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少吃多動能減肥?醫師:錯!
台灣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院長黃致錕說,許多人參加減重營活動,也許都暫時減了肥,但後來又都再復胖,原因是肥胖包括了基因遺傳、社會經濟環境、生活習慣、飲食內容、腸胃道荷爾蒙、腸胃道菌落、心理因素等,並與大腦下視丘的回饋反應有關。
減肥應該找醫師協助,才不會適得其反。(本報資料照片)
許多人自行減肥,以為少吃多動控制熱量的平衡即可,但體內腸胃道回饋的訊號給了下視丘,下視丘控制體內的新陳代謝,使身體降低了吸收能力,彷彿進入吸收的冬眠期,結果一恢復到正常生活,一點點熱量就容量復胖,變成愈減愈肥。
他說,正常人的BMI值是18.5到24,若BMI值到了27,就應該找醫師協助,若還伴隨有二型糖尿病或是BMI值已超過32,成為病態性肥胖,就應該接受手術治療,而且應該愈快愈好,避免問題拖下去,變得更胖,糖尿病又並發其他疾病,問題就更為棘手。
黃致錕分享34歲杜小姐的例子,她體重曾達110公斤,又罹有多囊性卵巢症,一直沒辦法懷孕,後來進行胃繞道手術,體重降至55公斤,除了順利懷孕,還成了模特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