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城人物 | 若情路坎坷在所难免,愿人生为爱不再蹉跎
她一生只写了一本小说,
却成了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
1936年出版,头六个月卖了一千万多册!
打破了当时的所有出版纪录,
日销售量最高达到5万册,
成为大萧条时期出版业的一个惊人壮举;
也许你没有读过这本书,
但书中的那句名言你一定听过
“明天,将是新的一天”
这就是《飘》
时至今日,
依然有着大批读者争相阅读这本名著。
《飘》已经被翻译成二十七种语言,
在三十八个国家出版,
每年仍有大约25万的销量。
这本书让作者获得了1937年普利策奖,
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美女作家,
风头甚至超过了同时期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她就是本文的主人公
玛格丽特·米切尔
《飘》的作者
生在在亚特兰大种植园的文艺女子
以3千字成为亚城首记
玛格丽特·米切尔
于1900年出生于美国南部的新生代城市亚特兰大。
亚特兰大市是她的故乡。
父亲是律师,
曾担任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的主席。
经历了两次感情历程,
玛格丽特·米切尔在1922年
鼓足勇气搜罗起自己在史密斯学院的作文,
径直走进了《亚特兰大通讯》的编辑部,
以一篇约三千字的人物报道赢得了编辑部的重视,
这篇人物报道未经只字改动,
全文刊登于《亚特兰大通讯》,
文章整整占据了一页版面。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
玛格丽特·米切尔就以其
“一种对于故事的不寻常本能和追寻特殊细节的眼光”
成为《亚特兰大通讯》的首席记者。
玛格丽特·米切尔抛弃了过去浮华的小姐生活,
开始密集接触各种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
比如为了写好建筑工人的生活,
她不惜把自己吊在楼顶,
长达两周重复观察他们的生活……
图为玛格丽特·米切尔正在采访
《飘》来自一场车祸
1926年的一场车祸,
致使玛格丽特·米切尔无法坐在打字机前,
辞去了《亚特兰大通讯》专栏作者一职,
而身为广告人的丈夫约翰·马什用独特的思维和方式,
鼓励她自己写一本书,
“玛格丽特·米切尔也许还不知道,
随着她手中笔的落下,
她已无可逆转地改变了她一生的道路。”
约翰·马什总是在家庭经济出现拮据
或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创作出现困顿的时候,
以一个广告人的睿智和努力来扭转不利的局面。
从1927年玛格丽特·米切尔提笔到1936年《飘》的问世,
历时10年时间,
约翰·马什每天几乎总在做着相同的两件事情。
白天,
他是亚特兰大动力公司广告部的经理;
晚上,
他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书稿编辑。
书中写到,他眼睁睁地看着她嫁给“孩子”和“老人”。
在弗兰克死后,
他终于不能再忍受斯佳丽
将自己嫁给一个又一个男人,
他向她求了婚,
并告诉她,
这一次,
她该嫁给一个真正的丈夫,
正如他们之间那真正的爱情一样。
作为经典爱情小说的范本,
《飘》满是玛格丽特·米切尔感情生活的痕迹。
年轻的玛格丽特因为文章写得好,
得以和两个男人产生了情感交集。
一个7岁就爱上她的厄普肖,
因为一头红头发,
因而被称为“red”,
(与白瑞德同音,主人公的名字有没有暗指无从知晓),
更甚至由于海军专业的关系,
还被称为“船长”
(白瑞德就是船长,同样咯也不知道有没有关系)。
而另一个男人就是约翰马什,
有意思的是,
他还是厄普肖在创业早期时候的室友,
后来在玛格丽特第一次婚姻中,
他居然是伴郎。
(图:玛格丽特是左数第六个人,
中间最高的男士是red,
左边第二个,是身为伴郎的约翰马什。)
在米切尔创作《飘》的漫漫十年当中,
约翰·马什几尽舍弃了作为一个男人
在事业、生活上的追求和享受,
他将全部智慧和精力
都倾注于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创作当中。
1936年6月30日,
《飘》正式出版,
立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并获得了1937年的普利策奖,
米切尔一夜成名。
在《飘》问世之后,
约翰·马什又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勤奋辛劳的秘书,
因为操劳过度,
以至后来身体瘫痪。
约翰·马什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生命都融入到了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生命之中和《飘》的字里行间。
直到去世,
玛格丽特一直没有改夫姓,
不过这不重要,
