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若敏:追北極熊之旅5,第一次與白鯨相遇

《追北極熊之旅 5: 第一次與白鯨相遇》

若敏

2025年8月9日,晴。

清晨起床時,導遊和他的太太已經在廚房忙碌,為我們準備早餐。我們住在他們的家裡——在旅遊旺季,這對年輕夫妻會將自住房出租給遊客,而自己則在附近租房暫住。

這裡的早餐只有麵包,炒雞蛋,火腿片和土豆,我們在超市買了牛奶、黃瓜、桃子、西紅柿和蘋果,自己加餐。

太太的父母也特意來到丘吉爾鎮,幫他們分擔工作。夫妻倆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太太的母親負責住宿的清潔,從早到晚忙碌不停,十分辛苦;而太太的父親則承擔體力活,比如開車、拖運遊艇等。全家人齊心協力,讓這份事業有了溫度。

吃過早餐,我們便啟程出發,迎接期待已久的白鯨之旅。

【駛向鯨的王國】

八月的曼尼托巴北部,空氣中透著清冽的鹹味。我們在丘吉爾鎮的小碼頭登上衝鋒艇,港口的水面在晨光下閃爍,宛如一條緩緩展開的銀色絲帶。遠處,偶爾傳來白鯨清脆悠長的呼吸聲。

衝鋒艇的發動機低沉地咆哮,我們駛入哈德遜灣遼闊的懷抱。風裹挾著濕涼的水汽撲面而來,讓人忍不住打個寒顫。

導遊說,每年夏季,會有成千上萬頭白鯨聚集在這裡,它們才是這片海域真正的主人。果然,不到十分鐘,便傳來一聲輕輕的「噗——」,一頭白鯨緩緩浮出水面,圓潤的額頭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乳白光澤,好似一塊拋光的玉。

白鯨的英文名字是 Beluga Whale 或 Beluga。Beluga 源自俄語,意思是「白色」。

【空中與海上的雙重視角】

導遊放飛無人機。四旋翼輕輕振動著升空,屏幕里展現出另一幅天地:藍灰色的海面被陽光切割成無數閃亮的碎片,幾道弧形白影在水下靈動穿梭,彷彿流星划過夜空。

當鏡頭俯衝時,我看到一對白鯨母子並肩遊動。灰色的小鯨不時用尾鰭輕輕拍打水面,像是在與母親嬉戲。衝鋒艇上,大家都屏息凝神,風聲與鯨息交織,匯成一首靜謐悠遠的樂章。

查網上資料得知:成年的白鯨才是純白色的。它們出生時是灰白色,一個月左右變成深灰或藍白色。雌鯨在7歲、雄鯨在9歲時才會變成雪白色。由此,從白鯨的顏色,就可以大致判斷它們的年齡。白鯨的壽命約為70至80年。

白鯨是北極地區特有的鯨類。它們在冬季大都生活於北冰洋,只有在夏季,才會來到較溫暖的海岸和河口,因為溫暖的水流適合母鯨產仔。

【近距離的溫柔相遇】

突然,一頭白鯨主動靠近衝鋒艇,甚至輕輕蹭了蹭船身。它的眼睛清澈寧靜,宛如深海里藏著的琥珀,平和而充滿好奇。那一刻,我們與它之間的距離,不僅僅是海水的間隔,更像是靈魂與靈魂的呼應。

(導遊熊三隻攝影)

導遊將擴音器放入水中,我們聽到了白鯨複雜婉轉的歌聲。導遊介紹說,白鯨是最愛「唱歌」的鯨類之一,因此被稱為「海中金絲鳥」。

【霧中的幻境】

這一天,海面上的霧氣格外濃厚,彷彿我們正漂浮在一片仙境。哈德遜灣中,只有白鯨、遊艇和我們自己。忽然,天空與海面交匯處升起一道光環,宛若彩虹,如夢似幻。那一瞬間,天地似乎都安靜下來,只剩下人與鯨共享的神秘時光。

【歸航】

返程時,哈德遜灣像被畫筆輕輕暈染,色彩柔和而寧靜。衝鋒艇緩緩駛回港口,鯨與海、船與人,都被北極的光影織進了一幅安詳的畫卷。

回望海面上時隱時現的白鯨,我彷彿仍能聽見它們的呼吸——那是一種帶著海的氣息、生命的溫度與自然律動的聲音。

感謝「熊三隻旅行社」導遊 Taylor 用無人機為我們留下珍貴的影像。

【丘吉爾鎮——北方的迴響】

丘吉爾小鎮,這座靜卧在加拿大北端的海灣小鎮,被譽為「世界北極熊與白鯨之都」。

它以令人屏息的自然之美和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吸引了無數探險者與攝影師的心。這裡,天與海交融成一片湛藍,荒原與冰雪孕育著生命的奇蹟。

【午後的序曲,奔赴荒野之約】

告別衝鋒艇的顛簸,我們融入小鎮的脈搏,在唯一的超市裡採購晚餐。蔬果的價格令人屏息——一枚西紅柿竟標價五加元,但這並未動搖我們心中對一碗家常番茄炒蛋的執著。生活的暖意,有時正源於這份簡單的堅守。

(鎮上唯一的超市)

