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美國節日季的慈善文化

從感恩節、聖誕節直至元旦,美國又迎來了令人期待的年末節日季,天氣的溫度與人心的溫度形成反差。在這樣一個人們盡情享受物質和情感的時節,「慈善」二字時常走進視線,似乎已成為節日季里再自然不過的一環。出入超市、商廈乃至自家公寓樓大堂,除了溫暖濃郁的節日裝飾,總難免在轉角遇見捐贈箱、慈善廣告或一位面帶燦爛笑容向你送上捐款表格的姑娘;抱著一疊郵件走進家門,除了來自遠方的節日問候、商家的促銷海報,總難免會打開那麼一兩封來自各個非營利組織的請求你為他人伸出援手的呼籲信。在這樣一個大眾盡情享受物質和情感的時節,不少人收穫到來自陌生人捐贈的溫暖。節日季堪稱美國社會慈善文化的「濃縮版」,行善方式和途徑各種各樣。

捐錢、捐物最實惠,也最主流。

就在去年感恩節前不久,西雅圖兒童研究所、華盛頓州立大學法學院和救世軍組織分別收到一份節日禮物,來自一個多月前辭世的98歲老人傑克·麥克唐納。想要在媒體報道中搜尋麥克唐納先生的信息實在不易。他不是擁有逾700億美元個人財富的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不是擁有逾500億美元個人資產的「股神」巴菲特,不是聚光燈的寵兒,也不是商賈巨擘或被政壇領袖奉為上賓的名人。在麥克唐納居住的養老社區,人們大多視他為一位不怎麼富裕的老人家,很少言辭,喜好安靜。

相片上,暮年的他頭髮灰白,面色蒼白,眼睛有些渾濁。他居住在養老社區內的一個普通老年公寓中,平日里會收集超市優惠券備用,有時穿著肘部破了洞的毛衣就出現在人前,即便已屆高齡他仍選擇搭乘公交車去華盛頓州立大學參加校友會。有一次,為了圖減價的實惠,麥克唐納一下子買了太多罐冷凍果汁,事後不得不又買了一台冷凍設備來儲藏這些果汁。今年7月,他狠狠跌了一跤,被送院治療。醫生告訴他,頭部的傷勢可能會要了他的命。但就在這樣危急的時刻,他仍不忘告訴醫生要使用更便宜的非專利藥物,「我不想使用那些昂貴的大牌子藥物」。

然而,正是這位實在可以用「摳門」來形容的老先生,選擇在身故之後將價值1.88億美元的身家,全部贈與前文提到的那三家機構和組織,由老先生名下基金會每年從收入中提供善款。其中,基金會每年將收入的40%捐給西雅圖兒童研究所用於兒科研究——今年是第一年,大約有375萬美元。據研究所稱,這是美國曆來單筆專用於兒科研究的最大捐款。救世軍組織收到驚喜後發表聲明說,「我們並不認識他,但無疑他認識我們。」當華盛頓州立大學法學院在以麥克唐納命名的課堂內宣布其捐款數額時,現場師生驚訝地張大了嘴。如學校發言人所說,「這是一個巨大驚喜!」

這當然不是麥克唐納第一次送給別人驚喜。據親友介紹,過去數十年中,他曾數百次給出過更小額度的捐贈,也曾匿名向父母曾居住過的加拿大小鎮捐過善款。

貫穿全年,尤其在節日季,還有成千上萬美國人像麥克唐納一樣,將錢財或實物捐給與自己並不存在血緣關係和利害瓜葛的人或機構。當然,他們常常沒有麥克唐納這般大手筆。比如,在今年11月28日感恩節一早,我的一位朋友走進自己公寓樓的大堂時,「食物銀行」設立的箱子已裝滿鄰居們捐贈的食物。我也在10月底就收到大華盛頓地區「食物銀行」寄來的賀卡和求捐籲求。捐款額低至15美元,高不過100美元。這家本地紓困助貧組織自1980年起投入服務,平均每天收集和發送50噸食物。

感恩節、聖誕節等合家吃「團圓飯」的節日,更是「食物銀行」這類組織每年最忙的時候。組織負責人在賀卡上寫道,「您所捐出的每1美元,都會用於為有需要的鄰里送上熱氣騰騰的節日料理。」

 

