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佐州越來越多年輕人中風,華人家庭別掉以輕心
在很多人眼中,中風是「老年病」,但最新研究顯示,這種觀念正在被打破——中風,已經開始悄悄瞄準了年輕人,尤其是20至40歲之間的群體。
而對於重視子女教育、拼搏事業、習慣「忍一忍就過去」的華人家庭來說,可能正是最容易忽視警訊的那一群。
年輕中風病例激增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HA)最新發布的兩項研究報告,年輕人中風的風險正急劇上升,背後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 酗酒/社交性暴飲(尤其是每日4杯以上)
- 偏頭痛(特別是伴有視覺先兆的)
- 先天性心臟結構異常(如PFO)
- 不明原因中風(cryptogenic stroke)
- 生活方式疾病: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高、久坐
這不是遙遠的數據。僅Emory Healthcare一家醫療系統,就在過去一年看到18-44歲中風患者增長7%。Wellstar Health System報告稱,10年內年輕中風病例增長達25%,過去一年治療了約200例年輕中風個案。
另外,根據喬治亞州公共衛生部的數據,喬治亞州被認為是美國東南部「中風帶」的一部分,該地區的中風死亡率比美國其他地區高出約 30%。
華人高風險行為
根據多位神經科專家分析,以下這些行為可能已經在華人群體中非常普遍:
1.周末「聚會式喝酒」:
不論是學生聚餐還是職場人應酬,許多年輕華人習慣「喝個盡興」,殊不知,一晚喝下四五杯就已屬於「暴飲」級別。長期這樣,會大大提升中風、心律不整和血管硬化的風險。
2.忍著偏頭痛不看醫生:
很多女性習慣性偏頭痛,卻只是簡單吃止痛藥了事。但AHA指出,伴隨「光影、閃光」先兆的偏頭痛,是年輕女性中風的重要危險因素。
3.忙得沒時間體檢:
即便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很多華人年輕人依舊認為自己「健康得很」,每年拖延體檢,有高血壓、高膽固醇也毫不自知。
為什麼華人更容易「輕視中風風險」?
- 文化觀念根深蒂固:「年輕人扛得住」「哪有事就是病」
- 重視成績、忽視身體:尤其在學生和家長中,身體被放在了成績之後
- 習慣「拖一拖再說」:偏頭痛、心慌、手麻等早期癥狀常被當作疲勞忽略
這些中風徵兆,不分年紀
不論你多年輕,只要出現以下任意現象,都要立即就醫:
- 一側臉部或身體突然發麻或無力
- 突然說話不清或理解困難
- 一隻眼睛或雙眼突然視力模糊
- 突發劇烈頭痛,伴有噁心或嘔吐
- 手腳無力、走路不穩、暈眩
記住急救口訣 FAST:
- F(Face):臉部是否對稱?
- A(Arms):雙臂能否同時抬起?
- S(Speech):語言是否清晰?
- T(Time):時間就是生命,立刻撥打911!
中風不只是「老年病」,也不是「體質差才會得」的疾病。它與我們的生活方式、身體小問題密切相關。對於許多努力生活的華人家庭來說,不能等到「突然倒下」的那一刻,才意識到健康不能透支。
現在就行動:
- 預約一次體檢;
- 正視偏頭痛、暴飲、熬夜等風險行為;
- 把健康教育寫進家庭計劃,而不僅僅是「孩子升學計劃」。
因為——沒有什麼比健康更影響你和家人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