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匯款新規落地:5000元以上必須實名,華人轉賬影響不小
8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截止時間為9月3日。

文件的核心之一,是把單筆對外匯款的客戶核驗與信息隨款傳遞要求「說清說透」,門檻明確到「人民幣5000元或等值1000美元及以上」。這也是為什麼它一出場,就把「從國內往境外匯款」推上了風口浪尖。
與網路解讀「是否又收緊外匯」的焦慮情緒不同,這份草案的定位更接近把反洗錢(AML)底層要求做成可操作細則,並與國際標準(FATF「旅行規則」/R.16)保持一致。FATF 在今年6月剛更新了支付透明度與「隨款信息」規則,強調跨境支付必須隨付真實的付款人/收款人信息,並對部分情形引入更細顆粒度的記錄與核驗要求。

1)把跨境匯款的觸發門檻寫到了明面上。
草案明確:為客戶辦理向境外匯出資金,單筆金額達人民幣5000元或外幣等值1000美元及以上,金融機構應當核實匯款人身份,確保信息準確,並將關鍵要素隨款傳遞給境外接收機構(典型地通過 SWIFT 報文的付款人/收款人欄位傳送)。這不僅包含姓名或名稱、賬號、住所信息;若匯款人在該機構未開戶,還要登記證件號碼、聯繫方式等可追溯信息。
2)「隨款傳遞+可追溯」是硬杠杠。
中間行和收款行也負有「信息完整性」義務:資料缺失的可補充、暫停甚至拒絕處理;境外來款信息不全,接收機構應要求對方補齊。客戶身份資料、交易記錄最少保存10年。這是「全鏈條留痕」的核心。
3)不是所有「大額現金」都要硬性解釋「來源/用途」。
草案同步對境內一次性「櫃面類」金融服務(如現金匯款、現鈔兌換、實物貴金屬買賣等)設定了5萬元人民幣或等值1萬美元的盡職調查閾值,但取消了舊規里「個人單筆5萬元以上現金存取,一律必須登記『資金來源/用途』」的硬性表述,改為風險導向(高風險才強化核查)。也就是說,並非恢復「5萬說用途」的老傳聞。
4)覆蓋範圍顯著擴大,不只是銀行。
支付機構、預付卡發行方、網路小貸等都被明確納入 AML 義務對象,要求同樣履行KYC、信息留存與隨款傳遞職責。這與全球對「非銀行支付」納入旅行規則的一體化趨勢一致。
很多人把「1000美元核驗+傳遞」理解成從「1萬美元」降門檻。其實是兩類不同規則的「影子重疊」:
1000美元閾值來自國際支付透明度/旅行規則的「隨款信息」要求(跨境支付必須帶上真實付款人/收款人信息,便於可追溯),這在全球已長期執行;本次草案是把這件事在國內法規層面寫細、寫透。
1萬美元更多出現在公眾熟悉的大額可疑交易/現金申報語境,側重點是報告與監測,不是「信息隨款傳遞」的技術性合規。兩者在現實里會疊加,但不是同一件事。官方媒體也明確表述:「1000美元以上跨境匯款需傳遞真實信息並非新增要求」。

對在美華人的「直觀影響」:
第一,合規路徑可行,但「材料更細、鏈路更透明」。
從中國給在美子女匯學費/生活費、給配偶贍養、支付醫療賬單等正當用途,仍可順暢辦理。但相比以往,「人、賬、用途」三點一線要更一致:姓名/賬號/住所等要素要準確,用途憑證要可追溯(錄取通知書、學費單、賬單合同等)。信息會隨款報文傳遞到美國收款行,減少「到美後被卡住」的幾率。
第二,「分拆轉賬」「親友代付」「地下錢莊/OTC」將越來越行不通。
旅行規則強調「可追溯」。無論金額多小,只要觸發高風險特徵(例如多人向同一境外賬戶密集小額入金、用途與身份不匹配、典型「拆分」軌跡),系統就會預警,金融機構可暫停/拒絕並進行可疑報告。合規成本提高,灰色路徑的資金凍結、問詢、補稅+罰款風險陡增。
第三,收款端(美國銀行)更「挑剔」。
美國本土早就實行旅行規則/記錄保存(BSA),銀行看到來自中國的來款報文欄位齊全透明會更放心;缺欄位的,會退回或加審。從用戶角度,把隨款信息一次性補全,反而更省事。
如果您目前需要,從中國境內匯到美國,建議:
1)資料一次性準備到位。
- 身份/聯繫信息:證件號碼、住址、手機號;
- 賬戶要素:匯出/收款姓名(與賬戶一致)、賬號/IBAN、收款行SWIFT/BIC、分行地址(若需);
- 用途憑證:錄取通知書、學費賬單、醫療/房租合同、贍養關係與證明材料等;
- 一致性校驗:人、賬、用途三者信息前後一致,避免「名不副實」。
這些信息既要留存在機構系統,又會隨款報文傳遞,能顯著減少到美後的人工補件或退回。
2)避免高頻「螞蟻搬家」。
多人向同一美國賬戶高頻小額入金,是典型高風險軌跡;相反,按正規用途、按單據來,更易通過系統風控。
3)對時間線有預期。
草案處於公開徵求意見階段(截至9月3日);從監管口徑與技術準備看,年內落地的可能性較高,金融機構還需要完成系統改造與報文欄位升級。個人與企業盡量提前規劃。
4)理解「誰在看什麼」。
- 中國側機構看你的身份真實性、用途與軌跡;
- 跨境鏈路看報文欄位是否完整(Originator/Beneficiary 信息);
- 美國收款行看來源與用途是否自洽、是否匹配客戶畫像(BSA/旅行規則一致)。
如果匯款用於留學/學費:用學費賬單+錄取信/在讀證明;備註欄寫明「tuition payment + 學生姓名/學號」;避免由非直系親屬多點小額「湊」。
如果匯款用於贍養/生活費:準備親屬關係與用途說明;固定節奏、固定金額、固定來源賬戶,少變更。
如果匯款用於醫療/房租:合同+賬單掃描件,必要時加醫生/房東信息;一次性付清優於頻繁小額。
如果匯款用於投資/資產配置:合規渠道(如 QDII/滬深港通、QDLP/QDIE 等)優先,遠離地下錢莊/虛擬幣OTC跨境換匯。
對在美華人家庭而言,合規路徑依然通暢,只是需要更精細的材料與一致性。按規矩來,反而更少被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