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重拳出擊!多名外國人因社交媒體言論被撤銷簽證
美國國務院剛剛宣布,吊銷六名外國人的簽證,理由是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了「嘲諷、侮辱或慶祝」右翼活動人士查理·柯克(Charlie Kirk)遇刺身亡的言論。
這一決定伴隨柯克追授總統自由勳章的儀式公布,立刻在美國社會引發軒然大波。
查理·柯克是美國保守派青年運動組織「Turning Point USA」的創始人,長期活躍在媒體與大學校園。他以直言批評左翼政治、倡導傳統價值觀著稱,是特朗普的重要支持者之一。
2025年9月10日,柯克在猶他州一所大學演講時遭槍擊,當場重傷,搶救無效身亡,年僅31歲。這起事件震動美國政壇。特朗普在葬禮上稱他為「偉大的美國英雄」和「自由的殉道者」。
一個月後,特朗普在白宮為他追授總統自由勳章,這是美國平民能獲得的最高榮譽。柯克的遺孀艾麗卡含淚領獎,稱這份榮譽是「他最好的生日禮物」。
國務院隨後公布了最新措施:撤銷六名外國人的簽證。這六人分別來自阿根廷、南非、墨西哥、巴西、德國和巴拉圭,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帶有諷刺、侮辱意味的帖文。
例如,一名阿根廷人稱柯克「畢生傳播種族主義和厭女論調,死得其所」;一名南非人譏諷悼念者「是因為集會沒能成功殉道而難過」;一名墨西哥人寫道:「他死時仍是個種族主義者,這種人就該死」;一名巴西人說「他死得太晚」;一名德國人留言:「法西斯死了,民主派不會流淚」;還有一名巴拉圭人直接辱罵柯克「活該」。
國務院發言人稱,這些人「濫用了美國的寬容」,並表示:「那些以美國為避風港,卻在公開場合慶祝美國公民遇刺的人,不配享有美國簽證。」
六人的具體身份、簽證類型及是否仍在美國境內尚未披露,但政府強調,若他們目前仍在境內,將面臨強制離境。
這一舉措引發巨大爭議。特朗普政府的支持者認為,撤簽是理所當然的行為,是對美國公民尊嚴的捍衛;但民權組織和法律界人士則警告,這可能開創危險的先例——政府可以因言論不當就剝奪外國人的合法身份。
美國民間組織「言論自由基金會」(FIRE)發表聲明指出,政府「不能通過限制言論來捍衛文化」,並強調非公民在美國境內同樣享有言論自由權。該組織已對政府提起訴訟,質疑這一做法違反憲法第一修正案。
多名憲法學者也指出,雖然簽證屬於行政許可權,但以「觀點表達」為由撤銷簽證,將導致寒蟬效應,威脅到新聞、學術和公眾討論的自由。
面對質疑,國務卿馬可·魯比奧和副總統J.D.萬斯堅稱,這一決定「完全正當」。魯比奧表示:「我們不會允許任何外國人濫用美國的好客之道,同時在網上慶祝美國公民的死亡。」
副國務卿克里斯托弗·蘭道則在社交媒體上呼籲民眾舉報「侮辱柯克」的帖子,甚至要求用戶在舉報時@他本人,聲稱「對有人在社交媒體上輕視刺殺事件感到作嘔」。
特朗普在白宮儀式上強調,政府「將捍衛美國邊界、文化與公民的尊嚴」,並表示未來將擴大簽證審查標準。
學者們普遍認為,這起事件凸顯出一個難題:當外國人在美國發表不當言論時,政府應如何在維護國家形象與保障言論自由之間取得平衡?
一些大學法學院教授指出,非公民雖然不享有與美國公民完全相同的權利,但在境內仍受第一修正案保護。政府是否應以「輿論道德」標準作為簽證管理依據,將成為新的法律與倫理討論焦點。
據悉,國務院已著手複核超過5500萬名在美簽證持有者的社交媒體記錄,重點檢查是否存在「煽動仇恨、讚頌暴力、侮辱美國公民」的行為。
與此同時,美國多地也出現「言論問責」風潮——多名教師、媒體人、甚至公務員因在網上發表被視為「幸災樂禍」的言論被解僱或停職。
除上述撤簽案外,美國近期還採取了一系列強硬外交行動——包括驅逐南非駐美大使、拒絕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赴聯合國大會的簽證申請、撤銷英國朋克樂團成員的簽證等。
政府官員表示,這些措施「旨在確保國家安全與外交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