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談 | 高娓娓:美國人眼中的中國高考「像一場戰爭」
備受全國矚目的,一年一度的戲劇·劇情·群演大片【高考】落幕,中國近一千萬考生走入考場,這場相當於歐洲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的1000萬人的關鍵考試,早已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中國大媽享譽國際而新生出「dama」這個單詞一樣,高考也有了拼音片語「gaokao」,一時間成為國外媒體中國報道的熱門辭彙。《紐約時報》甚至還給「gaokao」註上英文發音:「gow kow」。
美媒:美國人不相信高考
中國的高考,已經被稱為「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升學考試」。《環球時報》曾發出一條消息,說在一些外國人的眼裡,中國的高考「簡直就像一場戰爭。」
美國等一些網路媒體對中國高考的報道
《每日電訊報》———記者彼得·福斯特評論中國高考
隨著上千萬中國高中生開始這場馬拉松般的考試,中國進入高考時間,因為這場考試的關鍵性,它給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帶來沉重的壓力也就不足為奇……我是徹底被語文作文題擊倒了,如果英國高中生也面臨同樣考題,他們會怎樣……」。
BBC——高考權利豈能因異地被剝奪
參加高考本該是每個考生的權利,這種權利是教育公平的體現,異地考生卻因為種種固有的體制問題,而面對著比高考本身更為難以抗拒的煎熬。在這種煎熬之下,有的孩子不是輸在考試成績上,而是輸在了身份上。解決異地高考,已經成為一個沉重的社會問題。人為設置條件剝奪孩子參加高考的權利,這違背高考公平競爭要求,更是對教育公平的踐踏,受傷的不僅僅是這些將人生轉折寄託給高考的孩子,真正傷害的是社會公平和公正。
《紐約時報》——高考本無罪,學習應得當
《紐約時報》用中國的一句俗語「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形容高考競爭的激烈。另外,該報還有記者撰文評價中國高考其實,考試本無罪,學習內容若得當,有一點應試壓力,英文水平只會提升得更快。需要承認的是,在東亞各國,除了新加坡人英文能力優秀,其他韓國、日本、中國等國英文能力都較不熟練,這與英語教學的內容和考核標準有莫大關聯。
《SLATE》 ——美國網路雜誌
美國網路雜誌《SLATE》在一篇報道中對高考的含義作了「詳細」解釋,報道稱,「kao」意為考試,而「gao」意指這一考試的高級、暗示它的難度,也暗示它對中國學生前途的「脅迫力」。
《外交政策》——最難的學術測試
美國《外交政策》編輯則在其雜誌博客上發表評論,認為中國高考「可能是世界最難的學術測試」。評論稱,持續兩天的馬拉松考試試圖考核中國學生所學過的所有東西,而這一考試的成績也是中國學生進入大學的唯一標準。 「這一制度似乎能體現當代中國的一個現象———追求現實的、甚至有些無情的高效率。」評論說。
美國學生對中國學生:敬佩、同情、惋惜
在美國也有類似的考試:ACT和SAT,目前全美所有四年制大學都同等認可這兩個考試。而無論是ACT,還是SAT,都只是各大學在錄取新生時的參照考分之一。ACT每年舉行5次,成績兩年內有效,只要交幾十美元報名費,學生想考就考,直至考出滿意的分數為止。
不難看出,美國高中生的幸福指數要高出中國高中生很多。所以很多美國人都很難理解中國高考。
曾有一個老美朋友問我:高娓娓,你以前高考的時候感覺怎麼樣?
我們那個時候高考還沒那麼多人,而且高考之前還有預考,預考沒過的人連高考的資格都沒有。
美國小伙馬特來過中國,對中國教育制度有所了解。他覺得,高考對中國學生來說很殘酷。而對中國高考的規則,他覺得很不可思議:「怎麼可以用兩天來評價一個學生?這是很不全面的!」
另外一位非常熟悉中國教育體制的美國女孩說:在中國高考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我不止一次地聽見美國學生這樣說:「明天是ACT考試嗎?哦,天哪,我忘了,那我明天得早起了。」這意味著,在美國許多學生都不怎麼為考試做準備。ACT和SAT的考試通常都是在周六,因此,這是他們必須要早起的一個周六。
時常聽美國大學生說:「天啊,真想再做一回孩子!」許多人懷念兒時和高中的時光,對他們而言,那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不過可能當中國年輕人回憶往事時,卻很難說:「天啊,真想再回到高三!」或者「天啊,真想再做一回一天到晚學習的學生!」
還有一位美國學生了解了中國高考後說:我很同情中國學生,但很懷疑是否值得這樣努力。這是最好的一條路嗎?難道這就是生活的全部嗎?我們愛學習,不是因為我要參加考試,而是因為學習是一件美好的事。但我同樣喜歡野營,和朋友一起玩,做社區義工等等。學習應該努力,但同樣應該享受生活,因為我們相信生活是美麗的。我非常敬佩中國學生的勤奮和認真,但同時為他們感到惋惜,因為在美國文化體系中,他們錯過了生活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