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敏:《行走在埃及(8):爱的传奇,哈索尔神庙》
《行走在埃及(8):爱的传奇,哈索尔神庙》
若敏
哈索尔神庙 【Temple of Hathor】和阿布辛贝神庙一样,与其说建造它是为了敬神,不如说是拉美西斯二世对王后奈菲尔塔利(Nefertari)爱的表白。
从阿布辛贝神庙出来后,我们参观了距离神庙50米左右的哈索尔神庙,这是拉美西斯二世为王后奈菲尔塔利修建的。这座神庙规模较小,也是在峭壁斜坡上雕凿而成。正面雕刻有6尊高约10米的立像,其中4尊为拉美西斯二世,另外2尊为奈菲尔塔利。两者的尺寸完全一致,这在王权至上的埃及是绝无仅有的,体现出拉美西斯二世对王后的挚爱。
神庙的入口处还刻着【阳光为她而照耀】的古埃及铭文,表明了拉美西斯二世爱之深,情之切。骁勇善战的法老,在情场上也是所向披靡,他们的浪漫爱情,堪称传奇。
My love is unique,No one can rival her, for she is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Just by passing, she has stolen my heart.
“我对她的爱独一无二,没人可以取代,她是如此的美丽,当她轻轻地走过我的身旁,就带走了我的心。”
令人遗憾的是,神庙还未建成,王后就已经去世。无法找到三千年前对这位王后的详细记载,有限的资料表明她来自贵族家庭,是太阳神庙的女祭司。王后的名字(Nefertari)意为“最美丽的女人”,而众多的画像也证明了她独特而高贵的魅力,美貌和智慧兼备,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谓幸运。拉美西斯二世在继承王位前不久(约15岁时)娶了她,从此就与她形影不离,无论是在宗教仪式中,还是在国事活动里都能见到她。在绘画以及其他文物上也常能看见她与丈夫亲密地依偎在一起。
她除了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妻子以外,同时也是他最好的政治伴侣,据传她会亲自陪拉美西斯二世出席每一场活动,甚至会亲自写信与希泰沟通,进而促进签下和平条约。王后40岁就过世了。拉美西斯二世因为太爱她了,在她去世以后,迎娶了他们的三个女儿为妻子。(古埃及,法老是可以娶自己的女儿为妻)
(雕像十分高大)
在古埃及,王后一般都是以小雕像的方式附着于法老的脚边,静静的伴在法老的膝旁,如阿布辛贝神庙的雕像一样。但在这儿,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不但给了奈菲尔塔莉一座属于她的神庙,甚至赐予她和法老同等的高度,代表他们平起平坐,也显示了奈菲尔塔莉在法老心中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走进哈索尔神庙,布局与阿布辛贝神庙类同,只是小一些。
(潘哥作品:玫姐和我看壁画)
神庙主体是一个布满壁画和雕刻的长方形大厅,不同的是这些壁画没有战争场面,人与神的交流是这里的主题,甚至有女神伊西斯和哈索尔握着王后的手款款而谈的情景。
拉美西斯二世与王后一同敬奉诸神的雕刻在神庙里展现。神庙内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无尽的温柔。他们形影不离的款款深情,让人赞叹。
(哈索尔神庙的大厅,网络照片)
古埃及文明中宗教崇拜非常重要。在上下埃及统一之前,即 “前王朝”时期,尼罗河和三角洲有40多个小国家,每个地方都拥有自己的地方神,总共多达2000多个。上下埃及统一后,宗教逐渐走向融合,主要形成了三大创世说:赫里奥波利斯神系(The Heliopolis Theology),即九柱神(Heliopolitan Ennead)创世说;赫尔莫波利斯神系(The Hermopolis Theology),即八柱神(Hermopolitan Ogdoad)创世说;以及孟菲斯神系(The Memphite Theology)。其中,以赫利奥波利斯神系九柱神影响力最大,那尔迈及后来的法老王、祭司大都推崇的是赫利奥波利斯神系。
赫利奥波利斯体系包括以创世神阿图姆为首的九柱神以及荷鲁斯(Horus)、哈索尔(Hathor)等著名的神明。下图为赫利奥波利斯神系的神祇关系图:
哈索尔(Hathor)女神,全称哈索尔·迪特拉(Hathor Ditera),古埃及女神,她是爱神、美神、富裕之神、舞蹈之神、音乐之神。是古埃及所有女神中最美的一个。哈索尔关怀苍生,同情死者,同时也是母亲和儿童的保护神。
(哈索尔,网络照片)
在不同的传说中,她是太阳神拉的女儿,王权守护神荷鲁斯的妻子。她的形象是奶牛、牛头人身女子或长有牛耳的女人。荷鲁斯和哈索尔育有四个儿子,分别保管法老装在四个罐子里的内脏:多姆泰夫(Duamutef)管胃、凯布山纳夫(Qebshenuf管肠、哈碧(Hapi)管肺和艾姆谢特(Imset)管肝脏。
