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北美| 華裔女孩收到14所頂尖大學的offer,看看她的申請文書你就都明白了

華裔女孩蕭靖彤收到她所申請的所有14所大學的offer,其中就包括全部8所藤校。她有什麼過人之處?為何能得到招生官們的一致認可?小編搜集整理國內外媒體報道,並附上她的申請文書全文,讓你從多角度了解這位GPA奇高、熱愛寫作和採訪的女孩,以及她父母獨特的家庭教育理念。

加州奧蘭治縣藝術高中(Orange County School of the Arts)一個名叫Cassandra Hsiao蕭靖彤的18歲華裔女生在今年的大學錄取中取得了驚人的成績。

蕭靖彤共申請了14所學校的寫作或新聞學系,均已收到offer。其中包括全部8所常春藤學校: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布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此外還有斯坦福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西北大學、紐約大學、南加州大學和阿默斯特學院。

之所以申請這麼多,蕭靖彤說,「主要是亞裔學生能力強,競爭激烈,很怕無法被錄取,擔心自己沒選擇」。如今選擇一下這麼多,反而讓她有點不知所措。

被所有心儀的大學錄取,讓蕭靖彤感覺有些超現實,她說:「打開郵箱時,我看到的每一封郵件都是yes,yes或者恭喜!恭喜!父母和我一起慶祝著,直到現在我還沉浸在興奮當中,真的難以想像居然可以被這麼多優秀的學校錄取。」

目前,蕭靖彤還沒有決定好要去哪一所學校:「接下來我想去這些學校一一參觀,再作決定。不過,我一直很喜歡哈佛大學,七年級時我曾去過哈佛參觀,曾立下心愿希望有一天可以成為哈佛的學生。」

「我的目標是成為創意作家」

蕭靖彤的經歷與很多高中生很不同。小學畢業後她沒有選擇立即上初中,而是在家自學兩年,之後便直接進入了奧蘭治縣藝術高中,學習寫作方向的課程。

她說:「我其實從二年級就開始寫詩歌,在家自學的兩年中,有更多時間和空間挖掘對寫作的興趣和潛質,於是我很早就下定決心成為一名藝術學校的學生。」

11歲時,蕭靖彤有幸成為Scholastic的兒童記者。蕭靖彤說,「我們家裡並沒有記者或影視業出身的人,我那時完全沒有經驗,但會花幾小時去提前做功課,與其他成人記者一起採訪大明星和導演,這讓我非常興奮!」

▲ 作為scholastic小記者在迪士尼採訪

在進入奧蘭治縣藝術高中後,蕭靖彤開始在多家青少年網站或報刊兼職做影視類記者,經常出現在好萊塢紅毯和記者會上。目前雖只有18歲,但蕭靖彤已有六年好萊塢記者的資歷,還曾獲得專門表彰影視媒體業傑出女性的格雷斯(Gracie Awards)最佳學生記者獎。

之後,蕭靖彤先後擔任Crixit.com和Fanlala.com等網站的青年記者,因常常採訪好萊塢紅毯而漸漸成為青少年網路紅人。她目前還是洛杉磯時報高中特約記者、BYOU雜誌特約記者和BroadwayWorld.com上的知名博主,從年輕人的角度撰寫影評。

▲ 採訪美國隊長克里斯·埃文

她說:「過去六年中,我很高興作為記者代表很多年輕人去與世界溝通,並把很多新鮮的內容帶給我的觀眾。在工作中,最開心的時候就是採訪電影人們誇我的問題問得好。」

▲ 採訪樂高蝙蝠俠電影的導演

目前她受美國青年藝術家協會邀請,參加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培訓。蕭靖彤的記者和寫作工作,很多都在周末,這讓她不像很多年輕人一樣有很多空閑。

「平時我的這些採訪工作都是利用業餘時間,父親有時甚至擔當起司機、攝影,提供設備支持,和我一起奔赴紅毯。父母一直給我機會去挖掘我的愛好,不限制我去做喜歡的事,這也才最終促成了我的夢想成真。」她說。

