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亞城唐人街里那些不服輸的華人,疫情中不該被遺忘的人!

亞特蘭大唐人街,這裡華人面臨新冠疫情中獨特的挑戰,也是很多在美華人面臨著的挑戰……

廣告圖片推廣 精彩內容繼續

亞特蘭大唐人街

亞特蘭大唐人街(以下簡稱亞城唐人街)靜靜地矗立在Chamblee市的舊貨運軌道附近,這裡是一個小型購物中心,整體建築由米色的牆壁、綠色的屋頂和紅色的標牌構成,兩頭莊嚴的石獅子守衛著唐人街的正門。


圖片來源:ALYSSA.POINTER@AJC.COM

在這個建築物的中庭,一個傳統而袖珍的中國花園沐浴在陽光下。新冠疫情沒有爆發時,你會看到孩子們在紅色的小橋上跑來跑去,為橋下池塘中蜿蜒遊動的紅鯉魚而驚嘆,大人們在石桌上下著中國象棋,長者則沿著繪有長城圖案的矮牆遛彎。但是現在,這一切都被寂靜所代替,偶爾有來購物的客人,也是戴著口罩,行色匆匆,他們不會再為了這些美好而停下腳步。

亞城唐人街於1988年8月8日開放,據說是美國東南部第一個中國商業中心。直到現在,它也是許多剛剛來到亞城的中國人的第一站。2017年颶風「艾爾瑪」席捲佛羅里達州時,許多流離失所的中國家庭向北行駛,在這裡休息。平日里來自肯塔基州、田納西州和其他鄰近州的中國人也到這裡進行季節性採購,用大量的中國商品來治癒鄉愁。

2020年1月份,新冠疫情的警報聲拉響。2月份,亞城唐人街大部分商家就已經歇業,5月底,一小群抗議者來到亞城唐人街抵制中國企業,其中一名抗議者還拿著槍。這讓很多商家的境況更是雪上加霜,儘管在這裡的很多人不是中國國籍,也不會說中文,甚至沒有去過中國,但沒人在乎這一點,你叫唐人街,這就足夠了。

為什麼會這樣?這一切都要從中美關係開始講起。

中美關係40年

1965年美國移民法修訂後,中國移民開始大量湧入亞特蘭大。前喬治亞州州長Jimmy Carter,也是美國第39任總統,於1979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實現外交關係正常化,預示著中國經濟繁榮和中美交流的新時代。

然而,四十年後的2020年,毫不誇張地說,美中關係達到了新的低點。從中美貿易戰到互關領事館,從美國政府對外國工人和國際留學生實施簽證限制到最近對中國企業抖音和微信的新限制。

許多居住在美國的華人發現自己陷入了中美競爭的中間地帶,舅舅不疼姥姥不愛,不得不面臨財務困境、簽證限制、種族歧視、對公共衛生的恐懼和個人身份危機等。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亞城唐人街遭受了一系列的衝擊。

亞城唐人街現狀

Dinho Supermarket1988年開業,現在由一對來自北京的夫婦經營,超市倒是一切都好;一位來自寮國的美容師憑藉著30年的經營,贏得了足夠的客戶可以讓她度過這次危機;來自台灣的高級註冊會計師Spencer Chang也有著自己穩定的客戶群,這些亞城唐人街的企業似乎沒有受到太大的衝擊。

但僅僅幾步之遙,情況則完全不同。至少有兩家餐廳關閉。小吃攤、麵包店、裁縫店和禮品店遭受了這場疫情最嚴峻打擊。這些企業主,許多是新移民,他們因為新冠疫情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財務困境。

亞城唐人街的華人們,他們正在經歷的,也是在美華人所經歷的縮影。

Jane Chung和她的烘培店

Jane Chung一年多以前在亞城唐人街開了一家烘焙店。


圖片來源:ALYSSA.POINTER@AJC.COM

烘培店陳設簡約別緻,新鮮出爐的麵包、甜品、蛋糕和各種冷飲整齊地擺放在架子上和冰箱里。Jane Chung原本在新冠爆發前想要擴大店面,但新冠爆發後,別說是擴大,現在僅僅是勉強維持而已。

Jane Chung有些焦慮,加上長時間工作,她的語氣中透露出來疲憊:

