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 Diego ,45年後的閨蜜重逢》
若敏
【第一日 · 重逢的喜悅】
八月的風帶著太平洋的咸澀,我降落在加州聖地亞哥。2025年的夏天,我們終於赴了一場跨越四十五年的約會。

這場籌備已久的閨蜜之旅,由毛毛同學在她位於拉霍亞(La Jolla)的海邊別墅熱情做東。

相聚的日子定在 8 月 21 日至 24 日。大家從華盛頓 DC、亞特蘭大和休斯敦趕來,榮同學則剛從中國歸來,恰好在聖地亞哥。

走出機場的那一刻,目光與榮和謹相遇,歲月彷彿突然倒流。榮依舊帶著醫學院畢業時的英氣,又多了幾分幹練;謹的笑容,依然保留著十七歲的羞澀。微信上的問候此刻變得觸手可及,我們相視而笑,四十五年的光陰在擁抱中融化,只剩下久別重逢的喜悅。

別墅的落地窗外,太平洋舒展著無垠的藍色懷抱。客房裡的紗簾被海風輕輕掀起,帶來遠洋的氣息。

午餐時,毛毛準備的冬瓜蝦仁雞湯和煎得金黃的豆皮,是舌尖上的武漢味道,溫暖了漂泊多年的遊子心。


午後,在方先生的帶領下,我們體驗射擊。他是槍械收藏愛好者,也是資深教練,耐心指導我們裝彈、瞄準、扣動扳機。毛毛曾經是射擊隊的一員,童子功不容小覷。金屬的冰冷與加州的陽光形成奇妙的反差,槍聲被海風柔化,化作陣陣歡笑,飄向靶紙。


暮色漸起,我們走進 La Jolla 的音樂廳——The Conrad(Conrad Prebys Performing Arts Center),這是 La Jolla Music Society 的常設演出場所。音樂廳於 2019 年開幕,建築現代,音響由著名設計師 Yasuhisa Toyota 調校,主廳可容納 513 人,舞台可定製,而小劇院 The JAI 適合爵士或實驗音樂演出。此刻,貝多芬《第十二弦樂四重奏》的音符如流水般漫過心田,訴說著分別歲月里各自的美好時光,那一刻,彷彿時光靜止,只剩下音樂在空氣中震顫。

傍晚,在 La Jolla 的日料店 HARUMAMA,我們坐在窗邊。生魚片晶瑩,海膽醇厚,壽司鮮美,創意肉夾饃別具一格。




夕陽緩緩沉入海平線,金紅灑滿海面。舉杯相慶時,落日彷彿為這一天畫上了詩意的句號。

回家的路上,我們仍舊暢談往昔,意猶未盡。
【第二日 · 城市的風情】
8 月 22 日,我們正式開啟「打卡模式」。聖地亞哥是加州最早的歐洲人定居地,被譽為「加州的誕生地」。最初是庫梅亞(Kumeyaay)等原住民的居住地,1542 年西班牙航海家卡布里略首次到訪,並以「San Miguel」命名。1769 年,西班牙在此建立傳教堂和軍事要塞,正式命名為 San Diego。1821 年墨西哥獨立後,聖地亞哥歸屬墨西哥,1848 年美墨戰爭後割讓給美國。隨著鐵路修建、軍事基地建立及 20 世紀的海軍發展,聖地亞哥逐漸成為加州南部的重要港口與軍事城市。


晨光下的巴爾波亞公園(Balboa Park),西班牙式拱廊投下斑駁的影子。


這座公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868 年,當時聖地亞哥市劃撥土地作為公共綠地。後來,植物學家凱特·塞申斯在這裡種下成千上萬棵樹木,讓荒坡逐漸生機盎然。1910 年,為迎接 1915 年巴拿馬加利福尼亞博覽會,公園被命名為「Balboa」,以紀念首位見到太平洋的西班牙探險家巴爾波亞。





