她的风景,传统,宗教,文化,民风都格外地丰富,独特,传奇,悠久。
我们惊奇地得知:
早在8000年前格鲁吉亚就掌握了葡萄酒酿造技术,世界第一;
早在公元四世纪格鲁吉亚就开始成为信奉基督教的民族。有一说她是世界上第二个基督教国家(第一个是邻居亚美尼亚),甚至早于那些强权和帝国,比如罗马或沙俄。
这些悠久和丰富的历史都让我们所在的佐治亚望尘莫及。
每到一处当问到我们从哪里来时,我们都特别套近乎地跟人家说,我们来自美国的Georgia。没有一个格鲁吉亚人不知道美国有个Georgia州的。他们说世上各地人都知道美国,而美国人不知道世上很多地方。想到他们悠久的文化历史,不免让我为大国人民不经意的无知和傲慢感到惭愧,也对这个历史上饱受强权帝国征服统治欺凌而不屈不挠,依然挺立的民族肃然起敬。
格鲁吉亚本来人口密度就不高,加上在疫情期间,比起通常旅游热点乌央乌央的拥挤繁杂,这里处处都悠闲轻松舒展。所以不管是误打误撞还是精心挑选所至,这一趟不虚此行,收获满满。
2.地下印刷所红色记忆
一说去格鲁吉亚,同学的微信群里马上有人说,那是斯大林的家乡,我们小时候读的课文《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就在那里。说起来还真是很耳熟,仿佛与第比利斯这个名字唯一的一次交集也就是那个课文。
如同当年的样板戏,不管看懂没看懂,里面的人名台词就是记得特别深刻。这个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似乎也是那个年代在我们脑子里的一个烙印。
如今来了这里,翻遍旅游公司给安排的行程表,找不到去这个景点的一丝影子。感觉就像去巴黎没看埃菲尔铁塔,去埃及没看金字塔一样,这里唯一一个对俺来说的‘知名景点‘如果不去算不算白来啊?可是问了两个导游,一个说没听说过,一个说好像有这么个地方,但是早就不开放了。问第比利斯五星级旅馆前台的小哥也似乎根本不知我之所云。
群里真有热心好事的同学,帮我在谷歌搜索,不仅查出此处确实有个‘博物馆’,还把地址和开放时间都找了出来,7 Kaspi St.。于是在来到第比利斯的第三天,趁着有早上半天空闲的时间,我们决定自己去找这个地方。
既然没人知道在哪儿, 我们就全靠谷歌地图了。谷歌说我们的旅馆到那里将近5公里,步行需约一小时。那几天第比利斯也是出奇的热,最高气温99华氏度。虽说很热但毕竟没下雨,反正也要逛街,我们就决定不打车,溜哒着去。
刚开始走的都是前两天导游带着游览时熟悉的老城大街,可是走着走着大道就没了,街名有的有英文,有的没英文,跟谷歌要对上还真不容易。穿过一片片破破旧旧的民宅,太阳越来越毒,不得不在路边小店里买水,可是语言基本不通,也没办法更多向人家打听。
左拐右弯地终于看到了Kaspi St. 的街名。一个个门牌号地数过去,每个门脸都挺破的,突然到7号,就有了一堵与周围很不同的红砖墙和一个像样的门脸。可见当年苏联时期这里还真的被政府投资修建了一个正经的红色历史博物馆。
大门关闭着,敲敲门出来一位估计和我们差不多年岁(60来岁)的老爷子,戴着口罩,给我们测了体温。可惜老爷子不会说英语,我们也没有导游带领,只能跟他连比划带猜地交流。当然老爷子凭经验也一下能猜出我们干啥来的,拎着钥匙带我们进到院子里来参观地下印刷所。
关于这个地下印刷所的结构和玄机,当年课本茅盾的文章里介绍得非常详细。说它是地下不止是隐蔽的意思,而是真的在地下17米,由一口井作为掩护,当年的革命家们出入都要从井里爬进爬出。
不看不知道,看了井道那份破烂,别说人了,青蛙要进去都会胆怯。不知道当年这井的状况能比现在好多少。
课文和图示都很清晰地示意着要进入印刷所先往井下爬17米,然后从井壁的一个洞横着爬一段,再往上爬15米,接着钻进那个藏有印刷机的秘密屋子。印刷屋顶上是个普通的放哨打掩护的小屋。
群友们最关心的是,如今参观的人怎么进去,总不能也要爬这17米的井道吧?
