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大而美法案」對華人的全方位深刻影響!
自從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大而美法案》以來,各界都對這個政策充滿了爭議,該法案是他在連任競選期間提出的核心立法主張之一。
這項堪稱「特朗普版新時代經濟改革」的法案不僅重塑了美國稅收與福利體系,還標誌著美國在全球供應鏈重組、國家製造能力強化與資本管控領域的全面制度化轉型,對美國中產、企業主、長者、移民,乃至全球華人資本與企業家,均將帶來深遠影響。

全民減稅結構出爐:有人受益也有人損失
減稅亮點:
中產減稅延長並提升:標準扣除額提升至個人15,750美元、夫妻31,500美元,同時保持2017年川普稅改中的較低稅率,避免年底稅收自動回升。
65歲及以上中等收入長者:新增最高6,000美元稅收扣除(夫妻12,000美元),年收入超過175,000美元則無資格。
兒童稅收抵免:
每名子女抵免額提高至2,200美元,並將隨通脹自動調整。但僅限美籍父母,非法移民及無社安號人士被剔除,即使孩子為美國公民亦無資格。
2025-2028年出生嬰兒福利:每名新生兒獲1,000美元政府注資的稅收遞延賬戶,可由父母、僱主等繼續追加捐款。
收養補助與育嬰假:收養稅收抵免提高至5,000美元,同時激勵企業提供育嬰福利。

特例優惠:
小費免稅:年收入不超過150,000美元者每年最高25,000美元小費收入免稅。財政部將認定合格職業,防止濫用。
隱憂與代價:
雖然中產階級減稅顯著,但低收入家庭因失去SNAP(糧食券)和Medicaid(醫療補助)等福利,可能整體「得不償失」。
例如,一名單親母親年收入2萬美元,稅務可節省約750美元,但將失去價值約1,600美元的補助。
醫療補助改革:
將對申請人增加工作要求(19-64歲成年人需每月工作/志願/上學80小時),並要求每6個月重新提交資格審查。
即使符合豁免條件(如殘疾或孕婦)也必須定期提交證明。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將有1700萬美國人失去或負擔不起醫療保險。
食品券資格收緊:
18-64歲無子女或有14歲以上子女的成年人,必須工作每周20小時才能領取SNAP福利。非公民與非法移民將被排除在外。
超過4,000萬人或將受到影響,包括約1,600萬兒童、800萬長者和400萬殘障成年人。部分州若無法補貼聯邦削減的部分,甚至可能終止項目。
移民制度與稅收同步重組
法案推出「特定行業人才快速移民政策」:在半導體、AI、生技、國防工業等重點領域,若外籍申請人投資300萬美元以上或創造20個就業崗位,可申請快速移民及家屬豁免。

這對高凈值華人家庭具有劃時代意義。過去單靠資本或家庭團聚申請移民的方式正在被「國家利益導向」所替代。布魯金斯學會認為:「移民身份將依賴於申請人對美國科技與製造主權的貢獻程度。」
同時,無社會安全號的納稅人將被排除在多項稅收優惠之外,包括兒童稅收抵免、小費豁免和教育稅收優惠等。
企業與中產投資者獲雙重影響
該法案賦予美國財政部與SEC權力,建立資本主權審查機制,尤其針對境外資金背景不透明、涉主權基金等路徑,進行系統性風險過濾。
這對持有科技股、能源ETF、地產REITs等高波動資產的華人中產而言,是一次制度的升級,提升資產安全,但也意味著監管環境趨嚴。

同時,為推動製造業迴流,法案延長並加碼《晶元與科學法案》的稅收減免,新增十年免稅期與用工補貼,優先支持本土高附加值製造基地。南加州、德州、灣區的華人科技企業或將直接受益。
馬斯克宣布成立新黨反對法案
諷刺的是,《大而美法案》的通過,也加劇了共和黨內部的裂痕。億萬富翁馬斯克在特朗普簽署法案後於社交平台X宣布成立新政黨「美國黨」(America Party),並公開反對該法案的「大政府」支出方向。
儘管曾為特朗普捐資數億美元並協助其政策設計,馬斯克如今因對福利擴張、稅收結構不滿,與特朗普公開決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