也有不少好心人「捐」出行動或腦力

去年11月15日,感恩節前兩周,一名黑面罩、黑斗篷、黑盔甲的「蝙蝠娃」在舊金山街頭披掛上陣,解救「人質」、拆除「爆炸物」、打擊「劫匪」。這是美國西海岸灣區慈善組織「許願」基金會發起的一場愛心行動,攜手舊金山市民為「蝙蝠娃」圓夢。

「蝙蝠娃」今年5歲,本名邁爾斯·斯科特,出生18個月後即被確診罹患白血病,前不久才離開病床,視「蝙蝠俠」為偶像。「蝙蝠娃」懲惡途中,兩萬市民為他歡呼、鼓掌。美國媒體紛紛報道此事。舊金山市市長李孟賢特意向他致送舊金山「鑰匙」。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社交網站上發布短視頻為他加油。

故事並未就此結束。12月7日,「蝙蝠娃」重裝上陣,為慈善組織籌款,以幫助更多孩子完成心愿。此外,斯科特一家也已另建慈善基金,所籌款項用於「許願」基金會等三家曾給「蝙蝠娃」治療和圓夢提供過幫助的慈善組織和醫療中心,以此回報社會。

不少普通人未必有著「蝙蝠娃」的身手,但一樣為了揚善而身體力行。聖誕節前夕,一些公司或個人會自發參加「秘密聖誕老人」一類活動,幫窮困家庭的孩子圓夢。

記者在芝加哥一家證券公司任職的好友今年就和同事們一起加入這場秘密行動。通過慈善組織牽線搭橋,她收到了小男孩寫給「聖誕老人」的信,並按照信上列明的心愿為他挑選了「蜘蛛俠」玩具和飛機模型。和其他「冒牌聖誕老人」一樣,她也欣喜地收到了捐助對象所製作的「答謝禮物」——手工製作的聖誕樹賀卡。

志願服務也是美國社會慈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公共還是私立,無論博物館、醫院還是慈善組織,為數眾多的志願者發揮著重要作用。即便從最「現實」的層面也能看出志願服務的重要——在美國,高中生申請大學時,參與志願服務是申請材料中相當重要的一個考量因素。

 

慈善是一種文化

看過好萊塢影片《博物館之夜》嗎?片中上演深夜「全武行」的自然歷史博物館,隸屬於由美國聯邦政府提供部分資助、有著半官方性質的美國最大博物館和研究機構集合組織——史密森學會。其旗下的博物館、美術館、動物園等大部分集中在首都華盛頓,對公眾免費開放,除了聖誕節之外幾乎全年無休。有意思的是,這個博物館集合組織來源於一份善心捐贈。英國科學家詹姆斯·史密森1828年逝世後將財產留給美國政府,用於在美國建立一個用於增進和傳播知識的機構,而這位善心人士甚至一輩子都未踏足過美洲大陸。準確地說,史密森只是史密森學會的第一個捐贈者。在他之後,無數個體陸續慷慨捐出善款和收藏品,才促成了今日學會旗下的十餘家博物館。
時至今日,和史密森學會旗下的成員一樣,美國各地公立或私立博物館等公共機構的重要資金來源之一是公眾捐贈。比如,當你欣欣然免費觀摩了國家檔案館中的《獨立宣言》後,可以在出口處隨自己意願向捐款箱里塞上1美元、5美元;當你剛剛折服於黃石國家公園自然奇觀時,國家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會在提供入住手續時按慣例問你,願不願意捐出1美元用於保護環境?僅以我的個人經歷而言,真心不願說「不」。
為何美國社會能形成慈善文化?我曾和不止一位美國朋友聊起過,答案是多方面的,但歸根結底有兩點不得不說。第一,出於宗教信仰等因素,不少美國人相信自己是社會資源和他人幫助的獲益者,因此也有責任回報社會,從而形成全社會較強的公民責任感。第二,捐贈善款可以減稅,在客觀上為行善提供更多動因,猶如一種現實的催化劑。

本文由【亞特蘭大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圖片轉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此篇因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無法註明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小婭認領(或直接在公眾號留言),確認後我們會在後續文章作出單獨聲明。如覺侵權,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多謝!轉載請註明出處!

亞特蘭大生活網 管理員

關注北美生活網,即時收取北美海外華人相關的各類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生活資訊和實用信息。幫助你了解海外華人社區的各種新聞、活動,提供一個與其他同城華人隨時無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