那次盛會留下了許多西班牙殖民復興風格的建築,使這裡成為聖地亞哥的文化地標。如今的巴爾波亞公園,博物館、藝術館與動物園林立,是一座自然與人文交織的城市花園。








我們穿梭於博物館與玫瑰園間,花香與笑語交織。偶遇熱情的遊客為我們留影,在加州的陽光下留下溫暖的記憶。





午餐在聖地亞哥老城州立歷史公園(Old Town San Diego State Historic Park)。這裡被譽為「加州的誕生地」。

1769 年,西班牙人在此建立了加州第一座傳教站和軍事據點,開啟了歐洲人在加州的定居史。它先後經歷西班牙與墨西哥時期,留下土坯房、教堂與廣場的遺迹。1846 年併入美國後,城市重心逐漸轉向海灣,但老城卻被完整保留下來。

如今的老城,街道兩旁仍散發著十九世紀的風情:古樸的房舍、熱鬧的餐館、墨西哥音樂與香料氣息,讓人彷彿穿越回百餘年前的邊境小鎮。

在古色古香的氛圍中,墨西哥美食熱情洋溢。我們點了各式 Fajita ——我和謹選擇了蝦,毛毛和榮選擇牛肉,冰則選擇雞肉。鐵板端上桌時,「滋滋」聲伴隨著肉香和洋蔥的清甜,令人垂涎。捲起餅皮,配上鱷梨醬、莎莎醬和乳酪,幸福就在一口之間。還未等我們結賬,毛毛已悄悄買單,溫情溢於無聲。

午後,我們漫步海港村(Seaport Village)。這裡昔日只是聖地亞哥港口的工業用地,堆滿倉庫與鐵軌。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城市開始改造濱海區域,1980 年海港村正式開放,佔地十四英畝,彙集小店、餐館與畫廊,建築風格糅合維多利亞、墨西哥與新英格蘭漁村特色,別具一格。如今,漫步在海濱木板路上,既能賞海景、逛手工藝品店,也能在咖啡香氣與海風裡感受聖地亞哥的悠閑氣息。色彩在畫布上舞蹈,水果香氣隨海風飄揚。從這裡又逛了一下聖地亞哥市中心。


傍晚路過中途島號航空母艦博物館(USS Midway Museum),這艘曾服役長達 47 年的航母,是美國二戰末期建造的重要戰艦,冷戰、越南戰爭乃至海灣戰爭中都有它的身影。退役後,它被改造成博物館,遊客可以登上飛行甲板和指揮塔,感受航母上生活的震撼與歷史的厚重。


博物館旁的「勝利之吻」雕像(Unconditional Surrender)再現了 1945 年 V-J Day 那天紐約時代廣場的經典瞬間——一名水兵熱烈親吻護士,慶祝二戰勝利。


雕像象徵和平與解放,也記錄了青春與喜悅的瞬間。夕陽下,我們在雕像前駐足,彷彿能聽見歷史的回聲,又感受到生活的溫暖與浪漫。
夜幕降臨,我們登上郵輪。




香檳的氣泡映照著城市的燈火,三道式晚宴緩緩展開:清爽沙拉、茴香烤鱸魚、精緻甜點。



甲板上,海風輕撫面頰,音樂聲中有人翩翩起舞,我們也加入其中。



聖地亞哥的夜色溫柔,星光與燈火交織成夢幻的綢緞。兩個小時的航程,滿載浪漫與歡樂。

走下郵輪,漫步在夜風輕拂的大街旁,自由、舒暢和愜意。
【第三日 · 海灣與家的味道】
8 月 23 日,清晨晴空萬里,遠眺大海,我提議去海邊走走。

驅車五分鐘便到拉霍亞海灣(La Jolla Cove)。




海灣寧靜而碧藍,是海獅和海豹的棲息地,常見它們懶洋洋曬太陽,或在浪花中追逐嬉戲。






「La Jolla」在西班牙語中意為「寶石」,早期西班牙探險者因這裡如寶石般的美景而得名。20 世紀初,這裡吸引了藝術家、作家與學者,形成獨特的文藝氛圍,附近還有海洋研究所、畫廊和精品店。冬季風大時,海浪拍打礁石,形成「海上煙霧」,偶爾海獅會爬上海邊的人行道,與遊客互動,讓人流連忘返。




