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若敏:朱琦,带着人文情怀去旅行

《朱琦,带着人文情怀去旅行》

–从《山海经》到地球村

 

若敏

庭前赏花落,窗前听风吟。2018年5月20日,在Norcross Downtown,一个靠近铁路的小镇,与朱琦老师初次见面。五月,是亚特兰大最美的季节,花香四溢,【The Crossing】 的餐厅就在铁路边,里面是百年前候车室的模样,貌似沧桑的木板墙和年代久远的煤气灯,让我刹那间有时空穿越之感。感谢《世界日报》张蕙燕主任伉俪做东,余俐俐前主任伉俪,朱琦老师,我们六人一桌,谈笑风生,文化之旅在漫谈里遍布世界,谈古论今,领略了朱琦老师见微知著的大智和诙谐儒雅的风度。

(左三为朱琦老师,左一为张蕙燕主任,右一为余俐俐主任)

朱琦,1990年获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学位,1991年游学日本,1992年秋到美国旧金山湾区定居,先后任教加州柏克莱大学东亚系和史丹佛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以文化讲座和散文随笔作品闻名海内外。出版著作有散文集《读万里路》、《黄河的孩子》、《东方的孩子》、《东张西望》、《十年一笑》等。他的散文《回乡日记》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获广播电视部星光奖。《黄河的孩子》在台湾出版,登上联合报读书金榜。最新出版的《读万里路》获中国首届华侨文学奖。此外,还曾获得台湾中央日报文学奖、中国首届老舍散文奖和赞化杯文学奖、岱山杯文学奖。2003年,朱琦老师开始历史人文的旅行、演讲和写作。

朱琦老师5年前曾到亚特兰大演讲“高科技时代的人文视野”,听众十分踊跃。在大众的期待下,5月20日(周日) 下午2点,朱琦老师在亚特兰大华侨文教中心再次举办演讲,主题是“从山海经到地球村:两千多年来东西方的隔绝、冲突和融合”。主办和协办单位是世界日报亚特兰大办事处、亚特兰大华人写作协会、美东南玉山科技协会、美东南北一女校友会、世华妇女会亚特兰大分会、亚特兰大华人射箭协会及和乐食品公司。

听众在一点多钟已经陆续来到演讲大厅,200多人聆听朱琦老师的讲座。《世界日报》前主任余俐俐女士做了一个简短发言,余主任曾跟随朱琦老师去过很多地方,上个月刚刚从大运河的旅程归来,对于朱琦老师的人文旅行,深有体会。

她谈到:“ 朱老师的历史人文讲座可说是闻名海内外﹐他应邀在北美、中国大陆 和台湾等地演讲数百场,经常是座无虚席,放上了YouTube也常有五六万的点击率,他的讲座在高科技产业云集的旧金山湾区被 媒体誉为“硅谷的人文传奇”、“硅谷的另一道风景”。

我和朱老师的结缘,是先在世界日报副刊上看到他谈历史、人文及旅行的一些散文,后来又读到他的两本散文集《黄河的孩子》﹑《 东方的孩子》,一下子就成了他的书迷,这两本书先后得到联合报读书金榜及中央日报文学奨。朱老师尚有其他作品如《读万里路》、《东张西望》﹑《十年一笑》等。他的散文《回乡日记》 由中央电视台拍摄成电视文学片,获得中国广播电视部最高奖的星光奖。

2003年起,朱老师开始了他的人文之旅,应邀在旅行之中做随团讲座,十几年来走遍世界各地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方,追随者无数, 我及我先生就是其中之一。我们跟着朱老师访过东欧各国、约旦、埃 及、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苏格兰、爱尔兰、印度等等,上个月又才至中国,沿着古代大运河的路缐走了十二天。

朱老师在我们跟他的旅行中常说到,人的一生,应该从一个人的窄小时空中走出来,因为人有两条腿可行万里路,一双眼可读千古书,有限的生命可以在旅行和阅读中铺展开辽阔的空间和时间。

朱老师会在旅游前,将有关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景点重点一一有系列的整出来提供给团友,也会介绍一些相关的影片请大家先看看,使团友对要去的地方有个了解,不致于太陌生,有幸住在旧金山的团友还可以参加他的行前讲座,外地去不了的人可以透过YouTube看。途中每到一个城市之前, 朱老师会重温当地们各种资讯,到了景点,还有实地的讲解, 这样下来,一次旅行在看看风光之余,又多了一份难得的价值了!

