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人代價!拿現金少報稅?有人因7712美元失去公民身份,華人要警惕了
在華人社區,「拿現金、少報稅」幾乎是公開的秘密。有人覺得金額不大、習慣成風;有人甚至認為,只要過了入籍關,就能高枕無憂。然而,近期美國司法部(DOJ)的一系列動作,正在打破這種僥倖心理。
今年三月,美國媒體曝光了一個罕見案例:休斯頓一名 60 多歲的會計師 Vanessa Ben,在 2017–2018 年通過移民局面試順利入籍。當時她被問及是否曾經犯罪,她回答「沒有」,很快獲得了公民身份。
但僅僅一年後,她因在入籍前提交過一份虛假的納稅申報表被調查:她少報收入,騙取了7,712 美元退稅。雖然她認罪、補繳罰款並服刑 12 個月,司法部仍在今年向法院請求撤銷她的公民身份。
要知道,這類「輕微稅務欺詐」過去極少成為「取消國籍」的理由,但 DOJ 的態度正在悄然轉向。
Bloomberg Law報道指出,DOJ 的民事部在近期指令中,將撤銷未經合法取得或申請中「隱瞞實質信息」的入籍行為作為優先層級之一,明確包括稅務欺詐。即使是入籍後發生、未被控的輕微虛假行為,也可能被作為撤籍依據。
IMI Daily 也強調,這代表了與最高法院曾提醒的「公民層級分化」趨勢相悖——土生美國人犯稅被罰,而自然化公民一崗失足則面臨撤籍風險。
華盛頓郵報記者指出,司法部已發布內部備忘錄,要求民事部門優先推進若干撤籍案件。DOJ 公民身份撤銷程序在打擊恐怖、暴力犯罪之外,如今清晰添加了金融、醫保、稅務欺詐等領域。
《紐約郵報》進一步指出,當局的首例撤籍行動即涉及一名英國出生的美國退伍軍人 Elliott Duke,因為他未披露自己涉及兒童色情犯罪,被迅速撤銷公民權。
從歷史看,美國撤銷國籍案件在麥卡錫時代達到高峰,之後減少至年均個位數。如今再度成為執法焦點,顯然是政策的再硬化。法律專家指出,現在司法部減少了撤籍案件在法律程序中的保障——這些「民事撤籍」案件中,個人可能沒有律師、舉證要求較低,判決程序扁平化,實屬大變革。
在美國,華人從事的行業中餐館、美甲店、超市、卡車運輸等,現金收入比例偏高。部分商家和個人習慣於:
- 現金收入「只報一部分」;
- 僱傭員工付現金,不報稅;
- 通過「小額分散存款」規避銀行申報。
過去,這些行為最多被視為稅務違規,一般通過罰款或補稅解決。但現在,一旦追溯到入籍申請前的「良好道德品質」 審查,可能直接演變成 「撤銷國籍」 的嚴重後果。
換句話說:不僅錢要吐出來,綠卡、公民身份也可能不保。
最近事實一再證明,入籍並不是身份「保險箱」,一旦有虛假或欺詐行為,即使發生在取得公民資格之前,DOJ 仍可啟動撤銷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