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旅遊攻略|詳細!美國國家藝術館必看展品
去華盛頓之前,有朋友說:在華盛頓DC,你可以不去白宮,因為那棟白房子並不屬於你;也可以不進國會山,因為那裡面開會還輪不到你發言;但美國國家藝術館是一定要去的,在那裡面你可以任意揮霍時光,享受獨自的美好。
在國會山下停好車,順著賓夕法尼亞大街往西走,在轉入Constitution 大道,很快的就來到美國國家藝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
恍惚中有一種去往東城區五四大街一號的感覺。
美國國家藝術館分為東、西兩個場館,東館以展示現代藝術為主,因而其建築外形現代時尚,引以為傲的是,這棟建築物依然是由華裔著名設計師貝律銘設計。門前的玻璃造型讓人不由想起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以及香港維多利亞港的中銀大廈,同樣是出自這位大師之手。
西館則以傳統古典藝術為主,其建築猶如希臘神殿般大氣磅礴。因為對古典藝術懷有的一種莫名情懷,所以決定從西館開始我的遊覽。
(羅丹雕塑作品《思想者》)
(羅丹雕塑作品《婦女與孩子》)
從西館的北門(習慣上稱為藝術館後門)進入,在歐洲雕塑區,已開始便讓我回味著友人所說的:你可以任意揮霍時光。
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我會如此近距離的凝視著羅丹,他的作品會如此真切的出現在我的眼前,就那樣觸手可及。
(Pierre Hebert的雕塑作品《武裝的維納斯》)
要讓我選擇安提奧普女王和武裝的維納斯這兩個名稱,我更願意選武裝的維納斯。才不要聽那個殺死美杜莎的帕修斯與亞馬遜女人的故事,還有什麼比美麗的女神更動人的。
展廳里的館藏展品讓人嘆為觀止,難以想像的是這些從歐洲過來的藝術品哪一款都堪稱國寶級的作品,是如何一件件擺上這個展廳。
有時候站在他們面前,彷彿可以聽到他們在講述著那個屬於他們的年代的故事,直到現在,他們依舊能夠泰然注視著眼前晃動的芸芸眾生。
從雕塑館進入到油畫館,我被帶入的並被牽扯的,正是之前所說的那個莫名的情懷。
在上世紀整個八十年代,《讀者文摘》、《青年文摘》、《海外文摘》那一系列雜誌的尾頁,總有一幅名畫欣賞,從此,我們的八十年代重述起來變得色彩斑斕。
達芬奇、拉斐爾、魯本斯、倫勃朗、馬奈、塞尚、梵高等等一大堆名字就是在那個年代進入到我的記憶當中。
不得不說,這一切得感謝那位銀行家梅隆先生,一直以來,梅隆就想在美國建一座像英國皇家藝術館那樣的藝術館。上世紀三十年代,擔任美國財長的梅隆正遇上蘇聯的斯大林大量售賣沙皇時期的藝術品,於是梅隆先生積极參与收購這些藝術珍品,並把這些藝術品捐獻給政府,用於建設國家藝術館。在他的感召下,許多美國富豪們加入到捐獻行列,才有了今天的美國國家藝術館。
(拉斐爾作品《聖母子》)
(拉斐爾作品《聖喬治和龍》)
而我能搞在記憶中清晰的記起拉斐爾的《聖母子》、《聖喬治和龍》,原來都在國家藝術館裡。
(魯本斯作品《聖母升天》)
(魯本斯作品《法厄同的隕落》)
魯本斯的《法厄同的隕落》,整個故事我是在86年的一期《連環畫報》上看的,大致的情節是太陽神阿波羅很溺愛自己的兒子法厄同,一天法厄同鬧著要駕駛阿波羅的太陽車出去玩,阿波羅經不住兒子的央求,讓兒子獨自駕車出去,結果法厄同根本無法駕馭太陽車,那幾匹神馬一下子狂奔起來,釀成大禍,大神宙斯不得不用雷電處死法厄同,法厄同由此隕落。
(達芬奇作品《Ginevra de’ Benci》)
尋找達芬奇不是因為他的蒙娜麗莎,也不是他的密碼。就因為達芬奇,那個成為傳奇的微笑。 無法用《Ginevra de’ Benci》去和《蒙娜麗莎的微笑》相比較,所幸的是可以靜靜地、不受任何限制的觀賞它,更不會吝惜時光的流逝。
倫勃朗自畫像
梵高的《玫瑰花》,誰才能真正讀懂他的心思?或許根本不需要去讀懂。
或許在各種主義中,古典主義才會讓人不停的回歸,無論心氣有多高,無論如何左衝右突的去追求突破,到頭來依然古典,那些經典已經走過數百年。
看完古典的,從西館可以通過地下通道過到東館,設計師們把這裡弄得像時光隧道一般,算是符合了從古代到現代的穿越想法吧。
現代藝術的表現讓人更為崇尚自由的發揮和想像,那些凌亂的、模糊的思想,可以沒有任何理由的去彰顯。
甚至可以摒棄掉那些固有的條條框框。
然後整個世界讓你腦洞大開了,一切變得如此美好!
忽然間覺得,那些曾經一起經歷過的故事,彷彿隔空變幻,拾起的畫面是如此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