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敏:土耳其閨蜜行(2)聖索菲亞大教堂
《土耳其閨蜜行(2)聖索菲亞大教堂 》
若敏
【前生的君士坦丁堡,今世的伊斯坦布爾,厚重的歷史與現代的繁華,終於在我的雙眼中交匯在一起。只有身處於其中,你才能感受到歐亞文化匯聚地曾有過的繁花似錦。】
旅行的時候,我有個習慣,查好日出的時間,只要有機會,一定會去看日出,看太陽升起的瞬間,感覺陽光會一剎那照進我的心窗,隨後,一整天都會變得心情愉快,非常美好!
我設置了鬧鐘,6點半就起床收拾好一切,趕到了頂樓的餐廳。極目遠望,天空有一抹玫瑰色的霞光,渡輪在海峽中穿梭,遠處清真寺的塔尖高聳入雲,海鷗在海面上起起落落,迎風翱翔。
早餐美味而豐富,一排熱菜用法國帥鍋 LE CREUSET 琺琅鑄鐵鍋盛放,真夠豪氣的。每樣都選了一點,味道不錯。
蔬菜沙拉新鮮,且品種繁多,口感爽脆。
餐桌上不僅有各種乳酪,還有我喜歡吃的各種腌魚。
土耳其奶茶一定不要錯過,配著甜點,回味深長,滋味與顏值齊飛。
在玫紅色的霞光陪伴下,品嘗一頓美好的早餐,開始了一天的旅程。
伊斯坦布爾位於歐洲和亞洲的交界處。其特殊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三大帝國的首都。從古羅馬帝國到拜占庭東羅馬帝國,再到奧斯曼帝國。三大帝國都在此興衰。這樣的歷史背景,給世界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產人文景觀,我們十分期待。
第一站是在加拉格大橋旁建於1664年的【MISIR CARSISI】被當地人叫做香料市場(Spice Bazaar),在這裡可以買到土耳其最傳統的香料和食品。
在土耳其語中香料被稱作「Baharat」,市場中,連我們熟知的花椒、大料、茴香等都可以找到。除此之外還有粒大飽滿的開心果、花生、核桃、杏仁等堅果、香氣撲鼻的烤榛子等等。
各種土耳其果仁軟糖最吸引我。很多熱情的店主會端出盤子,讓遊人免費品嘗。據導遊說,在香料市場購買乾果和香料,價格比商場要便宜一些。
我對精緻的土耳其茶具和瓷器情有獨鍾,但也就是拍拍照片而已,不再會做剁手黨。
還沒有到集合時間,我和室友Nancy在周圍逛一逛。有個叼著煙捲的中年男子在喂鴿子,我趕快跑過去與鴿子同框。
路邊還有做土耳其美食的雕塑,星月旗也在小小的店鋪前飄揚。
可惜的是旁邊的清真寺正在翻修,看著圖片和文字介紹,不能進去參觀。
集合後,導遊帶著大家穿大街走小巷,直奔今天的重點聖索菲亞大教堂。
伊斯坦布爾最受推薦的旅遊景點是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沒有之一。
2019年11月我們參觀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 】時,這裡還是一個博物館。大教堂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歷史,因巨大的穹頂而聞名於世。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座經歷了4個宗教: 希臘神廟,東正教,拉丁羅馬天主教,伊斯蘭教的教堂。
索菲亞在希臘語里的意思是神聖智慧。在該教堂佇立的地點曾經存在過兩座被暴亂摧毀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國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設計的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
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大教堂轉變為清真寺,還將鍾鈴、祭壇、聖幛、祭典用的器皿移去,用灰泥覆蓋基督教鑲嵌畫。日後又逐漸加上了一些伊斯蘭建築,如米哈拉布、敏拜爾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樓。
隨著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1935年2月1日,這座見證了數個帝國興盛衰亡的建築以博物館的身份重新對世人開放。直到2020年7月2日,時任總統埃爾多安撤銷國父凱末爾在1934年簽署改為博物館的政令,恢復其宗教場所的角色 ,又改為清真寺。
如今我們看到的聖索菲亞教堂是公元532年由拜占庭皇帝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修建的第三座教堂,超過一萬人參與修建,花了6年時間建成。拜占庭帝國時,皇帝的加冕儀式在這裡舉行。