我本就是个喜欢旅行的人,也自认是跑了不少地方的人,但多少都流于走马看花的形式,只有在朱老师的人文之旅中真正学到了东西,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我相信,也只有朱老师这样身体力行走遍世界的学者,才能讲今天的主题“从山海经到世界村”。

这段开场讲话,把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聚集到朱琦老师身上。两个小时,朱老师侃侃而谈,博古论今,让听众受益匪浅。朱老师的演讲图文并茂,可以通过地图、画面,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主题的内容。

 

1.遥远与隔绝(纪元前的欧亚大陆):

东西南北中有五座大山,五座大山构成了大陆,大陆之外是茫茫四海,四海之外又有陆地和国家,更遥远的地方是无边无际的大荒之地——这大致就是《山海经》所描述的世界。

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先民对天地万物充满好奇,对海外世界充满向往,这就值得赞赏。可惜,后来的中国人不怎么在乎四海以外的世界了,热衷于以东西南北四方划分异族。

总之,《山海经》所想象的世界,保留了远古之人的口头传说,体现了战国楚人乃至远古之人的地理概念,他们没有中原人强烈的地理中心意识。

2.往来与影响(从汉到唐的陆地丝绸之路):

到了秦汉时期,北边的匈奴建立了游牧帝国,汉人把匈奴叫做北胡,匈奴以东也就成了东胡。汉武帝打败匈奴,设置河西四郡,开通丝绸之路,西域各族纷然呈现,概而论之就叫做西胡。

随着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尤其是张骞出使西域,又有司马迁在《史记》中留诸笔墨,中国人心目中的世界终于跨过了帕米尔高原。从此知道了大宛、大夏、大月氏和康居等中亚诸国,也听说了安息、条支和身毒(今印度)。”

一百年后,东汉帝国也恰逢极盛时期,南匈奴已归附,北匈奴被驱逐,班超镇守天山南北,甘英出使大秦,而大秦就是当时的罗马帝国。

这时候的中国人对包括中亚在内的西域已知之较详,班超兄长班固的《汉书》中就单独列出了“西域传”,汉人的目光正越过波斯高原和安息帝国,热辣辣地投向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为丝绸疯狂的地中海大国。

今天铺开欧亚大陆地形图来看,不难理解为什么两百多年的西汉跟同时存在的罗马共和国如隔云端,两百年的东汉跟罗马帝国也找不到往来的凭证。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艰难,与其说是戈壁沙漠、狂风雪山,不如说是国与国、族与族、人与人的隔阂和敌对,大到匈奴占领,波斯阻挠,小到土匪抢劫,海盗出没。

中国不像希腊有一个岛屿遍布、港湾众多的爱琴海,汉帝国也不像罗马帝国有一个陆地环绕、风平浪静的地中海,中国的东边只有波涛汹涌茫无边际的海洋。

不只是历时近千年的罗马共和国和西罗马帝国跟中原王朝没有往来,从四世纪开始的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历时上千年,也跟中国几近隔绝。

中国在东汉末年陷入战火,其后是三国征战,等到西晋终于统一天下,没过多久又是五胡乱华,再之后是漫长的南北朝对垒。西罗马也遭遇了欧洲式的“五胡乱华”,最终在五世纪亡于日尔曼人。

定都于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国虽然也有过六世纪的强大,但七世纪就因为穆斯林的崛起而几度陷于危机,被中东穆斯林世界隔在地中海岸。

3.中国的成熟与傲慢(宋元以来的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开放的王朝,除了元朝以外,版图也曾经最为辽阔。可是,中国人对世界地理的认知并没有跟唐朝的辽阔和开放构成正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原王朝的中心意识至此已根深柢固,唐人所关心的是“四方归附、万国来朝”,既不可能对逐渐融合进来的各种“胡人”追根究柢,也不可能对周边国家和民族多加探究。

七世纪到九世纪的世界大国,除了唐王朝还有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和法兰克王国,而中国人真正知道后两者的存在几乎要到千年以后。

就在唐朝建立的前夕,从西元610年开始,穆罕默德以二十年时间统一了阿拉伯半岛,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以十年时间建立了横跨亚非的帝国,八世纪初穆斯林已经向北攻入小亚细亚,向西跨过直布罗陀海峡,并几度越过庇里牛斯山脉,包括波斯人在内的中东诸多民族相继穆斯林化。虽然说中原王朝与穆斯林王朝不无贸易往来,来自阿拉伯的商人也为数众多,但儒家文明跟穆斯林文明大相径庭,讳莫如深,而穆斯林的广大辽阔足以阻绝通往拜占庭和法兰克的所有要道。