午後一點,陽光溫柔,清風拂面。我們隨著導遊的越野車,駛向那片等待我們探索的、充滿故事的荒野。

【梅里角炮台——靜對海風的古堡】

第一站是梅里角炮台(Cape Merry Battery),坐落在丘吉爾河對岸,與威爾士親王堡遙遙相望。炮台建於1746年,原用於守衛河口通道。可惜當時發現炮火可能誤傷對岸的要塞,工程因此半途而廢,只安裝了一門火炮。

站在炮台上,極目遠眺,哈德遜灣的波光與白鯨的身影交織成一幅動人的畫卷。隔河的威爾士親王堡(Prince of Wales Fort),石壁厚達六米,昔日的皮毛貿易堡壘,如今靜默于海風之中,訴說著十八世紀的傳奇。

可惜,這次我們並未安排乘船前往,只能隔岸遙望這段歷史的遺迹。

(我和小寧開心一笑)

兩張紅色的座椅——加拿大國家公園的標誌——靜靜佇立在風中,我們紛紛合影留念。

導遊一如既往地小心謹慎,帶著槍先行巡視一番,確認安全後才讓我們下車。於是我們也與這位「持槍勇士」拍下紀念照。

【「小豬小姐」,荒原上重生的藝術】

第二站是那架著名的墜毀飛機——「小豬小姐」(Miss Peggy)。

1979年11月13日,這架小型貨機因左側發動機故障在返航途中被迫迫降,墜毀在距跑道約一公里的岩石地帶。機體嚴重損毀,但三名機組人員奇蹟生還。因為它曾運載過豬,人們親切地稱它為「小豬小姐」。它被賦予了這樣一個充滿煙火氣的名字。

如今,歲月的銹跡已被絢麗的塗鴉覆蓋,冰冷的殘骸化作了露天藝術。站在呼嘯的寒風中,我們感受到的並非消亡的悲涼,而是生命與創意在絕境中涅槃重生的力量。導遊緊握獵槍,警惕地環視著四周的苔原——在這裡,北極熊的造訪,永遠是未知的驚喜。

【北極熊「監獄」,一種無奈的守護】

隨後,我們探訪了那座特殊的建築——北極熊救助中心(Polar Bear Holding Facility)。當地人更直白地稱它為「北極熊監獄」。

當夏季海冰消融,或者冬季準備下冰之前,飢餓的北極熊偶然闖入人類領地,這裡便成為它們臨時的「家」。

誘捕籠中海豹油的香氣,是吸引「犯熊」的陷阱。為確保人與熊的安全,被捕獲的熊將在此度過約三十天的「刑期」。

導遊告訴我們,期間它們只供水,不供食,以免它們將小鎮與美味關聯,從而去而復返。最終,它們會被直升機送往遙遠的北岸,重歸自然。

相比過去直接射殺闖入鎮區的北極熊,如今的做法顯得更溫情,也更智慧,為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柔和的亮色。

【「高爾夫球」雷達站,冷戰遺夢與藝術新生】

遠方,兩顆純白的「高爾夫球」靜靜佇立於天地之間,那是冷戰時期的雷達站遺迹(The Churchill 「Golf Balls」 Radar Site)。昔日的軍事前哨,守護過一段緊張的歷史;如今硝煙散盡,藝術家們用巨幅壁畫為其賦予了新的靈魂。

這裡已成為丘吉爾的地標之一——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也是欣賞極光與哈德遜灣美景的絕佳地點。

【北方研究中心——錯過的遺憾】

丘吉爾北方研究中心(Churchill Northern Studies Centre)建於舊火箭研究場遺址,成立於1976年,是科學家研究北極生態、氣候與天文的重鎮。這裡同時也是觀測極光、白鯨與北極熊的重要基地。

可惜我們到達時已過開放時間,只能隔著木門望一眼那座靜謐的建築,心中留下一點遺憾。

【熊蹤渺渺,亦是自然的饋贈】

貫穿整個行程的,是我們對北極熊的殷切期盼。然而,晴好的天氣似乎讓「熊王」們都躲進了涼爽的地方。我們沿著河岸往返數次,六雙眼睛睜得溜圓,終究沒能遇上一隻北極熊。

不過,我們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矮柳蘭(Fireweed)。荒野從不輕易許諾,它的魅力,正藏在這份不確定的期待里。

【炊煙裊裊,燈火可親的夜晚】

夜幕降臨,我們的小屋升起了炊煙。得益於新鮮的豬裡脊,晚餐的菜肴格外豐盛:蘑菇炒肉、蘆筍炒肉、西蘭花炒肉、番茄炒蛋、蒜蓉西蘭花,外加番茄雞蛋湯——五菜一湯,是團隊默契協作的成果。當飯菜的香氣與大家的笑聲交織在一起,旅途的疲憊便被這人間煙火溫柔地治癒了。

飯後,Shawna、海東和我又到鎮上散步。空曠的火車站靜靜佇立在暮色之中,夕陽的餘暉灑在軌道上,映出一條金色的路。

那一刻,我們彷彿聽見遠方的風在低語:明天,還會有新的奇遇在等著我們。

(完稿於2025年11月1日,美國亞特蘭大)

(攝影:若敏、小寧、小潔、小敏、Shawna、海東)

本文由【亞特蘭大生活網】獨家約稿、原創。原創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免責聲明: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部分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