按照博物館進行收費買票入內,導遊買好票後,組織我們進入。在正式進入聖索菲亞大教堂之前,可以在西面的庭院內看見之前第二座教堂的殘骸。
進入大門之後首先看到的是寬為5.75米的外廳。在外廳的東面即為內廳,它們之間有五扇包裹著青銅的橡木大門可供通行。兩者的屋頂都以九道券拱相支撐,以大理石鋪設地面。
從內廳之中可以通過九扇門前往大廳,中央的三扇大門是帝王專用的帝國大門,大門之上的拜占庭馬賽克描繪了基督和利奧六世。穿過帝國大門後往裡走,便可看到大廳。
大廳為74.67米長,69.80米寬,大廳兩側則是用廊柱加以分割的側廳,這些廊柱增添了大廳的層次感。抬頭仰望還可看見伊斯蘭統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多塊直徑7.5米的金字圓牌,這些圓牌上分別刻寫著真主、默罕默德、四位哈里發以及默罕默德兩個孫子的名字。
位處後殿的「米哈拉布」,祭壇面向聖城麥加。
聖索菲亞大教堂著名的巨大穹頂給人無比震撼的感受,穹頂上方的聖母瑪利亞懷抱耶穌的壁畫散發著金色的光芒。人們抬頭仰望,感受到平靜和安詳。
多個世紀以來,教堂的鑲嵌畫華麗而珍貴。這些壁畫描繪了聖母瑪利亞、耶穌、聖人、帝王及皇后,還有其他純粹裝飾性的幾何鑲嵌畫。
1204年,君士坦丁堡遭到洗劫,拉丁十字軍肆意破壞城內重要拜占庭建築的貴重物品,包括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黃金鑲嵌畫。組織入侵君士坦丁堡的恩里科·丹多洛把許多劫掠得來的物品運到威尼斯。
教堂正在修繕,導遊除了講解教堂的歷史、建築特點之外,還重點講解了幾幅馬賽克鑲嵌畫。
【帝國大門馬賽克】是九世紀晚期至十世紀早期的作品。鑲嵌畫上顯示的光環是代表利奧六世向基督聖像躬身,鑲嵌畫上的基督神像坐在飾有珠寶的寶座上祝頌,左手拿著一本打開的書籍。書上寫道:「和平與你同在。我是世界的光。」在基督的兩肩處各有一個圓雕:左方是握有權杖大天使加百利,右方是聖母瑪利亞。畫面人物清晰,栩栩如生。
【西南大門馬賽克】位於西南大門的鼓室,944年作品,它在1849年福薩蒂負責復修工作時被發現。鑲嵌畫上的聖母坐在沒有椅背的寶座上,雙腳安放在以珍貴小石修飾的台座上,兒童時代的耶穌在她的膝上,他的左手拿著捲軸,給予祝福。站在聖母左方的是身穿禮服的君士坦丁一世,他把城市的模型送給聖母,在他身邊的文字提到:「聖人及偉大的皇帝君士坦丁」。查士丁尼一世則站在聖母右方,把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模型呈給聖母。聖母頭項兩側的圓雕刻有花押字 「MP」和「ΘY」,那是「Mētēr」及「Theou」的縮寫,意指「上帝的母親」。
還有一幅畫在南樓座東側牆壁上,【女皇佐伊馬賽克】出自11世紀。鑲嵌畫上的基督聖像身穿深藍色長袍,他坐在金色背景的中央位置,以右手祝頌的同時左手拿著聖經,在他頭項的兩側分別寫有「IC」及「XC」,意指「耶穌基督」(Iēsous Khristos)。身穿禮服的君士坦丁九世和佐伊女皇分別在耶穌的左右側。君士坦丁九世呈上錢包,象徵著他在教堂的奉獻;佐伊女皇手持捲軸,象徵著她作出的奉獻。君士坦丁九世頭上的文字寫道:「君士坦丁,上帝基督虔誠的皇帝、羅馬帝王、蒙那馬裘斯」。佐伊女皇頭上的文字寫道:「佐伊,非常虔誠的奧斯古塔」。他們原來的頭部已被颳去,現時那三個是後來替換上的。
【三聖像馬賽克】可能出自1261年,它被用來表示結束了57年羅馬天主教的統治,回歸正教信仰。畫中人物分別是聖母瑪麗亞、耶穌、聖徒約翰。
教堂里還有個哭泣柱(Weeping Column),每個人都要把大拇指放進洞里,以其為圓心,其餘手指轉一圈,祈求健康平安。這裡排了很長的隊,我們時間有限,就放棄了。
聖索非亞教堂充分體現出了卓越的建築藝術,從而也成為了後來伊斯蘭清真寺的設計模板。
這座教堂承載的歷史就是伊斯坦布爾的歷史,從皇帝加冕儀式、四種宗教的變幻、天主東正真正的決裂,獲勝者對珍寶的掠奪等等,教堂見證了帝國榮耀與衰敗之路上的每一件大事,讓人想到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的中國諺語。如今,儘管歷經風雨,飽受滄桑,但變化不大,仍然可以一睹當年輝煌而盛大的風采。
拜占庭(Byzantine)這個名字的由來,傳說是由一位希臘人Byzas依循神喻,在歐洲與亞洲交界處、陸地與海洋交界的拜占庭找到理想之地並以自己的名字為其命名而來。
