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抢精子的中国单身妈妈:为了生下“精英”混血儿,她们拼了
本文授权转载自北美留学生日报
公众号ID: collegedaily
近日,随着《我家那闺女》的热播,大龄单身女青年是否要随父母愿,本着传宗接代的传统,是否一定要结婚生子成了热门话题。
“我跟你讲,你不结婚,不生孩子就是不行的啦。”
逢年过节,只要七大姑八大姨聚在一起,就能感受到大家庭独有的“人文关怀”。恋爱,结婚,生孩子,这三个逃不掉的魔咒就像是春晚结束曲《难忘今宵》那样,成了家庭聚会的保留话题,亘古不变,屹立不倒。
图源:http://m.020ljx.com
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2016年发布的《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 25-35 岁的被逼婚率高达 86% ,超8成青年曾被父母逼婚!
26岁单身女孩子小陈,主动跑到医院神经科,“强烈要求住院”的新闻一度上了微博热搜。住院的原因让人又好笑,又心疼,原来是小长假快到了,小陈害怕家里会拼命催婚,无奈之下才有此举。
图源:https://m.wafen.cc
不知何时起,只要到了适婚年龄就会被统一规划为大龄,父母们就开始了夺命三连催,行动派的父母会直接给儿女们安排相亲。
在部分父母的眼里,结婚等于幸福,生子就是孝顺。
在中国,相关机构不能为单身女性提供冻卵、试管婴儿和代孕等辅助生殖服务。
2003年,原卫生部修订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禁止给不符合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和条例规定的夫妇和单身妇女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女性要使用冷冻卵子,需持结婚证、准生证。而代孕,在中国尚未合法化。
在限制之下,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女性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在美国、俄罗斯等国开启了漂洋过海的选精生子之旅。
图源:搜狐
小文是个已经36岁的“女强人”,高薪,单身,大龄这三个标签放在她身上,就成了“剩王”的代名词。
作为某世界500强公司的高管,往返于世界各地出差开会,早已成了生活的常态,常年的熬夜经历和经常无时差的工作,使她感受到了身体机能的下降,于是她向公司请了一个月的假休息调整。
在这一个月中,小文换下高跟鞋和西服,穿着简单的T恤去买菜,做饭,她想起了十几年前还在美国读研究生时的自己。
24岁的她从美国归国,进入一家知名上市公司,从最底层的办公室文员做起。
为了将工作做到最好,8年中,小文保持着每天6点半起床,晚上12点睡觉的严苛作息,除了吃饭,其他时间都在开会、约客户。
出差最密集的一两年,她在世界各地做空中飞人,早上醒来时,时常忘记自己身在何方。
图源:http://www.ledu365.com/
也是这样的工作强度让她觉得需要一个精神支撑,无奈没有“看对眼儿”的男性,生一个宝宝的想法有一天在她的大脑里开了花。
多年前,小文珠听朋友讲过某风险投资业女高管“自己造了个孩子”的故事。生了孩子后,女高管和董事长在办公室开会商讨,保姆就带着小宝宝在桌上爬。
那时的小文还是个职场小白,觉得很新鲜,禁不住问“孩子能上户口吗?”没想到多年后,她也走上了这条路。
几年前,小文第一次告诉母亲想要选精生子时,便获得了母亲的支持。当母亲试探父亲的态度时,父亲怒不可遏,他说:“不知道爹是谁的,都是野种,有我没孩子,有孩子没我。你自己看着办!快点找个人结婚,自己生一个”
父亲强硬的态度使她无可奈何,她也不想将就自己的一生和不喜欢的人共度,只能打消了念头。
同龄的闺蜜有了宝宝,小文去看望时和孩子玩的不亦乐乎,想有个宝宝的念头愈加强烈。
为了说服父亲,小文给父母做了三年思想工作,直到在洛杉矶某知名生殖服务机构工作的好友被她请到家中吃饭。在给老人放了一段视频,详细讲解了选精生子的全过程和相关案例,他们的顾虑才终于打消了。
2017年,小文正式决定到海外选精生子。医生说,要先在国内完成与生育能力相关的体检,包括AMH值检测、子宫情况等。
“这是一道门槛,许多年过四十的女性在第一关就被判了死刑。”小文说,有些人的卵泡已经不多了,去美国取卵,很可能是白跑一趟。
当时34岁的小文闯过了第一关,接下来便是在美国的精子银行网站挑选精子。
这是一个和淘宝购物差不多的过程,女性可以根据族裔、学历、长相、身高等信息“量身定制”匹配的捐精人,甚至可以看到一名常青藤盟校学生的绩点成绩。
挑选精子时,小文曾在两个候选人中纠结许久。一位长相酷似迪拜王子哈曼丹,头发乌黑,鼻梁高挺,目光深邃;一位是美国大提琴音乐家,同时也是名健身达人。
图为阿联酋迪拜酋长国王储
哈姆丹·本·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
“哈曼丹王子”阳光健康,热爱运动,简介的第一句话是“这是一个充满快乐的人”。小文被这句话打动了,常年高强度压力下工作的她,只希望女儿能轻松快乐。
2018年1月,选好精子的小滚珠到洛杉矶取卵,9枚卵子形成了4颗囊胚。6月底,她再次飞到美国将胚胎植入子宫。“我觉得胚胎是在回国的飞机上着床的,当时正好是中国传统节气芒种。我妈觉得是个好兆头,芒种适合播种嘛。”