为了弘扬革命传统,当年的博物馆早就在顶上的小屋下修建了一个有旋转楼梯的通道,供人们走下去参观。 但看着那个楼梯的破旧腐烂样,要走下去也得捏着鼻子。如果没有点对红色历史的情怀还真没动力往那里钻。怪不得在第比利斯城里住了很多年的年轻人也没人来过这里,甚至不知道这里。
看了实体的印刷所,老爷子又带我们看了几间屋子。一切都再现着那个革命时代特有的红色风华,也免不了露出被现实遗忘不睬的冷落。
估计来这里的多半是被教科书召唤来的中国人,老爷子还拿出不知哪位华人游客给他的课本。千万不能小看教科书的作用,那是喂养一代人长大的乳汁。
还有一本游人留言簿,上面多半是熟悉的中文字句,’共产党万岁‘,‘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口号。可惜老爷子不懂中文,否则应该是挺让他激动的。
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2003年格鲁吉亚民选新政府与俄罗斯交恶,30年来这里早已红云不再。展览馆也不再有政府支持了。估计也就是几位像老爷子这样的铁杆在自觉守护着。
参观并不要门票,我们为了感谢老爷子的接待,给了他$60做小费,他很高兴。后来才得知,格鲁吉亚普通百姓平均的月收入不过是$200。
临走时瞟见老爷子正在看的电视似乎还是我们在中国三四十年前用的那种12寸机体厚笨的老古董型号。
说起斯大林,那是代表我们这一代人头脑中理想和主义的伟人。而现在他的家乡人似乎更多地以暴君甚至恐怖分子来标签他。一个红彤彤的年代就这样成为翻过去的历史,但是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仍是五味杂陈挥之不去的记忆。
3.酷像中国餐的非中餐
格鲁吉亚因为地处欧洲与亚洲的交界之处,其饮食文化也与欧洲亚洲各有交集。如果想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我想说那是”酷像中国餐的非中餐“。
我们所住的每个旅馆都包自助早餐,非常丰盛,也很健康。我们一般都是吃的足足的上路,中午玩到哪儿随便吃点或者就不吃了,傍晚再正经地吃一个大餐。
面食
第一天导游带我们徒步游览第比利斯老城,走到两点多该是饭点但是并不饿,就领我们进了一个当地学校学生们经常出入的小面包房,现烤出来的面饼,里面夹着奶酪,或着豆馅,或者肉末,1.5Lari(约$0.5) 一个,好大一张,一个人都吃不完,地道又实惠。可惜只顾着吃忘了拍照。
后来才发现面包是格鲁吉亚人饭桌上的必备。像墨西哥餐馆,上菜前先来一盆玉米片一样,这里先上一盆面包。看上去干巴巴的,但是嚼起来还挺有味,而且越嚼越有味,经常不知不觉连自己都不相信我们几个就把那一盆面包都吃进了肚里。
更好吃的面包是它们的奶酪面包叫Khachapuri。外面是大白发面,中间放很多奶酪, 再裹起来去烤。烤完外面刷一薄层的黄油,焦香酥脆。不过顿顿吃这样香喷喷的大面包我想也是那些漂亮轻盈的格鲁吉亚小姑娘长成溜圆彪悍的格鲁吉亚大妈的一个原因。
还有一种著名的面包叫Acharuli,它的形状像水手的帽子,奶酪不是包在里面而是在面包外面,中间打个鸡蛋,代表太阳。据说这是从前水手们的家属对自己出门航海的亲人平安归来的祈愿。吃的时候要把鸡蛋和一块黄油趁热搅合在Cheese里再跟面包一起吃。
有几顿饭我们吃了里面夹着茴香馅,牛肉馅的烤饼,那就基本和咱中国的馅饼是一回事了。另外用玉米面烤的饼子,让从小在北京吃惯了玉米饼的老公连连喊香。