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指的是羅馬帝國在公元四世紀分裂之後,繼承羅馬帝國正統政權,且據有東半部領土的帝國。而拜占庭帝國的中心,就是拜占庭,即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拜占庭登上世界歷史舞台,一方面由於其位居要津,把守博斯普魯斯海峽,控制了黑海與地中海間海陸交通要道的樞紐,另一方面則是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312年奪權成功之後,為了向東拓展羅馬帝國的影響力,而選定拜占庭做為新羅馬的基督城,並於公元330年5月11日正式遷都拜占庭,改名為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建造他的城市是為了誇耀羅馬帝國的聲勢,同時吸引各國來歸,於是他使用了各種裝飾方式來美化君士坦丁堡:在街道上裝飾噴泉和廊柱,又將來自絲路的絲綢、非洲的珠寶、歐洲的雕刻與工藝用品、埃及法老王的方尖碑、世界各地的香料、瓷器等等全搬過來。
前生的君士坦丁堡,今世的伊斯坦布爾,厚重的歷史與現代的繁華,終於在我的雙眼中交匯在一起。只有身處於其中,你才能感受到歐亞文化匯聚地曾有過的繁花似錦。
下一個景點是【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 Sultan Ahmed Mosque】,也就是【藍色清真寺 The Blue Mosque】。
導遊介紹說,【藍色清真寺】 的由來是為了贏過對面的【聖蘇菲亞大教堂 Hagia Sophia】而在1616年所建造的,因此包含了許多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特色以及傳統伊斯蘭建築的元素。
這座清真寺17世紀初由伊斯蘭世界著名古典建築師錫南的得意門生Mehmet Aga設計建造,因清真寺內牆壁全部用藍、白兩色的依茲尼克瓷磚裝飾,故而得名,是伊斯坦布爾最重要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藍色清真寺屬拜占庭(東羅馬帝國,以希臘文化為主體文化)風格的圓頂建築,周圍有六根宣禮塔,象徵伊斯蘭教六大信仰。
導遊告知,藍色清真寺里正在修繕,裡面很多地方都圍起來,看到進口很長的隊伍。我們只能在外面庭院里轉了一下。
因為是清真寺,女士們頭上一定需要有頭巾遮住頭髮, 男生們不能穿膝蓋以上的短褲。女生不能穿短裙,服裝的要求請大家要注意,也是對宗教的尊重。
做禮拜以前,要清洗乾淨,這裡有很多可以洗漱的地方,供教徒使用。進清真寺需要脫鞋。
接著,我們隨著導遊去了下一個景點,君士坦丁堡賽馬場(Hippodrome of Constantinople)是一個羅馬競技場,曾是拜占庭帝國京城君士坦丁堡的體育和社交中心。今天,這裡是伊斯坦布爾老城中心的蘇丹艾哈邁德廣場(Sultanahmet Meydanı)。在土耳其語中有時也稱為「馬廣場」(Atmeydanı)。就在藍色清真寺旁邊。這裡有好幾件著名的文物。
【蛇柱】公元前479年紀念希臘在特爾斐古城對波斯勝利的蛇柱,來自德爾斐阿波羅神廟的普拉提亞三腳祭壇,被君士坦丁大帝移到了賽馬場,頂端曾是由三個蛇頭支撐的金碗,據稱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搶走了金碗,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進城市來到廣場, 砸斷了一個蛇頭的下顎,如今只剩下一截斷柱。
【圖特摩斯三世方尖碑】
狄奧多西大帝在公元390年從埃及購買了一塊粉紅色花崗岩雕刻的方尖碑,豎立在賽道內側。這塊方尖碑是從大約公元前1490年,圖特摩斯三世在位期間,就豎立在盧克索的卡納克神廟。狄奧多西大帝將其切割成三塊,運回君士坦丁堡。這塊方尖碑已存在近3500年,其狀態還是非常良好。
白色大理石石建造的基座四面都刻有浮雕,描繪了狄奧多西的四個場景:觀看賽馬,給獲勝者獎賞,主持豎碑儀式,接受他國朝貢。
【牆柱】在10世紀,皇帝君士坦丁七世在賽馬場的另一端,興建了另一座方尖碑。最初它覆蓋著鍍金銅牌,但在第四次十字軍期間被拉丁軍隊洗劫並將其熔化。這個紀念碑的石質核心倖存了下來,被稱為牆柱。
【德國噴泉(「德皇威廉噴泉」)】位於賽馬場區域的北部入口,就在藍色清真寺前,它是一個新拜占庭式風格的八角形拱頂噴泉,由德國政府興建於1900年,紀念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於1898年訪問伊斯坦布爾。
自由活動的時候,想去藍色清真寺里看看,但是正好是禱告時間,只允許穆斯林進去,我們只好離開。沒能進去。留下一點遺憾,下次再去。
在廣場上巧遇一群小學生,他們圍住我們進行問卷調查,他們的英文都不錯,老師在附近,隨後,小學生與我們合影。
伊斯坦布爾是一座有很多故事的城市,在昌盛和衰落之間交替,影響歷史的宗教、瘟疫、戰火、權謀、海盜、商貿等彙集於此。
如今,我們在聖索菲亞大教堂里,在賽馬場,看到歷史和曾經的輝煌。
(感謝Nancy、玲、青、蘭等的攝影,部分資料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