蕭靖彤目標是成為創意作家,她說:「無論寫影視劇本、小說、戲劇、詩歌還是新聞,都希望能用文字表達出有深度的內容與思想。」

「鼓勵孩子走出自己的路」

蕭靖彤的母親是馬來西亞華僑,父親來自台灣,全家在她五歲時定居美國,目前母親全職照顧家庭,父親從事電商工作。雖然這次蕭靖彤被多所名校的寫作、新聞系錄取,但家中卻沒有任何藝術背景。

蕭靖彤小時候就很喜歡看書,三歲時就可以讀一年級的書。小時候,喜歡看電影的媽媽,也常常帶蕭靖彤一起看小說改編的電影,並讓她去比較電影與原著的區別,這也讓蕭靖彤從小就對劇本創作和寫影評很感興趣。

蕭靖彤上小學時,常常覺得功課早早做完沒事做,母親便希望她能在家自學,更合理安排時間去做些其他事。也正是母親第一次把記者的工作介紹給蕭靖彤後,她開始為青少年網站擔任好萊塢小記者,也開始對影視評論和新聞寫作產生興趣。

與此同時,父親還會抽時間帶女兒去好萊塢採訪,並擔任攝影師,這一系列經歷為蕭靖彤之後打開了更多機會。蕭媽媽說:「蕭靖彤每次都做好充分準備去採訪,她比較感興趣的是發掘電影人背後奮鬥的故事,欣賞的是那些聰明、努力的演員們,比如倡導女權的艾瑪·沃森( Emma Watson),對好萊塢本身並不留戀。」

▲ 採訪Matthew Morrison

當初選擇讓女兒在家自學,並去藝術學校讀書,雖曾被質疑,但蕭靖彤的父母從來不後悔。蕭媽媽說:「我們雖然也希望兒女好,但我們不想干涉他們的喜好,限制孩子的興趣或才華,更多的是鼓勵他們去發掘自己的潛能,走出自己的路。」

蕭靖彤在家自學兩年後,蕭媽媽經人推薦得知奧蘭治縣藝術高中。她說:「我家學區的胡桃高中也很棒,但我女兒喜歡文學、寫作,核桃高中則是科學、數學類出色,因此我希望她能嘗試藝術學校。」不同於一般高中下午早早放學,蕭靖彤在藝術學校都是到晚上7時才回家,做功課都趁晚間,犧牲了很多業餘時間,但學的是她感興趣的內容。

在申請大學過程中,蕭靖彤將自家華裔移民的經歷寫成申請文書,蕭媽媽說:「她經常會讓我講給她聽,我和她爸爸以前的事,我們的經歷和背景,這些都對她的寫作有啟發。這讓我們彼此關係更緊密,我覺得她把我當朋友,什麼都跟我說,也不頂嘴,而我也不喜歡干涉她的自由和愛好。」

▲ 蕭靖彤和媽媽

「語言不是破碎的,而是一種情感」

熟悉美國大學申請的家長都會知道,文書是錄取過程中的一項關鍵因素,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去留。蕭靖彤在文書中描述了移民家庭學英語的真實故事,打動了14所大學的招生官。

因為移民的緣故,蕭靖彤父母的英文並非流暢,而她一開始也經常因英文發音不正確被嘲笑,這反而使她開始苦下功夫,一邊磨練寫作能力,同時糾正自己和家人的英文發音。

「我五歲的時候,我們搬到了Walnut。父母並不擅長英語,對我來說,在移民家庭中長大,我和家人之間如何用語言互動是非常有趣的。家裡說話的方式與在外談話的方式截然不同,有些辭彙我們甚至不用翻譯就可以滲透到對話中。但當我長大後,人們會嘲笑那些我覺得正常的語言,而並不是他們的語言,因此我寫下了我的這個經歷。」蕭靖彤說。

在文章中,蕭靖彤真實地描繪了很多新移民共有的特點——她和母親兩人經歷的語言煎熬與嘲笑。

蕭靖彤在她的作文中稱,在他們家,英語不是英文,不是在單詞的意義上,而是在發音上。「snack」(小吃)會被說成「snake」(蛇),「film」(電影)會說成「flim」。雖然是不正確的發音,但家人彼此都能夠聽得懂。

