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川普凶手身份背景大揭秘!“极右分子”?不满川普变温和
周六傍晚,川普在宾州集会上遭到枪击,右耳受伤。枪击还造成另外一人死亡,2人受伤。枪手已被击毙。
枪击事件发生后,这位78岁的前总统在脸上带着血迹的情况下被紧急护送下台,枪手和一名观众被击毙,两名观众受重伤。
目击者讲述事发过程
网络曝光的最新画面显示,他开火前就有民众拍到他持枪趴在屋顶上的身影,也有目击者通知现场维安人员,却没能阻止悲剧。
综合美媒报道,克鲁克斯在距离舞台约135公尺的小屋屋顶对川普开枪。TMZ取得一段画面显示,附近民众在克鲁克斯开火前就注意到他,放大一看清楚可见他趴在屋顶上看向前方,镜头外一名男性大喊,“他有枪!”还有一名女性惊慌喊着亲友的名字,“过来这里!”
影片开始约4秒钟后传出3声枪响,停顿约3秒后又传出5声,过程仅短短6秒,可见镜头一阵晃动,现场尖叫声此起彼落,人影纷纷窜逃。骚动过后民众心有余悸,口中喊着“有人中枪了”、“他X的发生什么事”、“我的天”。
根据现场一名叫史密斯的目击者描述,当时他看见一名枪手持步枪爬上场外一栋建筑屋顶,却不见特勤局有所动作,史密斯紧急警告警员枪手所在位置,随后传出数声枪响,之后亲眼见到枪手“被爆头”。
受访的史密斯明显受到惊吓,他透露目击枪手身影后,“我心想川普怎么还在说话,怎么没人把他拉下台”,紧接着“现场传出5声枪响”。
随后史密斯看见,枪手在距离舞台约400英尺(约121公尺)外的屋顶被特勤人员朝头部开枪。之后特勤人员爬上屋顶将身亡枪手带走,根据社群流传画面可见,一名疑似失去生命征象的男子倒卧屋顶,旁边围绕多名员警。
枪手身份曝光!
美国联调局FBI,已经确认了企图暗杀前总统、共和党总统参选人川普(Donald Trump)的枪手身份。FBI表示,已死亡的枪手是家住宾州巴特勒(Bethel Park, Pennsylvania)的20岁男子托马斯·马修·克鲁克斯(Thomas Matthew Crooks),不过动机尚不清楚。
该区的县议会代表丹·格里兹贝克在周日的采访中表示,该社区“属于中产阶级,也可能是中上阶级。”
据悉克鲁克斯的母亲是民主党人,父亲是自由意志党人,这在该地区是一个相当典型的组合。
据当地媒体报导,枪手克鲁克斯于2022年从伯特利公园高中毕业,另根据宾州选民数据库中的名单,他曾以共和党人的身份登记投票,今年的总统选举将是他第一次达到投票年龄。
警方在克鲁克斯的车内和住处都找到了爆裂物,因此派出防爆技术人员处理。目前已有数十辆执法机构车辆停在克鲁克斯住处外,现场还有一队拆弹小组待命,相关调查仍在进行当中。克鲁克斯使用的枪支注册在其父亲名下,购买途径完全合法。
当媒体联系到克鲁克斯的父亲,他表示不清楚儿子为何如此做,但他会完全配合执法部门调查,之后再接受媒体访问谈论他的儿子。
克鲁克斯一直在贝塞尔公园熟练护理和康复中心担任饮食助理。他的同学则表示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过去还曾获得国家数学与科学倡议计划(National Math and Science Initiative)颁发的“明星奖”500美元。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他行刺时所穿T恤来自Demolition Ranch,这是一个有1100万粉丝的YouTube频道,专门展示各种射击场景和枪支武器。
因此有人说枪手是极右翼,就是因为川普现在重大议题上变温和了(例如:批判反堕胎,给留学生发绿卡,跟TikTok和解等),因爱生恨,痛下杀手。
刺杀会让特朗普当选稳了吗?
不一定。
中文网络大量分析认为,就像陈水扁当年的枪击案一样,特朗普遇刺将帮他铁定赢得11月的大选。
这个预测过于草率了。
这两个遇刺虽然都是选举阶段的政治刺杀,但没有可比性。
台湾地区的政治环境和美国很不一样。关键是时间也不同,陈水扁遇刺是投票前一天,对选民心理产生了强烈影响。
而刺杀特朗普距离投票还有4个月。研究显示,政治刺杀的幸存者确实能显著提升自己的支持率,但这种心理效应会逐步消退,到大选投票时会弱很多了。
可参考的先例是里根遇刺。
里根遇刺虽然赢得很多选民的同情,但共和党却却输掉了随后到来的中期选举。
美国是一个很成熟的民主国家,选民很成熟,投谁的票更多来自政治理念,较少受偶然因素的左右。
就像很多民主党人即使承认拜登太老了,思维和身体都出问题,但他们仍然会投票给民主党和拜登。同样的,很多共和党人对特朗普爆出的私生活丑闻不齿,但最终投票还是选共和党和特朗普。
这次刺杀显然有利于特朗普,它完美的契合了特朗普此次竞选的核心叙事:我是受害者。
从上次选举失败的阴谋论,到众多案件调查起诉,要将他送进牢房,到这次的刺杀事件,都成了特朗普“受迫害者”叙事的证据:“民主党和共和党建制派要迫害我,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要让我闭嘴,让我消失”。
所以,这确实会在心理上赢得一些选民的同情,调动更多支持者出来投票。但说特朗普一定会赢的大选还为时尚早,剩下的4个多月还有很多因素会左右大选。他和支持者如何运用这种同情,来赢得更多选票也是关键。
另一方面,民主党内越来越多声音呼吁拜登让位,会不会临阵换人还很难说,这是另一个大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