毕竟每天醒来,
身边的人就在自己身边。
玛格丽特至死也没有为他生育一男半女。
毕竟自己每天因为玛格丽特,
人生有了新的意义。
图为约翰马什倾家荡产买的房变成博物馆。
这不是爱情剧,而是战争大片
书中这样写到,
“大片大片的火焰吞没了整个城市,
你无论朝哪儿看,
都有一片奇怪而难以形容的亮光映彻天际。”
这也正是亚特兰大当晚在大火中沦陷的原型。
作为南北战争中落入北方将领舒尔曼手中的南方要塞,
那个燃烧的夜晚成了每个亚特兰大市民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玛格丽特三四岁时,
就喜欢听外祖母讲这些故事。
受到父辈们的影响,
玛格丽特自小便对那个未知的战争年代充满好奇,
这好奇敦促着她探寻一切历史的痕迹。
她骑马与老兵出游,
听他们讲述战争的故事,再加以肆意想象。
这些想象出来的故事,
只怕正是日后那个伟大故事的雏形。
约翰·马什甚至为了唤起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创作欲望,
把车开到亚特兰大周围的内战战役遗址,
可以从约翰·马什给其妹妹的一封短信中窥见到他的良苦用心,
信中这样写道:
“对于我们而言,
它特别令人感兴趣,
因为它是内战中那些大事的现场,
并且写进了佩吉的小说。
想着那些七月和八月的大热天在这儿打仗并拖拽大炮翻山越岭的士兵们,
这给了我们怜悯之心。
佩吉书中最为有趣的部分之一,
便是讲述了北方军队沿着铁路线向亚特兰大进逼,
而南方军队一边抵抗一边自多尔顿、雷萨卡、大千特镇及克涅棱山节节败退时,
南部同盟也许最终会战败的恐惧,头一次在人们的脑海中领悟到了。”
灼热的现实场景勾起了玛格丽特·米切尔对于战争的残酷的联想,
而童年时那些老士兵对她所讲的故事,使小说创作更深入,更细腻。
你没有看懂的“飘”
《飘》中处处流露出的温厚的女性主义光辉,
也是玛格丽特所独有的。
她的外祖母曾是亚特兰大最为激进的妇女组织的主席,
常常站在公众场合的凳子上,
用传教士布道式的口吻高声谴责着社会对女性的不公。
玛格丽特想必受其影响颇深,
然而却未如此激进。
她用一种缓缓的,
却坚定的方式诉说着女性的独特力量。
玛格丽特不曾大肆批驳老旧的陈词滥调,
只用一个个坚韧独立的女性剪影,
描画出一个个战争中还能挺起胸膛的南方淑女。
当读到郝思嘉站在十二橡树庄园的废墟中,
对着残阳发狠念出的誓言时,
不知多少姑娘颤抖着蓄满了双眼的热泪,
手掌也忍不住紧紧捏住一个小小的拳头,
心里默默念着:
明天将是新的一天,
明天将是新的一天。
成名后的玛格丽特并没有在赞美声中沾沾自喜,
而是积极回报社会。
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她不仅为美国红十字会筹集资金,
还为美国海军赞助了一艘巡洋舰USS亚特兰大(CL-51),
这艘舰船参加了中途岛海战。
始于车祸,终于车祸
1949年8月11日,
米切尔和丈夫约翰·马什决定去桃树艺术剧院看电影。
当他们开始穿过靠近十三街的桃树街时,
一辆超速的出租车飞速冲来,
直接撞上了米切尔,
米切尔当场昏迷。
事后,米切尔被迅速送往格雷迪医院,
但是这次车祸使得米切尔头骨、
脊柱以及骨盆都发生了严重骨折。
五天后,
一直昏迷不醒的米切尔去世。
事后经调查发现,
肇事司机是酒驾,
并依法被判刑18个月。
但一切无法挽回,
米切尔就这样匆匆“飘”过,
年仅49岁。
乱世佳人出版时的玛格丽特米切尔
《飘》的出版发行正值二战期间,
30年代的美国正处在经济大萧条时期,
出版公司为《飘》原先预定的50美分的定价,
后来提升为每本三美元,
而出版公司对于《飘》的发行期望值也仅是27500册。
按照上世纪30年代美国出版届的标准,
一本书能卖出17000册就是畅销书了,
但是《飘》第二年就印刷了一百万册。
并且《飘》在德国纳粹占领区禁止销售,
但阅读《飘》的热切期望促成了在图书黑市上的流传,
当时占领区图书黑市上《飘》的每本价格被炒为六十美元一本。
为了资助正义、拯救难民,
一些社会慈善机构也看到了《飘》的好处,
纷纷把手伸向了玛格丽特·米切尔,
以求得一些她签名的书作为向公众抽签售卖的奖品。
一本3美元的《飘》经玛格丽特·米切尔签名后的市场价格就成为20美元一本,
现在在世界上大约有3500册题写了“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
20美元于今天看来算不上一个让人咋舌的数字,
可是在当时的美国,
仅仅每月的房屋月租金也不过30美元而已,
足见《飘》当时的价值。
很快这部小说又被搬上了大屏幕,
成为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电影。
电影成功后,
人们开始好奇玛格丽特的人生,
因为小说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有原型,
所有人都在思考白瑞德和厄普肖,
思考玛格丽特的个人情感,
是不是她把自己爱的激情全部给了这部作品。
她把细水长流,
留给了约翰马什,
把爱与恨给了厄普肖,
把永恒的思念留给了克利福德
故事留给了美国南部的亚特兰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