由於發音不準確,蕭靖彤不得不到語言專家那裡進行訓練。同學們也都笑話她,因為她把「accept」錯發成「except」,將「success」錯發成「sussess」。

此外,蕭靖彤還在文書中講述了一段媽媽在馬來西亞學英語時被羞辱的故事。她寫道:「母親要我教她正確的英語,這樣Target商場的白人老太太就不會嘲笑她的發音了。有時候我避免讓一些隻言片語傷害到她的自尊心,但也許我已經不經意地傷害到她很多了。」

「隨著母親英語辭彙的擴大,我也在糾正自己的英語,方式是在學校參加在3000人面前表演詩歌的活動,採訪各界人士以及為舞台劇寫故事,反對無知,並為無家可歸者、難民及被忽視的群體發聲,用我的話來反駁紐約地鐵老亞洲街頭的一名表演者的嘲笑。我的母親關注那些貧窮、英語非母語的孩子們,他們有很多故事要講,但卻不知道如何講。」

語言並不是破碎的,而帶有一種情感。蕭靖彤認為,「我們用文字建造了一棟房子。房子里雖然有點亂,但這就是我們打造自己家的地方。」

 

蕭靖彤的大學申請文書全文(英文)

In our house, English is not English. Not in the phonetic sense, like short a is for apple, but rather in the pronunciation – in our house, snake is snack. Words do not roll off our tongues correctly – yet I, who was pulled out of class to meet with language specialists, and my mother from Malaysia, who pronounces film as flim, understand each other perfectly.In our house,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cast and cash, which was why at a church retreat, people made fun of me for 「cashing out demons.」 I did not realize the glarin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Englishes until my teacher corrected my pronunciations of hammock, ladle, and siphon. Classmates laughed because I pronounce accept as except, success as sussess. I was in the Creative Writing conservatory, and yet words failed me when I needed them most.Suddenly, understanding flower is flour wasn』t enough. I rejected the English that had never seemed broken before, a language that had raised me and taught me everything I knew. Everybody else』s parents spoke with accents smarting of Ph.D.s and university teaching positions. So why couldn』t mine?My mother spread her sunbaked hands and said, 「This is where I came from,」 spinning a tale with the English she had taught herself.When my mother moved from her village to a town in Malaysia, she had to learn a brand new language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In a time when humiliation was encouraged, my mother was defenseless against the cruel words spewing from the teacher, who criticized her paper in front of the class. When she began to cry, the class president stood up and said, 「That』s enough.」「Be like that class president,」 my mother said with tears in her eyes. The class president took her under her wing and patiently mended my mother』s strands of language. 「She stood up for the weak and used her words to fight back.」

We were both crying now. My mother asked me to teach her proper English so old white ladies at Target wouldn』t laugh at her pronunciation. It has not been easy. There is a measure of guilt when I sew her letters together. Long vowels, double consonants — I am still learning myself. Sometimes I let the brokenness slide to spare her pride but perhaps I have hurt her more to spare mine.

As my mother』s vocabulary began to grow, I mended my own English. Through performing poetry in front of 3000 at my school』s Season Finale event, interviewing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writing stories for the stage, I stand against ignorance and become a voice for the homeless, the refugees, the ignored. With my words I fight against jeers pelted at an old Asian street performer on a New York subway. My mother』s eyes are reflected in underprivileged ESL children who have so many stories to tell but do not know how. I fill them with words as they take needle and thread to make a tapestry.

In our house, there is beauty in the way we speak to each other. In our house, language is not broken but rather bursting with emotion. We have built a house out of words. There are friendly snakes in the cupboard and snacks in the tank. It is a crooked house. It is a little messy. But this is where we have made our home.

本文由【亞特蘭大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圖片轉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此篇因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無法註明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小婭認領(或直接在公眾號留言),確認後我們會在後續文章作出單獨聲明。如覺侵權,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多謝!轉載請註明出處!

小編

關注北美生活網,即時收取北美華人相關的各類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生活資訊和實用信息。幫助你了解海外華人社區的各種新聞、活動,提供一個與其他同城華人隨時無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