从神庙出来后,我与玫姐和潘哥看到还有点时间,就去参观了神庙后的一个小博物馆,博物馆里展示了很多文物、图片和影片,介绍了如何搬迁阿布辛贝和哈索尔神庙的过程。我们非常庆幸,没有错过这处景点。
(阿布辛贝在埃及的最南面)
为什么在人迹罕至的阿布辛贝雕凿一座如此雄伟的神庙?有一种说法是:古努比亚人沿尼罗河前往埃及进贡,或埃及军队前往努比亚征税时,船队均会行经此处,而阿布辛贝神庙就是宣示国威与提振士气的最佳象征,并在该地区巩固埃及宗教的地位。神庙建筑群约于公元前1284年开始兴建,为时约20年,直至公元前1264年完成。
(马克西姆·杜·坎普Maxime Du Camp(1822年2月8日 – 1894年2月9日)是法国作家和摄影师,在1850年拍摄)
【迁移原因】
由于20世纪人口的大量增加,埃及和苏丹政府决定建造一座新的大坝,更有效地调节和分配水源,增加土地灌溉,以便生产更多的粮食,大坝也将为民用和工业提供更多的水电能源。这样一座大坝像一个屏障,将尼罗河拦腰截断,其大坝后面形成的堰塞湖,取名为纳塞尔湖,湖水将覆盖一块长312 英里、12 到16英里宽的地域。这块领地在古代被称为努比亚。
(沿着尼罗河两岸,有很多古迹可以寻访)
水坝建立以后,由埃及和苏丹各拥有一半的土地将消失在水中。其结果是居住在那里的人将失去他们的家园和农田,许多重要的古建筑和遗址也将不复存在,其中包含阿布辛贝神庙和哈索尔神庙。
(迁移示意图,来自网络)
【迁移过程】
当阿斯旺水坝开始动工修建、努比亚古迹面临着永沉湖底的厄运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各国发出拯救努比亚的呼吁,51个国家作出了反应。从1960年至1980年,专家们进行了40多次大规模的挽救古迹活动:由24个国家的考古学者组成的考察团实地勘察了受湖水威胁的地域;22座庙宇经过测定方位和计算,拆散后化整为零转移到安全地带,然后以其旧貌重建。
(迁移照片,来自网络)
努比亚行动计划”正式开始于1963年11月。由诸多水文学家、工程师、考古学家及其他专家组成的国际团队执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该项行动,他们将两座神庙一一分解,切割成精确的块状(阿布辛贝勒神殿被切割成807块,而稍小的菲莱神殿则切割拆成235块)。每一块都被仔细编号,运送到高处,再在一座专门制作的山坡面上重新组装恢复壮观原貌。
(迁移施工照片,来自网络)
由于阿布辛贝神庙是与山体合为一体,所以拯救方案决定将它们移到一个同样的背景中去。这样,为了保证神庙重新落脚在纳塞尔湖的水面上,新地址高出以前所在位置210英尺,从尼罗河后移590英尺。瑞典公司VBB(现为瑞典工程咨询公司SWECO)设计的这一方案优于各其他方案而被选中,其他方案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和较高的花费。
(迁移后的神庙示意图)
【两座神庙于1964 年到1968 年间成功迁移。】
在这四年的时间里,神庙上边悬崖边缘的大量石头被去掉,以便将神庙从它们最初的位置上移动出来。该团队将神庙的门面和结构切割成重达20-30吨的单块。每个块都被编号并记录下来,跟踪重新组装后的位置。使用大型起重机将块体从其原始基础上吊起,然后运输到另一个地点,在那里进行编目和储存以备后用。从1964年到1965年,超过10,000块石头块被切割,抬起并运离现场。
(编号、切割、搬运,一丝不苟,网络照片)
而阿斯旺水库的水位在不断上涨。因此拆迁工作必须与之抢速度。最后,水位上涨的速度还是快了一些。因此专家们不得不在神庙周围修建围墙。
(头像的迁移,网络照片)
山是搬不走了。人们用钢筋水泥为神庙修建了一个穹隆状外壳。神庙的新址是精心挑选的。重建的神庙甚至保留了一年两度的神光日,即每年的2月22日和10月22日这两天,太阳光可以直射到神庙内部,照亮神庙深处的四座神像。但这一日期比原始日期晚了一天。而且重修的神庙在周围环境上也与原始神庙有很大不同。
(阿布辛贝神庙原始画像,网络图片)
曾经亲眼见过原始神庙的格罗斯曼回忆说:”我们当时乘船过去。在20多公里之外我们就能看到神庙了。我们在尼罗河谷,两岸是高起的荒漠。因此我们有参照物,可以想象神庙的宏伟程度。虽然我们今天也能从20多公里之外看到神庙,但它仅是一片平原上的一个小山包而已。”
(这张画是由大卫·罗伯茨所作,展示19世纪时神庙的外观)
1968年9月,这场浩大的工程宣告完工,当地举行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竣工庆典,耗资4,000万美元,按今天计算超过2.5亿美元。这个花费非常值得,因为阿布辛贝神庙被认为是埃及最伟大的珍宝之一,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每年有超过500,000名游客参观神庙。
