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亞城華人遊記: 從喬治亞(Georgia)到喬治亞 (Georgia)(一)

今年3月初我和老公剛打完第一針疫苗,住在鹽湖城的崔同學夫婦來約我們六月底出去旅遊。儘管疫情在家宅了一年半,我其實呆的挺舒服,並沒覺得煩。但是人家愛玩會玩,都安排好了,我們不用操心跟著走就是了,這等好事不能輕易錯過。所以我們痛快就答應了。「走,你們上哪兒我們跟著」。

再一問,人家要去Georgia, 不是我們亞特蘭大所在的這個Georgia啊,是Georgia那個國家,英文字母一個不差。中文我們這裡的翻成佐州亞(2020大選沸沸揚揚時以『喬治亞』出現),那邊的國家被翻譯成「喬治亞」。如果你讓一個俄國人發音,就知道為啥了。但是這兩個英文名字其實沒有任何關係。

1.喬治亞相識喬治亞

這國名算是有耳聞,可是之前還真心不知道在哪兒。跟別人聊起來,約一半的人不清楚,甚至沒聽說過。我給保險公司打電話聞詢旅行保險,說了半天,客服女士都沒搞清我不僅是要出Georgia,而且要出國。她說她從來沒聽說過還有個國家叫Georgia。

最終在飛往喬治亞的飛機上遇到一位從中國公派去的官員。他聽說我們去旅遊,馬上問: 「你們一定是世界各國都玩遍了吧」?我忙說,「沒沒沒,不過那對朋友夫婦確實已經去過五六十個國家了」。

總之,對我們來說歐洲南美東南亞許多著名旅遊勝地都還沒去過,疫情期間好不容易跨出國門,去那麼個非著名小地方,是不是有點主次顛倒?況且疫情還沒有消停,有朋友警告說,那可是個從蘇聯解體出來的窮國家,第三世界,萬一得了新冠,都沒醫院能救你們。說的我心裡顫巍巍的。

日子越臨近,本來應該是越興奮,可是我的興奮中卻夾雜了幾分緊張。導遊公司給的遊覽行程完全沒讀,臨行打包時滿腦子想的都是帶足口罩,消毒紙,洗手液,還要血氧儀,溫度計,退燒藥,抗生素,止咳藥等等。 似乎所有的期待不是玩啥,而是平平安安活著回來。

跟朋友在巴黎轉機時會合,也直到那天我才問她,你為啥選擇這個地方?難道真的別的地方都玩過了?她的回答特別簡單:打完疫苗網上一查,喬治亞是當時幾乎第一個對美國人開放的國家,只要有疫苗證明就行。不需測試,不需隔離。所以就是它了。

就這樣跟著崔同學夫婦懵懵懂懂地來到這個國家。來以前可以說對這個國家一無所知,臨來前幾天才看了地圖,得知它位於歐洲亞洲的交界處,北臨俄羅斯,西靠黑海,南部和東部與土耳其,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接壤。是前蘇聯靡下的一個共和國,首都叫Tbilisi第比利斯。

喬治亞人口約4百萬,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人口和面積都是我們喬治亞州的一半不到。通常朋友從外地來亞特蘭大多是為了出差,很少專門來旅遊。的確也找不到太多景點可玩,有個兩三天就轉悠完了。但是在喬治亞,從東到西,從北到南, 最東邊的著名景點還沒排上,我們就跑了足足12天。一點也沒覺得長,也沒有盼著回家的感覺。

圖為:行程上的五個城市 – Tbilisi -> Borjomi-> Kutaisi -> Mestia -> Batumi

這個鮮為人知不起眼的小小國度,因為其融匯東西跨越古今的特殊空間和歷史位置,使得她的風景,傳統,宗教,文化,民風都格外地豐富,獨特,傳奇,悠久。

我們驚奇地得知:

早在8000年前喬治亞就掌握了葡萄酒釀造技術,世界第一;