父亲也开始期待即将出世的外孙女,连出门练甩鞭子都容光焕发。
洛杉矶时间3月19日下午1点,小文的女儿在加州的一间社区医院里呱呱坠地,重6.91斤,剖宫产。
第一次听到女儿的啼哭,小文觉得有些奇妙:前几天还在她肚子里蹬腿的小肉球,变成了有手有脚的婴儿。助产士把女儿抱到她面前,看着皱巴巴的小脸,她轻声说了一句,“宝贝,欢迎你。”
其实选择性单身妈妈早就不是一个新鲜概念。
在丹麦,每十个通过通过捐精怀孕的妈妈中,就有一个是没有伴侣的单身妈妈。
在出生率极低,完善的福利政策,宽松自由的社会舆论压力,都让丹麦成为最适合做“单身妈妈”的地方。
但是,单身妈妈这一态度却不止局限于北欧模式下的自由主义中。欧美国家的单身女性纷纷把捐精生子的方式作为自己人生的“备选方案”。
“精子银行”的客户有超过50%都是单身人士,预测这一数据到2020年会达到70%。
或许在传统家庭观念中,父母双方都被看做家庭组成的必要部分。很多人听到“单身妈妈”这样的概念,都会就是否影响孩子的性格以及心理表示担忧。
研究表明,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反而在各方面表现更好。譬如单身妈妈的孩子的考试成绩要比其他小孩好——并且比离婚的单身妈妈的孩子要好。
剑桥大学家庭研究中心的教授、《现代家庭:新家庭形式中的家长和孩子》(Modern Families: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New Family Forms)一书的作者Susan Golombok对此的解释是:
“单亲家庭的孩子表现不好这种传统观点,其前提是孩子是在离婚或计划外怀孕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这些女性一般都会遇到收入减少的情况,这会对孩子产生问题,并会对妈妈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
由于分手或者收入危机的巨大压力,以及经常需要面对的跟前任的冲突,非选择性的’单身妈妈会面临更大的精神健康问题的风险,这些都会影响到小孩。但选择性的单身妈妈就不会经历这些,”
这些观点是否也适用于中国家庭呢?
中国的婚姻、家庭观念明显要比丹麦复杂得多。女青年们漂洋过海寻找精子的背后更是对婚姻与家庭的双重焦虑。
对于日常恐婚的中国年轻人,就像巴金先生在《家》中写道的:
我自己造了一个希望,我下了决心要不顾一切地向这个希望走去。可是一旦逼近这个希望时,我却有点胆怯了。顾虑也多起来了。我不敢毅然前进了。
图源:venitism.wordpress.com
恋爱是每个女孩憧憬的事情,只是成人世界不再有童话,白雪公主的真爱之吻也渐渐变成了王子在她昏迷时揩油的事实。
恐婚,渐渐变成现代中国女青年的生活常态。
害怕曾经的红玫瑰,婚后也会像蚊子血般平庸;
害怕半夜被鼾声吵醒后的无奈与厌恶;
害怕无法处理的婆媳关系,和无法融入的局面;
害怕一切未知又不可控的各种事件。
最害怕的还是没有遇到对的人,但已经错的太深。
图源:Absolute history
生活的压力让她们对恋爱与婚姻开始失去信心,同时对于家庭的渴望又将她们不断撕裂。
根据新京报的报道,婚恋问题的困扰在出现在中国各个阶层,数目庞大的单身者正书同一个故事。
据《中国新闻周刊》2015年报道,民政部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曾引发过媒体和公众对中国第四次单身潮的讨论。
男生就像是奥斯卡,而我是小李子。(虽然费了些功夫,但总还是会得到的)
图源:ScoopWhoop
大部分选择精子库生子的女性都是“三高”人群——高龄、高收入、高学历。她们大多有过留学经历,性格独立。对于选择精子生子这件事,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消费观念,婚姻观念等等也让这一类精英女性在婚恋过程中阻碍重重。
在白马王子严重迟到甚至根本不出现的时代里,经济独立思想前卫的都市女性,不惜要痴痴等待,也不用随意找个男人将就,更不用因为没有伴侣就放弃自己当母亲的权利。
图源:Evensi
但是与此同时,精子库生子真的是一个绝佳的选择么?
混血的“洋娃娃”虽然可爱,但是在中国的学校里,大家都是黑眼睛黑头发,即便是在国际学校,还是很难融入。
更不用说,“没有父亲”这个敏感的话题。如何向孩子解释他的爸爸是谁,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做出这样的选择,这一部分女性也将承受更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甚至质疑。
图源:Raising Children Network
可能这种行为现在还不能给出合适的定论。
而对于中国大部分父母,仍没有了解到亲子关系的本质。爸爸妈妈把孩子的人生当做自己人生的一部分延伸,而不是独立。
在他们的观念中,自己认为的好,就是对孩子好。只有孩子好了,自己才好。
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无论是结婚也好,还是生孩子也好。两代人观点的冲突是一直存在的。
不过,现在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
婚姻是人生的一种选择,但不是人生的必选项。
只要自己过得幸福,就好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