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學校鼓勵停用「爸爸」「媽媽」 「兼容並包」還是「吹毛求疵」?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領域的風吹草動總能牽動著家長們的心。
每天早8點前到校,下午3點以後才放學,再加上一些課後輔導和興趣班,到家怎麼也要傍晚時分。如此算來,每天孩子在學校的時間不可謂不長。在校期間,即使擁有自由的學習環境,校規校紀也是要嚴格遵守的。如今,曼哈頓的一所私立中學又出版了一本「包容性語言」指南,雖不是強制性的,但其中內容還是引來了諸多關注。
營造包容性空間
據報道,發布此份名為「包容性語言」指南的學校名為格雷斯教會學校(The Grace Church School)。該指南建議學生在校期間避免使用「媽媽和爸爸」、「男孩和女孩」等短語,以推動校園更具包容性。
校方表示,類似的語言和稱呼更符合學校的使命。
該校的一份報告中也表示,「雖然我們認識到促進種族主義、厭女症、恐同症和其他形式歧視的仇恨語言已經在我們的學校手冊中提到,但我們也認識到,我們可以做的不僅僅是禁止仇恨語言;我們可以用語言創造歡迎和包容的空間。」「本指南闡述了我們如何消除彼此交往方式中的有害假設。」
圖:報告部分截圖
「吹毛求疵」?
校方建議,諸如「男孩和女孩」或「女士們和先生們」之類的短語應該用諸如人、親朋好友之類的詞來代替。這有利於學生在主動去識別性別,而不是「以貌取人」去提前設定人的性別。同樣,鼓勵「媽媽和爸爸」的表述應該改為「成年人、鄉親或家庭」等。
圖:報告部分截圖
該校負責人在回復媒體詢問時表示,這份指南是去年9月發布的,對於學生來說,也不是強制性的,更沒有禁止那些詞使用。「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努力幫助家庭找到合適的詞語,這樣做將有助於加速實現這一過程。想一想,如果學生間使用『你的家長』時,會確保彼此之間不會因為言語受到傷害和疏遠,這是我們始終致力於構建以禮相待、彼此尊重的校園環境的最佳體現。」
合理存在?
美國的私立學校價格不菲,但門檻也是很高的,不要以為只要足夠「土豪」就可以順利獲得入校資格。即便你沒有錢為學校慷慨捐助,建一所圖書館或一所體育館,你也大可以為學校提一條合理化建議。此前,就有「囊中羞澀」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得到更為優越的教育環境,通過細心觀察給學校提供了專業的安保建議及相關諮詢和服務,提升了校園的安全等級,最終成功將孩子送入該私立學校。
正因如此,私立學校中的學生,可能是來自各個地方、各個階層,而絕不會是像公立學校一樣大多來自「學區」內。學生的多樣性,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私立學校要有更大的「包容性」。
我們可以想像,當今的美國社會,同性戀合法化,居高不下的離婚率等事實的存在,同性婚姻、寄養家庭、獨身父母等家庭現象在所難免。如果說真的用「家長」取代「父母」的稱呼,會不會真的可以安慰或是撫平那些幼小脆弱的心靈呢?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