在Mestia的小镇上,我们走过一个面包房,面包从这个泥巴做的粗犷的大烤炉里进去出来用的居然是大铁棍子。
烤出来的巨大面包又是只需1.5拉里($0.5)一个。我和崔同学两张嘴从两头开始进攻,似乎感觉肚子都要撑破了两张嘴还难以会师。
格鲁吉亚还特别流行吃’dumplings’, 类似中国的小笼包或饺子,里面通常是牛肉馅。没有考察过这个是不是沿丝绸之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可以肯定是有中国的渊源。不然为啥每到一处吃饭,人家看我们是中国面孔,总要热情推荐这道菜,仿佛觉得那该最对我们的胃口。
不过他们做的包子皮厚,中间的面疙瘩很大,跟我家的包子饺子没法比,更别说鼎泰丰那个18褶的小龙汤包了。导游说他在家经常自己做,我们便试图教他点绝招,怎么把肉皮冻包在馅里蒸出来有更多汤汁,怎么捏褶子让中间的面疙瘩小一点。
我们群里朋友看到这张图笑话说我们吃的是”带把的包子“,这冠名好像还挺贴切。我们在第一次尝过之后就再也不准备把肚子浪费在这个包子上了。不过在世界各种餐饮中看到这么接近中国包子饺子的还是头一次,多少还是有好几分亲近感的。
蔬菜
蔬菜是以凉拌和垮炖为主。
最常见的凉拌黄瓜西红柿,几乎顿顿都吃,也是我们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了。不过其味道和口感都比我在美国超市买到的西红柿黄瓜味道好,撒上香菜,拌上特别的盐加香料,简单健康爽口。还有的是用核桃泥做的沙拉调料。感觉不很清爽,所以我们一般都不点那种。
后来发现好吃的诀窍是他们放上一种特殊的盐,叫Svaneit Salt(Svaneit是我们去参观的北部一个地区,后面会更详细讲到),里面掺乎了十来种香料。后来在Mestia一个农家我们从主人那里买了一小袋她自制的这种盐。
回家的头几天我也吃凉拌西红柿黄瓜,就用这种盐,俺老妈直说味道确实不错。
每顿饭桌上几乎都少不了的蔬菜是茄子,跟核桃酱混搭着,里面裹,外面裹,怎么都是好吃。外面加上的两粒石榴着实有画龙点睛之效。
为了彰显格鲁吉亚的风土人情饮食文化,导游为我们安排了一个Cooking Class项目。在一位格鲁吉亚大妈家里,跟她一起学做当地的特色菜,其中最重要的一道也是这个茄子。 可惜大妈为了省事,在我们来以前把茄子切好准备好,就留下最后一步让我们操作。不过我还是学到了一招,把茄子事先用盐杀一下,挤出水,再蒸煮时就容易达到绵软的口感。而我以前要么是放很多油,要么是用微波炉微一下,才能达到软化效果。这个新招感觉应该是更好。
蔬菜中还有一种很特别的用当地树上的花凉拌的,也是非常简单,就地取材,健康美味。
还有些蔬菜多是凉着吃,比如菠菜,但形状搓成菜团子。
我们有几次机会逛了他们的农贸市场和家乐福超市,里面的蔬菜品种确实不算多,主要是茄子,彩椒,Squash,西红柿,黄瓜这几种。我们家这边中国店里那些品种繁多的绿叶菜像油菜芹菜白菜等等完全没有见到,但是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香料粉很多。
蔬菜的另一种常见做法是垮炖,比如这个茄子煲,非常好吃顺口,也和中国餐的口味非常接近。
肉食
烤肉和香肠是最常见的肉类吃法,羊,猪,牛都有,老公特别喜爱,而且肉质都很好。我们在农家吃的牛都是地里大街上那些散养出来的,感觉应该是有机健康类的。
除此之外的炖肉(Stew), 排骨也特别像中餐的做法。可惜这年头我们吃肉的热情有限,所以也没有吃的太多。
看着菜市场里这个卖肉的架势,有点看当年中国农贸市场的感觉。不知国内现在是否仍是这样?
