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美中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廣西大化貧困孩子獎學金髮放紀實
我是誰?我在哪兒?我要到哪裡去?西方哲學的三大終極問題在過去的72小時內不停的出現在我的腦海中。從亞特蘭大飛上海,停留20小時候直接飛南寧。已經記不清我是如何走下飛機的了。那個已經被時差搞的七葷八素的大腦卻始終迴響著飛機上廣西大姐那混合著米粉味的普通話在和上海大媽那混合著大餅油條味的國語激烈地辯論著下飛機是先去吃桂林米粉還是廣式腸粉。我感覺自己彷彿在另一個平行宇宙中聽著他們的辯論,但一切又是那麼的真實。否則我無法解釋我臉上的那幾顆唾沫星子。
2019年5月19日,廣西,南寧
這個美麗的邊陲城市,用他特有的熱浪毫無保留的歡迎著我這個來自地球另一邊的小夥伴。下了飛機就見到了將陪伴我此行的我們紀錄片的總導演,卯瑞卿卯導和謝明明攝影師。簡單的寒暄後,卯導用他那和南寧當地話格格不入的標準普通話向我介紹了我們未來兩天的行程安排。整個安排簡潔流暢,圍繞著此行的主要目的,沒有過多的花哨和修飾。正如卯導本身的氣質,幹練,精神爍爍,活力四射。前期大量充分的準備工作使得之後的行程非常的順利。
2019年5月20日
由於時差的關係,早早就醒來的我繼續重複著那經典的三連問。不同的是,這次還餓著肚子。早上7點30分,跳上卯導的車,接上此行的另外三位同行,同時也是我們紀錄片攝製組的成員的謝明明攝影師,郭倩郭導以及他的夫人陳老師,一行五人向著4小時車程外的目的地,大化瑤族自治縣的三洞小學和八好小學,進發。
兩所小學都位於群山環抱的大化瑤族自治縣。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這裡的很多人家一輩子都沒有機會走出大山,祖祖輩輩靠種植一些玉米和簡單的畜牧業來維持生計,是遠近聞名的貧困地區。風景優美但沒法改變人均年收入不足$100的事實。
圖-天下第一弄
和美麗的大山所相伴的還有不怎麼美麗的山路。20日當天在路上還天上還下著雨。使原本就已非常難行駛的山路更增添了一些危險。很多學生每個星期都要花幾個小時從學校徒步走回自己位於大山中的家。聽卯導說,這些山路已經奪取了不下10位小朋友的生命。
經過差不多4個小時的行程,我們來到了今天的第一所學校,板升鄉三洞小學。小學差不多有100多名學生,5個籃球場的大小。多數學生周一到周四都住在學校。學校會有免費的午餐和晚餐。讓我感到一絲欣慰的是學校的設施還是非常的齊全。不禁感激國家在近幾年扶貧項目中所取得的成績。
下午2:30,在韋玉宏校長和各位老師的帶領下,所有的學生都集合在了操場。美中下一代獎學金髮放儀式按計劃開始。簡短的發言後,獲得助學金的9位同學依此上台來領取他們刻苦學習所得到的榮譽。看著這一雙雙害羞的眼睛,和破舊的衣衫,彷彿能感受到他們這個年紀所不應該承受的負擔與壓力。
在獲獎的9名小朋友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名叫藍秋憶的小女孩。瘦小的身軀里似乎影藏著成年人才有的倔強和成熟。是怎樣的一種生活才會錘鍊出如此的倔強?在第二天的紀錄片家訪中,我們特地走訪了藍秋憶的家。一間四面透風的瓦房簡單的搭在半山腰上。屋外陽光燦爛,屋內卻是漆黑一片。只有一隻小燈泡還在斷斷續續的提供著這個家僅有的一絲光亮。
爺爺患有眼疾,幾近失明。奶奶雖身體健全,但也已年事已高。爸爸作為一家之主卻在幾年前的一場山體塌方中被落石砸中,下半身從此癱瘓,終日卧床不起。
當我看到那一行刻在牆上「恭喜發財,福「時,我瞬間懂得了小女孩眼中的那種大人才有的成熟。那是一種倔強,是對生活的渴望。是這樣的渴望支撐她刻苦的學習。
結束了三洞小學的發放儀式,我們馬不停蹄的趕往下一個發放學校,位於幾公里之外的八好小學。在羅峰校長和老師的帶領下,全校100多位學生整齊的集合在操場。簡單的講話後,向獲得助學金的同學頒發了助學金。儀式簡單,但可以看到每位獲得助學金同學眼中的激動和那些沒有被選中的同學眼中的流露出的羨慕。
在獲獎的同學中,一名個子小小的同學給了我深刻的印象。他叫蒙國銳,今年13歲,在八好小學讀五年級。13歲的年紀卻只有大約1米2左右的身高。小小瘦瘦的身軀好似風吹欲倒。整個領取助學金的過程中除了那一句「謝謝「,他沒有多說一個字。那種和年齡不符的體型和極度內向的性格讓我深深的感受到生活的不公。是怎樣的生活才能讓這樣一個處在舞勺之年的少年被碾壓如此。
圖-八好小學
懷著疑問,我隨著我們的攝製組來到了蒙國銳的家。提前做好心理準備的我還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讓我聯想起劉長卿詩句「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中的「白屋」。全木結構,沒有任何的裝飾,整顆的原木直接用於支撐房屋。沒有窗戶,或者說到處都是窗戶,四面漏風。可以想像冬天的時候會是怎樣一副光景。
兩個學校的發放儀式和兩天的走訪很多就結束了。雖然¥3000的助學金並不能帶他們走出大山或者改變他們的生活狀態,但我相信這樣的一份來自大洋彼岸的愛心,能夠激勵他們更努力的去改變自己的未來。他們或許無法選擇自己父母,但他們還是有機會來改變自己的人生。作為一名志願者,非常高興能夠成為他們努力的一部分。
6月18日,美國
Benjamin Y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