(搬迁图片,来自网络)
【完成迁移】
迁移完成后,阿布辛拜勒神庙于1968 年重新开放。参观者仍然能够进入神庙,原来大神庙的一个重要特色——太阳节奇观(阳光一年两次照亮圣殿神像)被保留了下来。不过因为无法如古埃及人般确切掌握天文,现在阳光照进的时间比原来推迟了一天。
获得新生的阿布辛贝神庙正面的接缝全部用与石头同样颜色的灰浆补得严严实实,看上去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切割过的痕迹。这也是重新组装神庙时的严格要求。不过,庙内的装饰面却故意使接缝处显得一目了然,这样,游客与后人会联想起神庙非同寻常的搬迁过程,由此体会到文物得到保护和重生的非凡过程和意义。
(小博物馆里的阿布辛贝神庙模型)
虽然如此,神殿的迁移仍旧伴随着一些批评。一部分人认为,神庙从它们原来的地点移走破坏了建筑的整体性和视觉效果。但是,这个抢救行动被认为总体是极为成功的。不仅使神庙得以保存和研究,还因为有许多不同国家的专家参与工程,为前所未有的考古国际合作做出了榜样。
(搬迁前,哈索尔神庙的原始照片,拍摄自小博物馆)
当你观看影片的时候,会不时地发出感叹。忽然想到,这不正是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吗?
(搬迁前的阿布辛贝神庙,来自网络)
【纽约大都会的丹铎神庙】
在博物馆里,我想起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面有一座来自埃及的古神庙——丹铎神庙(The Temple of Dendur)。
(大都会博物馆的埃及丹铎神庙,照片来自大都会博物馆)
1963年,阿斯旺水坝建设工程将导致尼罗河的水位上升,包括丹铎神庙在内的大量埃及文明遗迹将被河水湮没。国际社会的文物保护专家聚集在一起,出谋划策,终于将大部分瑰宝保护下来。许多神庙遗迹被整体迁移。这次事件甚至促成了后来的世界遗产组织的成立。为了感谢美国在抢救古迹中作出的贡献,埃及政府于1965年决定,将丹铎神庙赠送给美国,但需要美国自己出钱拆迁和安装。
(搬迁和安装,图源:大都会博物馆)
美国当然欣然接受。神庙被暂时分解,总共800吨的材料被分装在640个集装箱中,运送到了美国。按照最初的计划,神庙将被置放在华盛顿或波士顿的河畔,以露天方式呈现给公众。但考虑到神庙主体的砂岩容易受到风吹雨蚀的侵扰,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于1967年,在一系列听证会之后,决定将其永久陈列在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丹铎神庙正面,图源:大都会博物馆)
经过十年的建设,丹铎神庙在1978年正式向公众开放。获得了新生。现在成为馆内最具怀古意境的景观。
(2019年5月,第五次踏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神庙前的水池,象征着尼罗河)
我每次去纽约,都会在大都会博物馆里的丹铎神庙旁驻足、沉思,让思绪飞扬在古埃及的黄沙中。如今,我终于踏上了这块魂牵梦绕的土地,看到了古埃及最珍贵的宝藏,阿布辛贝神庙,这种感觉真好!
(纸莎草在水池里成长)
【告别】
不得不与阿布辛贝道一声再见。沙海茫茫,两座神庙并肩屹立在纳赛尔湖边,无论是大漠的狂风黄沙,还是尼罗河的潮涨潮落,拉美西斯二世和奈菲尔塔利携手相伴三千多年,遥遥相望。
(我和玫姐在登机前合影)
我登上了返回阿斯旺的飞机,在飞机上再一次回眸阿布辛贝神庙和哈索尔神庙,这片湛蓝的湖水和金色的沙漠里,还有多少美丽的故事和传奇。
(在飞机上俯瞰阿布辛贝神庙和哈索尔神庙)
李健谱写的《传奇》旋律在耳边想起。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
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想你时你在天边
想你时你在眼前
想你时你在脑海
想你时你在心田
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
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
宁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
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
(感谢玫姐和潘哥拍摄的照片,部分资料和照片来自网络,十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