早在公元四世紀喬治亞就開始成為信奉基督教的民族。有一說她是世界上第二個基督教國家(第一個是鄰居亞美尼亞),甚至早於那些強權和帝國,比如羅馬或沙俄。

這些悠久和豐富的歷史都讓我們所在的喬治亞望塵莫及。

每到一處當問到我們從哪裡來時,我們都特別套近乎地跟人家說,我們來自美國的Georgia。沒有一個喬治亞人不知道美國有個Georgia州的。他們說世上各地人都知道美國,而美國人不知道世上很多地方。想到他們悠久的文化歷史,不免讓我為大國人民不經意的無知和傲慢感到慚愧,也對這個歷史上飽受強權帝國征服統治欺凌而不屈不撓,依然挺立的民族肅然起敬。

喬治亞本來人口密度就不高,加上在疫情期間,比起通常旅遊熱點烏央烏央的擁擠繁雜,這裡處處都悠閑輕鬆舒展。所以不管是誤打誤撞還是精心挑選所至,這一趟不虛此行,收穫滿滿。

2.地下印刷所紅色記憶

一說去喬治亞,同學的微信群里馬上有人說,那是斯大林的家鄉,我們小時候讀的課文《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就在那裡。說起來還真是很耳熟,彷彿與第比利斯這個名字唯一的一次交集也就是那個課文。

如同當年的樣板戲,不管看懂沒看懂,裡面的人名台詞就是記得特別深刻。這個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似乎也是那個年代在我們腦子裡的一個烙印。

如今來了這裡,翻遍旅遊公司給安排的行程表,找不到去這個景點的一絲影子。感覺就像去巴黎沒看埃菲爾鐵塔,去埃及沒看金字塔一樣,這裡唯一一個對俺來說的『知名景點『如果不去算不算白來啊?可是問了兩個導遊,一個說沒聽說過,一個說好像有這麼個地方,但是早就不開放了。問第比利斯五星級旅館前台的小哥也似乎根本不知我之所云。

群里真有熱心好事的同學,幫我在谷歌搜索,不僅查出此處確實有個『博物館』,還把地址和開放時間都找了出來,7 Kaspi St.。於是在來到第比利斯的第三天,趁著有早上半天空閑的時間,我們決定自己去找這個地方。

既然沒人知道在哪兒, 我們就全靠谷歌地圖了。谷歌說我們的旅館到那裡將近5公里,步行需約一小時。那幾天第比利斯也是出奇的熱,最高氣溫99華氏度。雖說很熱但畢竟沒下雨,反正也要逛街,我們就決定不打車,溜噠著去。

剛開始走的都是前兩天導遊帶著遊覽時熟悉的老城大街,可是走著走著大道就沒了,街名有的有英文,有的沒英文,跟谷歌要對上還真不容易。穿過一片片破破舊舊的民宅,太陽越來越毒,不得不在路邊小店裡買水,可是語言基本不通,也沒辦法更多向人家打聽。

亞城華人遊記: 從喬治亞(Georgia)到喬治亞 (Georgia)上篇

左拐右彎地終於看到了Kaspi St. 的街名。一個個門牌號地數過去,每個門臉都挺破的,突然到7號,就有了一堵與周圍很不同的紅磚牆和一個像樣的門臉。可見當年蘇聯時期這裡還真的被政府投資修建了一個正經的紅色歷史博物館。

大門關閉著,敲敲門出來一位估計和我們差不多年歲(60來歲)的老爺子,戴著口罩,給我們測了體溫。可惜老爺子不會說英語,我們也沒有導遊帶領,只能跟他連比劃帶猜地交流。當然老爺子憑經驗也一下能猜出我們幹啥來的,拎著鑰匙帶我們進到院子里來參觀地下印刷所。

關於這個地下印刷所的結構和玄機,當年課本茅盾的文章里介紹得非常詳細。說它是地下不止是隱蔽的意思,而是真的在地下17米,由一口井作為掩護,當年的革命家們出入都要從井裡爬進爬出。