汤类
偶然间在Mestia吃的一顿午饭里我们点了一碗蘑菇汤,哇,喝一口美味无比。像很久没吃地道的中餐会馋方便面的感觉,那个蘑菇汤好鲜美好顺口。我们立刻追加每人一碗。此顿之后再去的餐馆,蘑菇汤或者蔬菜汤成为我们必点的一道菜。
除此之外还有芸豆汤,鸡汤,更有牛杂碎汤,都非常接近我们熟悉喜爱的中国口味。
红酒
格鲁吉亚以产红酒著称,号称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酿酒技术的民族,8000多年前就有了。全国有六种不同的气候带,所以产出几百种不同的葡萄,因而酒的种类也无穷多。虽然我和老公都不懂酒也不会喝,但品酒肯定是行程中不可或缺的项目。崔同学夫妇很爱喝酒,旅途中我们无论午饭晚饭必然有至少一瓶酒。与美国不同的是酒并不比汽水贵多少。
在第比利斯我们去过两个小酒庄,品了十几种红到白的葡萄酒。
ChaCha 是一种格鲁吉亚特产的比红酒更烈性的白酒,用葡萄的皮和仔做的。在黑海边的Batumi我们还专门去参观了造这种酒的一个酒厂。
酒文化是格鲁吉亚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每到一个古堡民居,都可以看到屋里再挤也必然有存酒的地方。好比祷告要有牧师带领,他们喝酒要行酒令,通常也是由有威望的族群首领带领,英文叫toastmaster, 这里有个特殊名字叫“塔妈大(tamada)”。
一路上格鲁吉亚语的“你好”,“谢谢, ’再见”,我们学了忘,用过还忘,只有这个词实在是过耳难忘。个中原因你懂的。
饮料
对于不爱喝酒的我,这里著名的矿泉水本该是蛮富吸引力的。行程中专门有一个城市叫Borjomi,就是以出产矿泉水著称。据说从这里峡谷流出来的泉水富含对养生和医疗很有效用的矿物质,历史上曾为达官贵人的疗养胜地。如今格鲁吉亚大街小巷卖的瓶装水多半都是Borjomi这个牌子,这里也因此成为旅游景点。不过我喝了一口原汁原味的那水,有点咸涩,温温的,实在喝不惯,也就作罢,算是到此一喝了。
倒是在另一天的旅游途中经过一处山泉水出口处,导游停下来让我们品尝,直接接来喝,入口清凉,没有怪味,挺爽。
特产
茶叶
格鲁吉亚西部的气候是适合种茶叶的,所以茶叶也曾是它的一个特产,不过这个真的是从中国传入的。在黑海之滨的Batumi仍然保留着1893年中国来的茶叶大师刘俊周先生的旧居。是他把中国的茶种带到这里,帮助整个格鲁吉亚的茶叶生产成为一个兴旺产业。
他的这个海边别墅在当年应该是豪宅,随着苏联的解体,计划经济市场的消失,这里的茶叶产业衰落了。这个旧房子里面也一片落破。如今仍然能保留在那里,是当地政府要在此建立一个博物馆,续写中格人民的茶缘。不过估计国家百废待兴,还没轮上这里。
棍子糖
另一个我从来没见过的特产是满街头可见的Churchkhela,棍子糖。开始我一直以为是香肠,后来才得知是由凝固的葡萄或果汁包裹着坚果的一种零食。听上去是蛮健康的食品。只是这样直接进口的东西挂在大街的摊子上,毫无外包装,实在有点过于朴素,也让我想起那些年在国内逛街时人们说的‘摊上的东西别乱吃,不知道卫生不卫生’的叮嘱。疫情期间更是让我多了几分谨慎。
后来在机场看到一些包装精致的,当然价钱也翻了好几倍,买了少许品尝。算不上惊艳,倒也是有点特点。
桌布
在格鲁吉亚餐馆吃饭时,我们几个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餐馆里漂亮的桌布。一打听这也是格鲁吉亚的特产,叫Georgia Blue。别地没有卖的。据说这种蓝色是葡萄酒洒在上面会自动变成的颜色。敢情是为了禁脏耐用。不过真的很好看。
得知这家桌布的特殊性,再回过去看之前上烹调课大妈家的桌布也是一样一样的。让我们坚信这真的是本地餐桌的一大特色用品。最后一天回到第比利斯逛街时,发现很多小店铺里卖这种桌布,颜色质地价钱范围很大,真真假假。最后我们在一家看到比较满意的一块,就当纪念品买了回来,180拉里(约$60)。
由于篇幅的原因,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下周将和大家一起分享从佐治亚(Georgia)到格鲁吉亚 (Georgia)的美好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