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 PS与川普合影假冒新华网发文 这个“处长”是谁?
一般来说,假冒伪装行为一般都得藏头露尾,毕竟一旦被揭穿就玩完了。但有些人偏不,相反,他们还要大张旗鼓、极尽渲染。
比如最近这位史润龙,简历“逆天”:1998年生,自我标榜已坐拥20亿身家,现任山东省互联网经济研究中心处长,并曾被誉为“扶贫英雄”。你不相信?他有工作照、会场照、名人合影为证。
这位史小伙儿PS技术实在不敢恭维,但自吹自擂的胆量那是相当了得。他不仅炮制野鸡网站营造名人效应,还蹭上了中央媒体的热度。有媒体发现,某网站发布了一篇署名为“人民日报崔正源”的文章《扶贫攻坚:深刻领会史润龙同志连带帮扶思想》,还假冒新华网名义发布文章《新华网评:“扶贫英雄”史润龙扶贫金句引发的社会思考》。
不过,风头正劲的他很快被啪啪打脸。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发布《郑重声明》,称已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举报,并将根据核查结果依法追究冒用者的相关责任。
有人说,史润龙这是“作”死的,但有一位“假警察”非常低调,却也出了事。
他叫王峰,靠着一身网上买来的“行头”变身人民警察。在过去十多年里,先后自我“封官”为市刑警支队“副支队长”、浙江桐乡市公安局“副局长”。
他平时很注重“自我修养”,每天穿着警服上下班,还做了假的警察证、肩章、警号牌等,家里、车上都有,而且经常值班、加班。他看很多警察破案的小说,关注很多公安机关的微信公众号,特别关注公安破案的新闻,说起相关事情都是侃侃而谈。但当别人介绍他是副局长时,他却只是微微一笑,不说对也不说不对,很有领导的样子,周边的朋友和亲人都信以为真,甚至怀孕7个月的妻子都是在真警察上门,才知道枕边的“副局长”是个假警察。
如此苦心经营伪装公职人员,这是种什么病?
王峰的解释是,自己本来就很喜欢当警察,有一次帮哥哥打官司假冒了民警尝到了甜头。此后为了虚荣心,他便一个骗局连着另一个骗局,一发不可收拾。
史润龙目前还没有公开回应,但套路显而易见:几乎每一篇自我吹嘘的文章,最后都归结到“鲁字牌靓号第一人”。原来,这是为了卖车牌号、社交号做的“营销广告”。说到底,这些人莫不是为了蹭“官员”的官威,想着打打“官牌”,能给自己脸上贴金,希冀以此为自己抬轿、为“生意”添彩。
有人会问,这么拙劣的手法,难道不会被发现吗?
的确,这二位行骗生涯中不是没有纰漏。比如史润龙,PS痕迹如此明显,稍有常识的人都会起疑心,但相关文章依然能有一定的流传度;再比如王峰,结婚没有宴请警察同事,妻子委托他人查证身份发现“查无此人”等等,但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搪塞过去。许多人常常是信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慢慢地,这些“假冒者”也就堂而皇之行走江湖了。
如此看来,是“官本位”思想启发了行骗者,但这又何尝不是社会大众的潜在心理?
“不管哪个时代,人们如何划分职业,结果有何不同,但有一点不谋而合,那就是无一例外地把‘官’放在第一位。”。即便现在,以官位大小来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高低、能力大小,也屡见不鲜。在很多情况下,相较于规章制度的明规则,一些人仍然更愿意相信影影绰绰的关系网,希望借此搞定一些麻烦事或者上不得台面的事。
而这当然就给了投机钻营者空间。
王峰的“成功”,就有这些因素的助推。据报道,曾经他的一位朋友酒驾了,找到王峰希望“打打招呼”,后来这位朋友真的没被拘留。人们本能地认为是“王局”发挥了作用,但其实只是因为当时这位的酒精含量没有达到拘留的标准。
“一直拿他当兄弟,但他却拿我们当猪头。”知道真相后,“王局”的亲朋们懊恼不已。骗子们的行径的确可恶,但我们或许也要深思:到底是谁给了他们肆虐的土壤?
套上领导的“马甲”行骗这张“吸金名片”为何这么好用?如此老套且低俗的骗局,怎么总会有人上当受骗。我们乐见骗子被绳之以法,但同时也要反思为何骗子假冒官员何以屡屡得手而又屡禁不止,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反思现象背后的问题。
首先,对掌权者一味的“攀附”心理
有些人总想利用旁门左道升学办事,想跟领导“攀关系”,而这些被骗的人正是拜倒在了“权力”之下,盲目的相信使得骗局步步深入。在不少人的潜意识里,“官”代表着权力,能够帮助其实现“发财梦”,“升学梦”,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既然忍心割爱把自己的“金子”送出去,无非就是企图透过“走后门”来成为自己的办事之路的“敲门砖”,自作聪明地以为抱上了“大树”,以致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成为诈骗者的猎物。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掌权者的权利过于集中,也给权力寻租带来了空间,冒充官员行骗实际上是腐败的“跳梁小丑”,但再狡猾的狐狸也会露出尾巴,即便“冒充”的再怎么“名正言顺”,只要有腐败行为,同样会被发现。长此以往,这样的腐败现象让有关部门公信力下降,民众只能寄希望于“潜规则”办事,这就给骗子冒充官员行骗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官员信息不公开
抛开被骗者的那些“歪心思”,在提倡政府信息公开下,如何保护这些信息也成为了一个问题,骗子正是利用了这些信息,让被骗者放松了警惕,让骗局成功。
破解冒充官员行骗的现象,一方面,要高高举起法律的利剑,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消除权力“寻租”的空间,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另一方面,群众要擦亮双眼,摒弃对特权的迷信,不要想着走什么捷径,旁门左道,冒充官员的“骗子”便没有了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