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 36個「其實」,你和哪些有共鳴?中西教育差得太多!【組圖】
要談國內和國外的教育差異,可能三天三夜也不說不完,上課方式、考試製度、教育理念等,太多太多了…
下面這一組圖片也許略帶偏見,但卻直觀又犀利地就把中外教育差異表現了出來。
這些圖片來自於著名教育學者——錢志龍的公益講座《熊掌和魚:略帶偏見的中西方教育比較》。
錢志龍博士青少年時期便保送北大,後又在美國三所大學分別獲得兩個碩士學位和一個教育學博士學位。
華麗麗的履歷背後,是他在親歷的跨文化交際中,所洞察到的中西方教育的差異。
36張中西方教育對比圖左圖是中國,右圖是西方國家▼
其實,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其實,孩子在一件事上的成功所產生的自信及其帶來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其實,由興趣引發的學習動力一定比功利的目標引發的動力更持久而有力。
其實,過程導向的努力比結果導向的努力會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其實,你為孩子設定的目標做出相應的準備,都要承擔最終種瓜得瓜的後果。
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孩子15年後的成功,而不是現在某一科目的成績。
其實,一個好老師一定不會被教科書捆住手腳,教材是給代課老師準備的。
其實,教育的精髓應該是忘記了課堂上教的所有內容之後沉澱下來的東西。
其實,在知識爆炸的年代,學會如何獲得、過濾、分析、使用信息才是關鍵。
其實,老師如果不調整自己的角色和功能,也會像公交售票員一樣被淘汰。
其實,找到每個孩子胸中那個小火星,給Ta氧氣和空間,Ta就會熊熊燃起。
其實,面對不可知未來帶來的挑戰,比學會解答問題更重要的是提出問題。
其實,沒有人能比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更努力。作業不在量,在於做什麼。
其實,廚師在做菜的過程中能嘗出問題並及時修正就不至於招到食客抱怨。
其實,比起長期蒙辱的「差生」,那些承受著莫大壓力的「尖子生」更讓人擔心。
其實,找到答案的根本意義是為了提出更多的問題,引發更多的思考。
其實,大人們習慣性的把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情徒勞的希望傳授給孩子們。
其實,學生用血淚換來升學率為學校贏得聲名從而吸引更多忍心的家長。
其實,比彙報演出更重要的是孩子受用終身的跨國界的音樂修養和審美情操。
其實,從小養成運動的習慣和特長決定了你能否在北美高中和大學倖存下來。
其實,只有發自肺腑,用心用智的援助行動才會讓需要幫助的人感受到溫度。
其實,如果通過做題就能培養文學修養,那也難怪好作家紛紛退出作協。
其實,我們真的可以因為孩子一年級就能做三位數的加法永遠得意下去嗎。
其實,與其過早空談愛國主義,不如讓孩子先了解自己的情緒和怎樣管理它。
其實,通過付出獲得的成長的價值遠遠高於通過索取得到的成績上的進步。
其實,我們需要更多有責任感,樂於助人的人,不是馬屁精,告密王,小官僚。
其實,拿到鋼琴十級證書的那天,TA可能開始憎惡音樂,這和高考是一個道理。
其實,永遠不要把學習放在玩的對立面,其實誤用時間比虛度光陰更可怕。
其實,高考後的那個假期,Ta終於有時間讀書、旅行、彈吉他、思考、做白日夢。
其實,溫飽之後,是時候關心一下孩子精神上的需求、挑戰和必要的幫助了。
其實,如果你不能靠主觀意志阻止它的到來,倒不如按科學的方法正確引導。
其實,如果真的不想讓孩子蹭破一點皮,就讓校長把體育課和春遊取消吧。
其實,如果你用車的牌子來定義你人生的價值,你的孩子一定也會這麼做。
其實,如果一部電視劇成了中國生存手冊,學校將培養出叢林中的動物之王。
其實,由學生親自向爸媽演示這一年的收穫常常讓家長目瞪口呆,熱淚盈眶。
其實,教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家長不缺抱怨對象,缺的是合作的力量。
在教育孩子方面,中西方教育存在很大差異。
而我們做父母的最重要的則是:
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不斷完善孩子的各項能力,不能只做捨得為孩子花錢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