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前洛杉磯市副市長陳愉: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
籍華人陳愉年輕時是房地產開發商,31歲成為洛杉磯市副市長,35歲開始做世界500強企業CEO的獵頭,現在她的身份是新媒體作家,遊走於東西方文化之間,分享人生經驗。 日前,在北京一間四合院里做親子活動的陳愉,接受了僑報記者的專訪。
2018年2月24日,曾任洛杉磯市副市長的陳愉接受僑報記者專訪。 (圖片來源:僑報記者金競時攝)
沉默卻專註的童年
對比眼前這個侃侃而談的華裔女性,你很難相信童年時的陳愉是一個非常不會說話的孩子。 陳愉出生在美國,母親是浙江寧波人,父親是江西南昌人。 從小,陳愉生活在一個比較窄的華人圈子,父母「特別特別保守」。因為擔心女兒被不道德的美國文化帶壞,小時候陳愉家中是不能看電視、看電影,甚至是不能聽美國音樂的。
陳愉出生的1970年代,美國的華人還很少,算是少數族裔。在美國人眼中,中國是一個特別遠、特別窮的地方,陳愉和弟弟在一個幾乎全是白人的學校里就讀,是同學眼中的另類,會碰到一些歧視。 陳愉坦言,小時候她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文化差異,「與父母也有文化差異」。
2018年2月24日,陳愉在北京舉辦主題為「東西方的智慧——通往幸福生活的入場券」的分享會。(圖片來源:僑報記者金競時攝)
小時候,陳愉不會講英文,中文也不好,「好像沒有一個母語,沒有辦法跟周圍人溝通,也沒有辦法跟自己溝通」。有時候同學一起開玩笑,陳愉站在旁邊,難得想出可以講的笑話,卻總是已經錯過機會。 那時候,陳愉有一個夢想:「第二天醒來,發現自己有白皮膚、金頭髮,漂亮的衣服和漂亮的家,周圍的孩子會喜歡我。」 因為不會講話,陳愉把「聆聽」變為她的「超能力」。「聆聽不是用耳朵聆聽,而是要用心聆聽,還要看他們的動作,用全部關注力來想,這個人在說什麼,他的意思是什麼?因為大家講的話跟心裡想的意思和需求會不一樣」。
2018年2月24日,北京,陳愉拍攝工作照。當晚氣溫0攝氏度以下,但為了拍攝效果陳愉仍「赤膊上陣」。 (圖片來源:僑報記者金競時攝)
當選洛杉磯市副市長
童年的封閉,讓陳愉一直對外面的世界非常好奇。18歲,陳愉第一次離家,去杜克大學讀書。21歲大學畢業,陳愉獨自一個人搬到洛杉磯。 剛工作的時候,陳愉從事房地產行業,希望成為一個成功的房地產開發商,為此她念了兩個房地產方面的碩士。
那時候,還單身的陳愉,結識了許多不同行業的朋友。每天下班陳愉會和朋友們一起吃晚飯,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幫助一位在政府工作的朋友解決工作中碰到的房地產問題,繼而促成了她在以後的7年時間裡,參與到一個經濟適用房項目當中去。 陳愉31歲的時候,洛杉磯市選了一位新市長,新市長計劃從商界選一位副市長負責經濟發展,面試了很多年齡較大的白人男性CEO,而年輕的陳愉憑藉她參與的經濟適用房項目讓新市長眼前一亮,通過面試最終成為洛杉磯市副市長。
一個華裔,突破文化差異,進入美國主流社會,「這是一個完全不可思議的機會」,陳愉原本以為自己一輩子會是一個房地產開發商。回頭看小時候的難過經歷,陳愉比喻為「塞翁失馬」,「因為小的時候花了10-15年時間不太講話,這種聆聽和關注的能力在我以後的生活、工作中,都受益匪淺。」做洛杉磯市副市長期間,陳愉手下有5萬名公務員,懂得「聆聽」讓她可以快速聯結到她想聯結的人。 融匯東西方智慧
分享人生經驗
進入美國主流社會之後,陳愉有機會走進美國政府、商界,接觸了許多頂層人士。她常常思考世界上有很多成功人士,為什麼是這些人成功?陳愉將她的思考和人生經驗集結成書,分享給更多人。
對於華人新移民如何融入美國社會,陳愉也給出了自己的意見。「我們經常會想我怎麼發揮我自己的意見?可是我們要成功的達到我們自己的目標,第一我們要了解我們周圍的人。
了解怎麼了解?通過聆聽。」 現在,陳愉的身份是兩個女兒的母親。她也開始思考,如何成為女兒的閨蜜和教練,如何教育和保護孩子。「不是封閉,因為她們早早晚晚會接觸世界,我們要給她們工具,培養她們的自我意識。」世界不斷改變,自身也需要改變。
作為媽媽,陳愉每天都會讀書。她希望女兒是幸福又自信的。「學術發展只是一部分,情商發展和社交發展也一樣重要。」 小時候陳愉覺得自己的華人身份是不好的事情,「就想讓朋友們喜歡我,就想跟他們交朋友」。現在她發現,當中國人、當華人,不是一個跟朋友們距離拉大的事情,「而是讓我有這麼大一個國家、一個祖國能夠回來,有好多以前沒有認識過的姐妹兄弟們」。說到動情處,陳愉潤濕了眼眶。
【僑報記者陸之迅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