「現在是非常時期,新冠疫情前的生活太好了!我真的希望美國人民能夠共同努力抗擊疫情。如果美國就此一蹶不振,我們的華裔美國人也不好受。」

開家常菜館的張桂潔

張桂潔(音)來自河北,四年前來到亞特蘭大。在亞城唐人街開了一家餐廳,主要客戶是附近的員工和居民,包括非裔美國人、西班牙裔、東南亞裔和中國學生。


圖片來源:ALYSSA.POINTER@AJC.COM

她的餐廳目前銷量比以前下降了70%,但食材的價格卻暴漲。在新冠疫情之前,她的餐廳通常在星期六會有至少140份訂單,而現在,收入不到50美元;以前,一箱四季豆大約是20美元,而現在,超過40美元。

張桂潔說:

「我的餐廳關閉了兩個月,但房東命令我們在五月下旬必須開門,這樣才能繼續支付租金。我已經解僱了以前的工人,PPP貸款也只發了兩個月。我和我老公現在每天都只能圍著這個餐廳轉,即使現在食材價格飆漲,我們也不能提高菜單上的價格。我們主要服務於低收入客戶,現在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艱難的時刻。誰知道新冠疫情到底啥時候結束。」


圖片來源:ALYSSA.POINTER@AJC.COM

說到這裡她眼眸低垂,隨後又抬起頭微笑著說:

「幸運的是,大家現在都很謹慎。我的顧客都知道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我們只需要等待,看看上帝何時將我們引導回正常的生活。」

做旗袍的馬姐

這幾個月來,馬姐的定製服裝店幾乎沒有生意,她一直在努力應付各種賬單。更糟糕的是,她剛剛被告知,如果她不能支付本月的房租,下個月她就要被驅逐或者要支付額外的費用。她覺得自己在美國的所有努力越來越像泡沫即將破滅。

在來美國之前,馬姐是一名時裝設計師,擁有40年的制衣經驗。幾十年前,作為單親母親,為了讓兒子過得更好,她拿了70元人民幣(約合10美元)在瀋陽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經過不懈努力,後來經營了一家成功的服裝廠並擁有兩個店鋪,僱用了36個工人。

2016年,馬姐來到亞特蘭大參加一次時裝設計比賽,之後她決定來亞特蘭大生活。隨後她回到中國並關閉了自己的生意。

來到美國才發現,在這裡做生意沒有想像中簡單,曾經有36個工人的她,不得不自己踩縫紉機,她必須要從頭開始做所有的事情。而且她也沒想到美國的稅費會這麼高昂,她賺來的錢基本都交了稅。


圖片來源:Da Ku

四年後,馬姐的英語仍舊是個難題。在她的生活中,充滿著語言、文化和法律上的分歧。她的美國夢最大的阻礙就是誤解。

她這樣說:

「在美國做生意非常困難。在過去的四年里,我非常努力,才在社區中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之前最大的困難就是掙錢養家糊口,而現在,則是病毒。」

這讓人不免聯想,馬姐如果呆在在中國可能生活會更好一些。

馬姐知道人們對她的猜測,她解釋道:

「我知道,中國現在的生活好多了。我每天都想念我的兒子和孫子。但是我不能這樣回去。我需要為我的孩子樹立好榜樣。我才60多歲,我仍然可以工作!如果我回去和兒子住在一起,我會感到無聊。」

另外一個留下來的重要原因是,馬姐在美國結婚了,2020年2月,馬姐和她的丈夫Ronald領了證。Ronald是一名退休的警務人員和非裔美國牧師。婚禮上馬姐自己做嫁服,一襲白色蕾絲,襯的她氣色極好。


圖片來源:Da Ku

馬姐夫妻之間相處的最大障礙還是語言,在與丈夫交談時,她要使用翻譯軟體,但翻譯軟體也常常會出現差錯。

馬姐笑著說:

「我丈夫很怕他講錯話傷害到我,他會從我的表情里找尋我情緒的蛛絲馬跡。他一直跟我說有話就要講出來,不要憋在心裡。」

她現在經常提醒自己,她和丈夫發過誓言要在一起生活,無論健康,無論貧富。

以上這些故事裡的主角,他們的故事和心聲大抵就是大部分普通華人在美國的心聲。他們或者有信仰、或者有夢想、或者有追求、或者有牽掛。

這些普通的華裔美國人,想要的只是努力、堅強、健康且平靜的生活著。說實在的,在困難的疫情期間,大家都需要盡自己所能地支持自己身邊的小企業業主們,大家都不容易啊!

本文由【亞特蘭大生活網】獨家約稿、原創。原創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免責聲明: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部分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