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DG那樣涼掉?美國頂尖藝術院校竟然展出歧視中國人作品
本文授權轉載自北美留學生日報
公眾號ID: collegedaily
尊重藝術
但更應該尊重族群的尊嚴
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CCD)創立於1930年,是美國頂級的藝術學院,是很多學設計的學生嚮往的理想院校。
學校有超過35%的國際學生,包括徐嬌小姐姐也選擇來ACCD留學。
但是,沒有想到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藝術殿堂,竟然公開展出歧視中國人的作品。
在4月13日在ACCD舉辦的學校優秀作品展上,一件展品引起了中國留學生們的注意。
展品是一頂紅色帽子,上面綉著白色字樣。
「White people don』t wanna go to artcenter because there』s too many Chinese people」 (翻譯:白人不想來藝術中心是因為這裡中國人太多)。
(圖源:Instagram)
這個作品由該校學生設計製作,學校不僅將它作為優秀作品展出,還發布在社交媒體上作為展覽的宣傳。
圖片發出不久,下面的評論就炸了。很多人表示這完全就是種族歧視,對學校展出這種作品的行為表示譴責。
還有人把帽子上的字p上了新的標語
「Chinese people don』t wanna go to artcenter because there』s too many racist people 」(翻譯:中國人不想來藝術中心因為這裡有太多種族歧視者)
但是ACCD的中國學生對於這件事的處理非常理智。除了抗議更主動向學校尋求解釋。
學校對這件事的回應是這件藝術作品並不能代表學校,或者教職員工的態度。
(校方回應)
相信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有背後更深層的意思。ACCD不少同學都願意了解這個事件背後的真實情況。「這樣有爭議的藝術作品可能需要更好的作品說明,而不是單單看一張照片。」
但是這並不代表藝術可以成為包庇歧視的理由。
學生有藝術創作的自由,但問題在於學校選擇這個作品展出,是否沒有考慮到其中種族歧視的意味?
而且展出過程中沒有任何對這個藝術品含義的說明,造成了非常負面的影響。
事件發生後,不少學生在展廳門口抗議,在社交媒體上發聲,目前學校已經撤掉這一展品,也在積極處理這件事情。
此前ACCD就曾出現過一次歧視事件,當時學校的處理也十分曖昧,打哈哈的敷衍過去了。
有同學發現一組圖片,其中直接印著對中國留學生的刻板印象。
上面暗示中國留學生愛穿」椰子「、Off White,喜歡開跑車,並標上了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 starter pack(中國留學生入門套裝)」
來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學校用國際學生來標榜自身對多元化的包容,但是事實上針對中國留學生的歧視卻屢見不鮮。
今年1月,杜克大學生物統計系項目負責人Megan Neely發給全系學生的一封警告郵件。
在這封警告郵件中,Megan Neely說她從幾位教職員工那裡得知生物統計系的中國學生在課間休息時間在學生休息處和朋友使用中文「大聲」聊天。
她在整封郵件中,她卻並未提及音量問題,而是用了長篇大論陰陽怪氣的著重強調在學系樓內說中文不合適、請中國學生在系裡要100%說英文。
之後,校方宣布,發出該郵件的教授Megan Neely辭職,杜克大學生物統計院院長向中國學生公開道歉。
也是不久前,馬里蘭大學的教授David Weber在課堂上的公開發表歧視言論:
「所有的中國學生都是靠著欺騙進入美國,進入我們的大學……但這不是你們的家,你們在家全都習慣詐騙……你們總會因此而回中國的,然後再也不能踏入美國一步……你們的簽證也將會被撤銷。」
去年年底的時候,PSU的一位教授舉辦了一次講座,講的就是「中國間諜如何竊取美國知識產權「的話題。
「在講座前夕,整個走廊都貼滿了這個講座的傳單,上面寫著針對中國的言論。」
甚至說中國人「能騙就騙」
2017年2月,哥倫比亞大學二十多名中國留學生宿舍門上用漢語拼音拼寫的中文名牌被有意撕毀,
為回應這次「撕名牌」事件,哥倫比亞大學的中國學生製作了一個《Say My Name》(《說出我的名字》)的視頻,講述自己中文名字背後的意義。
之後哥大也對這個事件回應,承諾調查到底。
膚色差異是表像,文化差異是濾鏡,政治正確是塊布,傲慢和蜜汁優越感才是根源。
甚至如今都有美國人說,在美國所謂的種族歧視是針對黑人、南美人和猶太人的,其實中國人都不算什麼,因為他們只是無聲的蝗蟲。
我們沒有能力改變美國的現狀,但至少請不要再做他們口中的無聲的蝗蟲。
這次的展品,無論處於什麼目的展出,藝術不能成為宣揚種族主義的媒介。
這樣種族歧視的藝術不能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