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美國人掀起「2025不買這些東西」風潮!開始對消費Say No!

在這個社交媒體上滿是曬購物戰利品的時代,一場「反消費」風潮正悄然興起——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曬自己不買東西的經歷!

這股趨勢被稱為 「不買2025」(No Buy 2025),簡單來說,就是盡量不買新東西,或者只買生活必需品。有人列出詳細清單,嚴格控制支出;有人索性立下誓言,一整年不買任何非必要物品。

這場風潮並非空穴來風,而是現實壓力下的理性選擇——兩年多來,物價飛漲,信用卡債務飆升,許多家庭的經濟狀況已經到了不得不精打細算的地步。

從「買買買」到「清賬單」

28 歲的 Rachel Holdsworth 就是個典型案例。她是一名兼職護士,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全職媽媽。去年聖誕節前,她在社交媒體上刷到了 「不買」 相關的視頻,瞬間被點醒——她和丈夫負債 $10,000,一直靠著信用卡過日子,每月工資剛發就被花光。

於是,Holdsworth 立刻開啟了「不買」模式:不做頭髮、不做美甲、不買新水瓶……結果一個月不到,他們已經還掉了 $2,000!

「真的太不可思議了,我們省下的錢簡直比想像中還多,」她興奮地說,「終於感受到量入為出的自由!」

少買一點,存多一點

不僅是普通家庭,不少年輕人也開始認真審視自己的消費習慣。

33 歲的 Donavan Harnage 去年剛買了人生第一套房,為了裝修和布置,花錢如流水。年底刷到「不買2025」的視頻後,他下定決心改變。

今年,他的目標是:少逛商場,減少去 Target、TJ Maxx 的次數;縮減日常開銷,減少衝動購買的零食和飲料;砍掉訂閱服務,只保留 Netflix。

Harnage 說:

「我管不了物價,但我能控制自己的消費。」

用完再買

除了「不買」,還有人更進一步,加入了「用完再買」(Project Pan)運動,尤其是在護膚和美妝領域。

35 歲的 Elysia Berman 是紐約一家美容公司的員工,過去為了維持「職場形象」,她瘋狂購物,結果信用卡+貸款債務高達$49,000!去年她終於下定決心,開啟「不買」計劃,並開始用完自己囤積的所有化妝品。

她感嘆道:

「一年下來,我竟然用完了快 100 件護膚和彩妝產品!」

現在,她的**「不買」清單** 包括:不買新衣服;不買化妝品;不買香水、首飾、家居裝飾品;減少外賣,避免健身房遲到罰款。

成效如何? 她已經還掉了 $35,000,預計 4 月底前能徹底清債!

緩衝購物衝動

27 歲的 Rebecca Sowden,則更偏向計劃性消費。

她設立了 12 條「戒買」規則,嚴格執行:每周食物預算$85,其他消費$50;每月整理購物願望清單,3 個月後才能考慮購買。

類似的方法也被 Marissa Huertas-Crespo 用上了,她的策略是:看到喜歡的東西,先截圖,存到購物願望文件夾里;每個月刪除一次,三個月後如果還想要,才會考慮購買。這樣一來,她既控制了衝動消費,也讓自己的每一筆花費更有意義。

「不買」風潮為什麼火了?

1.通貨膨脹:過去兩年,物價飆升,許多人工資卻沒怎麼漲,不得不節省。
2.債務危機:美國家庭信用卡債務總額逼近$1.1萬億,許多人都希望儘快清賬單。
3.信息過載:社交媒體上鋪天蓋地的「種草」信息,反而讓人審美疲勞,越來越多人選擇「去消費主義」。

2024 年,約 20% 的美國人參加了「不買挑戰」,谷歌上的「不買」相關搜索量同比增長 40%,達到了歷史新高。

說到底,「不買」不是要讓生活變得更痛苦,而是為了過上更理智、自由的生活。

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意味著:能存下更多錢,減少經濟焦慮並能夠把錢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比如旅行、技能提升、健康投資,甚至是更長遠的理財目標。

或許,真正的富足不是「買買買」,而是學會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

廣告圖片推廣 精彩內容繼續

親愛的「亞特蘭大生活網」的讀者們,你願意挑戰 「不買2025」 嗎?

Ref:
https://www.wsj.com/personal-finance/the-americans-pledging-to-buy-lessor-even-nothing-7edeacf3
本文由【亞特蘭大生活網】獨家約稿、原創。原創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免責聲明: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部分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