我們並肩而坐,海風吹起髮絲,這一刻彷彿回到最年輕的時光。





一路上,毛毛給我們講解La Jolla的著名建築和背後的故事,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

我們經過 La Jolla 現代藝術博物館(MCASD)。可惜要到12:00 才開門,遺憾離開。


博物館始建於 1941 年,最初名為「拉霍亞藝術中心」,由社區藝術家發起,位於慈善家 Ellen Browning Scripps 的海濱住宅內。經過多次擴建與翻新,如今展覽空間達到 40,000 平方英尺,館藏涵蓋 20 世紀及以後的當代藝術作品。現代建築與自然景觀的融合,讓這裡不僅是藝術愛好者的聖地,也成為 La Jolla 海濱行程中的一處文化亮點。



返程途中,我們順便進了超市。加州的白水蜜桃咬一口,甘甜沁人心脾,好吃。

午後,毛家的廚房熱鬧非凡,麵粉與蔬菜的芬芳瀰漫。揉面機轟鳴,毛毛不一會就完成和面並調好肉餡,榮和謹切大白菜,刀工乾淨利落;榮與我擀皮,謹要求練習,在榮師傅的指導下,漸漸嫻熟;冰也能擀皮,卻體貼地讓位於我,主動與榮負責包餃子。案台上,一排排月牙餃子整齊排列,承載著笑語與回憶。

我們從三歲在大連同上長托幼兒園,同在姚老師的班上,每周一到周六的集體軍事化生活,讓我們學會了自理,也學會了彼此依靠。隨著父母搬遷武漢,大院生活,從操場、泳池、林蔭道、圖書館、大禮堂、露天電影、自行車、繡花、編織、畫畫、拉琴等都是童年的天地。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我們一路同窗、同桌,緣分綿延。對了,方先生的媽媽是當年的兒科醫生,曾經關照和愛護著我們,如今90幾歲了,依然寶刀不老。我們這些同班的發小閨蜜,如今兜兜轉轉數十載,仍能在美國同聚一堂,這份情誼何其珍貴。

餃子在沸水中翻滾,如同歲月的浮沉,最終都化作團圓的滋味。從三歲懵懂到白髮初生,容顏已改,而情誼卻歷久彌香。我們五人在企業、醫學、科研與外交領域各自耕耘,回首來路,艱辛並未如煙,反倒讓此刻的相聚更加動人。我們的談話,從日落到群星閃爍。


【第四日 · 離別與約定】
8 月 24 日,離別的日子終於來臨。毛家的小狗 Sunny 也在這天隨著方先生結束攝影旅程回家。

(與方先生一起旅行的Sunny)
它安靜地趴在鋼琴下,毛髮在陽光下泛著金色光澤。我們輪流抱著它,它似乎也感知到依依不捨的情誼。

(Sunny 友好又可愛,攝影:Simon)
晨光格外溫柔,彷彿在放緩離別的腳步。

這幾日,我們的談笑如海浪般此起彼伏,往事在回憶中熠熠生輝。雖遺憾英國的徽未能到場,但六月倫敦的短暫相聚,銀行大堂里的擁抱,早已讓距離不再遙遠。

(特別補上徽的照片,2025年6月與徽在倫敦相見 )
告別時的擁抱格外用力。但我們都知道,這次重聚不是終點,而是新的開始。海風會繼續傳遞我們的思念,直到下一次相見。

榮開車送我和謹去機場,車窗外的聖地亞哥陽光依舊燦爛。
感謝毛毛同學的精心策劃與盛情款待,感謝方先生的鼎力支持,感謝所有同行的同學們。時光如水,友情如舟。願以榮的詩為帆,讓我們繼續遠航:
聖地重逢四十年,
海風吹逸上華顛。
笑聲猶回書聲遠,
白雲悠記舊青衫。
杯里夕陽騰作浪,
文中字跡已生緣。
今日且跨長鯨去,
夕陽把盞天涯還。
(完稿於2025年8月26日,美國亞特蘭大)
(攝影:若敏,感謝毛毛、謹、榮、冰等提供攝影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