还好从意大利来了马可波罗,见识了元朝中国,从此欧洲人才知道东方有个强大富庶的国家。然而,元明清的海禁,让海上丝绸之路隔断。

4.冲突与封闭(近代历史上的东西方)

明朝建立的时候,意大利已开始文艺复兴,欧洲出现现代曙光。其后好几百年,穆斯林世界出现过几个强大帝国,中国的明清两朝也都有过强大的时代,但无论是穆斯林文明还是儒家文明,无一例外地停留在农业社会,固守在闭关锁国的状态。

中国人至今惋惜十五世纪初郑和下西洋浩浩荡荡的船队,很可能只是为了宣扬天国大朝的国威;而乾隆皇帝到了十九世纪后期,全然无视于洋人送来的光学仪器到新式火炮,只在乎洋人的膝盖是否跪下。

郑和之后仅仅几十年,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进入航海大时代,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中国人却全然不知,因此也不可能知道有许多高产农作物,包括番薯、番麦(玉米)、番瓜(南瓜)、番茄、番土豆等都是从美洲传来。这些农作物产量惊人,养活了众多人口,直接促成中国人口的暴长,但在当时只是毫无声息地悄然传入而已。

1843年,在经历了鸦片战争的惨败之后,中国终于诞生了一本介绍西方地理、历史和民情的书,这就是魏源的《海国图志》。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先进思想家之一,尽管如此,也还是割舍不下天朝大国的优越感,照旧把中国看做是世界的中心。

《海国图志》的“海国”说的是世界各国,而世界各国不是“海岸之国”就是“海岛之国”,唯独中国例外,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五四运动,直到八○年代的改革开放,中国从最早的思想家睁开眼睛开始看世界到众生百姓,终于知道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其间竟也经过一两百年的漫长。

5.开放与融合(今天的世界)

近三十多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正赶上高科技时代,手指一点,天涯就在眼前,而整个世界无论是哪个国家,到处都有来自中国的游客。有人惊叹世界的广阔,也有人感喟地球原来并不大。

早在1967年,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短短几十年,电脑、互联网、云端技术……迅猛万变的高科技使地球上的时空距离日渐缩小,再遥远的事情也会在一瞬间传到眼前,地球果真就像是宇宙中的小小村落。另一方面,雾霾、沙尘暴、地球暖化、经济一体化……不管是个人、群体乃至国家,谁也难以独善其身。

历史上每一次工具革命都将带来社会变革和人类观念的变化,何况这一次是瞬息万变的高科技革命。没人可以准确预测未来几十年这个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乐观一些去想,既然人的时空意识正发生惊人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将超越一己之狭小,多一点儿博大心胸,超越家国之局限,多一份人类情怀。

演讲结束了,听众们意犹未尽,朱琦老师的语言造诣,极具独特魅力,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博士,擅长将理性的思考用感性的语言加以表述,形象直观、气韵生动,图文并茂,诙谐幽默。听众对于家国意识的认识和人类情怀的观点有共鸣,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世界就如同地球村,这个观点许多人也表示赞同。观众不断地提问,朱老师也耐心地回答。

朱琦老师纵论古今之,站在新的文化视点上,审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山海经》。同时,提到高科技和地球村的概念,没人可以准确预测未来几十年这个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超越家国之局限,多一份人类情怀。这种人类情怀,也是人类对美好的向往和期盼。朱琦老师一直在路上,他带领的文化之旅,是旅行界的一股清流,粉丝众多。边走边讲,以饱学诗书的底蕴,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沉淀,让更多的人边走边学边想。这种实力,也让朱琦老师的写作,不断攀升,不断向前,也更加生动和饱满。

会后,《世界日报》张惠燕主任代表主办方赠送了礼品,有不少读者请朱琦老师签名留念,也有不少听众提出问题,朱琦老师一一作答。

感谢朱琦老师的演讲,让我们在美丽的五月,在亚特兰大,感受到温暖的人文情怀!

 

(以上内容参考朱琦老师的文章和 PPT,  特别感谢张惠燕主任提供的资料和照片,余俐俐主任的讲稿,林黛的文章,感谢和乐食品公司为演讲会提供饮料和点心)

 

 

本文由【亚特兰大生活网】独家约稿、原创。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部分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