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敏:追北極熊之旅6,與白鯨互動、尋北極熊
《追北極熊之旅6:與白鯨互動、尋北極熊》
若敏
2025年8月10日 晴
清晨五點半,我在地毯上鋪開一片小小的瑜伽天地。

民宿慢慢蘇醒。六點,導遊夫婦在廚房跳起默契的「雙人舞」,

八點整出發。女主人開車送我們到碼頭——

導遊駕駛衝鋒艇,劃破海灣的寂靜。寒風刺骨,我們裹緊外套,

導遊減速,

尋覓一小時未果,導遊調轉方向,提議重返內灣與白鯨相會。

果然,


七八月間,約有三千五百頭白鯨活躍在丘吉爾河口。

即便如此,

白鯨是最愛「唱歌」的鯨類,被稱為「海中金絲雀」。

我問導遊,為什麼哈德遜灣的白鯨總喜歡「跟船」?

1. 好奇天性:白鯨愛社交、喜探索,對船的聲音與尾流格外感興趣;

2. 聲音吸引:馬達聲頻率接近它們的聲吶,可能誤以為「同類在呼喚」

3. 泡泡效應:螺旋槳攪動水流,氣泡與漩渦像「水下按摩」,

4. 季節因素:夏季河口溫暖、船多、鯨多,互動頻繁;

5. 行為傳承:它們早已習慣人類,「跟船」成了代際相傳的習性。

無人機鏡頭下,人與鯨共舞的畫面震撼而純凈——

十點,回到碼頭。女主人的父親與導遊配合,將衝鋒艇緩緩拖上岸。

【丘吉爾小鎮素描】
丘吉爾鎮實在不大,主街Kelsey Boulevard 的得名於亨利·凱爾西(Henry Kelsey) 。17世紀末從哈德遜灣深入加拿大西部內陸的英國探險家。

全鎮走完不過二十分鐘。超市、郵局、車站、油站、銀行……

女主人說起一樁舊事:有回他們兩人在街頭散步,
在這裡,人人都需牢記遇熊守則:
· 保持冷靜,與隊伍在一起;
· 面朝熊,緩慢後退,絕不奔跑;
· 不裝死,儘快躲入建築或車內;
· 報警電話:204-675-2327。
街頭隨處可見警示牌,所有房門、車門一律不鎖——

小敏有些著急:「來兩天了,連熊毛都沒見!」

漫步街頭,我們遇見一艘來自德國的游輪遊客。小敏(德國)
【車站、展館與熊之秘】
丘吉爾鎮商業不多,幾家旅館和民宿,加上一座大超市,

我們信步走向火車站——它同時也是小鎮的博物館。

車站一樓設有 Parks Canada 的接待中心與展覽,展示丘吉爾地區的自然與人文故事:

• 早期歐洲殖民與毛皮貿易史(Hudson』s Bay Company 交易品、火繩槍、毛皮仿製品等)
• 原住民文化與考古遺迹(因紐特、Dorset、Thule 文化等)

• 北極熊與白鯨生態影像展示

• 鐵路與港口發展史檔案

展覽免費開放,但只有火車到站日(周二、四、六)
【北極熊之家(PBI House)】
隨後,我們參觀了 Polar Bears International House(PBI)——一個集科研、

講解員是一位笑容明朗、氣質溫柔的加拿大女孩。她告訴我們:

北極熊(Ursus maritimus)最愛吃的是海豹的脂肪層(blubber)

夏季「無冰期」(ice-free season)是北極熊最艱難的時光——在哈德遜灣,
當無法捕獵海豹時,北極熊會進入「能量節約模式」:盡量少活動、少進食,依靠春季捕獵儲存的脂肪生存,

然而,隨著氣候變暖,海冰結得更晚、融得更早,熊的「飢餓期」

那些此刻正「半休眠」的北極熊,究竟藏身何處?或許,

(小潔攝影)
(完稿於2025年11月6日,美國亞特蘭大)
(攝影:若敏、小寧、小潔、小寧、Shawna、海東、熊三隻導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