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亞特蘭大的「亞洲崛起」!中餐和其他亞洲餐不再只是小眾

走進亞特蘭大,你很難不被亞洲味道包圍——無論是在Buford Highway的路邊攤、Duluth的甜品店,還是Midtown的米其林餐廳,亞洲料理的香氣正從街頭巷尾瀰漫開來。

而這種「入侵」,不是突如其來的潮流,而是一種靜悄悄的改變——一種關於身份、記憶和創造力的集體表達。

從「外來風味」到城市日常

三十年前,在Henry County長大的中餐主廚Ron Hsu,只能在自己母親的餐館裡找到熟悉的味道。當時,別人甚至會問他:「你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是墨西哥人嗎?」

如今,這樣的提問幾乎聽不見了。Hsu說:「那種陌生感在慢慢消失,就像人們對亞洲菜的印象一樣。」

Hsu是亞特蘭大米其林星級餐廳 Lazy Betty 的聯合創始人,也是推動城市「味覺覺醒」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把「中式雞湯」改造成法式濃湯,用上海菜式的「捏合」手法來重新詮釋南方家常菜——比如他那道名叫「蓮花餃子」的菜,用鵝肝、香菇和雞湯演繹了中西融合的精緻版本。

「我覺得這是一種使命感,」Hsu說,「要讓更多人真正理解亞洲料理的深度,而不是只停留在『炒飯』或『外賣』的印象里。」

一條公路的多樣風味

在亞特蘭大,如果要體驗亞洲的多樣性,Buford Highway 是最佳課堂。

這條被稱為「多元美食走廊」的公路,兩側分布著從越南粉到韓國烤肉、從馬來咖喱到中國燒臘的各種餐館。

更讓人驚喜的是,這裡的顧客早已不限於亞裔群體——無論白人、黑人、拉美裔,大家都能用一碗熱湯或一份炒麵找到屬於自己的慰藉。

Sweet Hut 的總經理 Jane Ewe 就是這股浪潮的見證者。她的家族在亞特蘭大經營多家馬來餐廳和甜品店。她說:「十年前,很多人不知道『Laksa』是什麼。現在,客人會主動問我們有沒有柬埔寨米線,說明他們的味覺和好奇心都變了。」

這股變化,不只是口味的多元,更是文化的共生。Duluth、Johns Creek等地新開的亞洲超市和餐飲品牌,如 Teso Life、Food Terminal,不斷吸引人們去「打卡」,也推動了當地的經濟活力。

當米其林遇上泡泡茶

在亞特蘭大的高端餐飲圈,亞洲影響力也愈發明顯。

Brian So,韓裔主廚、Marietta餐廳Spring的聯合創辦人,把亞洲技法融入現代美式料理——比如他用「熱油潑香」的方式製作辣油,選用的是喬治亞本地的香料,而非來自中國的花椒或八角。

他的新餐廳「Spring 2nd Branch」,計劃將更直接地呈現傳統韓餐的多樣性,而不僅僅是「烤肉」那一面。「韓國人不是天天吃烤牛排,」So笑著說,「那更多是企業請客的菜,不是日常飯。」

同樣的挑戰,也存在於中餐、越南菜、印度菜身上——人們對「東方味道」的想像,往往被幾個固定標籤所框定。

Hsu坦言,他夢想開一家「高端中餐館」,讓傳統的中式烹飪也能在米其林體系下被尊重。但經濟現實讓這件事變得不容易,「你得算清楚每道菜、每個桌位的成本,這是個艱難的公式。」

味覺的「再教育」

如果說過去十年是亞特蘭大「吃遍亞洲」的十年,那麼接下來的十年,或許將是「理解亞洲」的十年。

不再只是「異國風情」,而是一種共同的語言——在這座城市的早午餐菜單里,你可能會看到泡菜炒飯、麻辣花生、抹茶拿鐵、泰式甜蝦;在社區節慶中,孩子們一邊喝著著奶茶一邊聽爵士。

「食物讓文化變得可親可感,」Ewe說,「當人們用味蕾接觸一個文化,他們也開始理解那個文化背後的溫度。」

亞特蘭大的亞洲餐飲確實越來越精彩,但也引出了一個更深的問題:當亞洲菜走進主流之後,它還算「亞洲菜」嗎?

你更喜歡哪種表達——傳統、融合,還是徹底本地化?

留言聊聊,你心中代表「亞特蘭大味道」的那家亞洲餐廳或者中餐廳是哪家?

本文由【亞特蘭大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亞特蘭大生活網,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