不看不知道,看了井道那份破爛,別說人了,青蛙要進去都會膽怯。不知道當年這井的狀況能比現在好多少。

課文和圖示都很清晰地示意著要進入印刷所先往井下爬17米,然後從井壁的一個洞橫著爬一段,再往上爬15米,接著鑽進那個藏有印刷機的秘密屋子。印刷屋頂上是個普通的放哨打掩護的小屋。

群友們最關心的是,如今參觀的人怎麼進去,總不能也要爬這17米的井道吧?

為了弘揚革命傳統,當年的博物館早就在頂上的小屋下修建了一個有旋轉樓梯的通道,供人們走下去參觀。 但看著那個樓梯的破舊腐爛樣,要走下去也得捏著鼻子。如果沒有點對紅色歷史的情懷還真沒動力往那裡鑽。怪不得在第比利斯城裡住了很多年的年輕人也沒人來過這裡,甚至不知道這裡。

看了實體的印刷所,老爺子又帶我們看了幾間屋子。一切都再現著那個革命時代特有的紅色風華,也免不了露出被現實遺忘不睬的冷落。

估計來這裡的多半是被教科書召喚來的中國人,老爺子還拿出不知哪位華人遊客給他的課本。千萬不能小看教科書的作用,那是餵養一代人長大的乳汁。

還有一本遊人留言簿,上面多半是熟悉的中文字句,』共產黨萬歲『,『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的口號。可惜老爺子不懂中文,否則應該是挺讓他激動的。

從1991年蘇聯解體,到2003年喬治亞民選新政府與俄羅斯交惡,30年來這裡早已紅雲不再。展覽館也不再有政府支持了。估計也就是幾位像老爺子這樣的鐵杆在自覺守護著。

參觀並不要門票,我們為了感謝老爺子的接待,給了他$60做小費,他很高興。後來才得知,喬治亞普通百姓平均的月收入不過是$200。

臨走時瞟見老爺子正在看的電視似乎還是我們在中國三四十年前用的那種12寸機體厚笨的老古董型號。

說起斯大林,那是代表我們這一代人頭腦中理想和主義的偉人。而現在他的家鄉人似乎更多地以暴君甚至恐怖分子來標籤他。一個紅彤彤的年代就這樣成為翻過去的歷史,但是在我們這一代人心中仍是五味雜陳揮之不去的記憶。

3.酷像中國餐的非中餐

喬治亞因為地處歐洲與亞洲的交界之處,其飲食文化也與歐洲亞洲各有交集。如果想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我想說那是」酷像中國餐的非中餐「。

我們所住的每個旅館都包自助早餐,非常豐盛,也很健康。我們一般都是吃的足足的上路,中午玩到哪兒隨便吃點或者就不吃了,傍晚再正經地吃一個大餐。

麵食

第一天導遊帶我們徒步遊覽第比利斯老城,走到兩點多該是飯點但是並不餓,就領我們進了一個當地學校學生們經常出入的小麵包房,現烤出來的麵餅,裡面夾著乳酪,或著豆餡,或者肉末,1.5Lari(約$0.5) 一個,好大一張,一個人都吃不完,地道又實惠。可惜只顧著吃忘了拍照。

後來才發現麵包是喬治亞人飯桌上的必備。像墨西哥餐館,上菜前先來一盆玉米片一樣,這裡先上一盆麵包。看上去乾巴巴的,但是嚼起來還挺有味,而且越嚼越有味,經常不知不覺連自己都不相信我們幾個就把那一盆麵包都吃進了肚裡。

更好吃的麵包是它們的乳酪麵包叫Khachapuri。外面是大白髮面,中間放很多乳酪, 再裹起來去烤。烤完外面刷一薄層的黃油,焦香酥脆。不過頓頓吃這樣香噴噴的大麵包我想也是那些漂亮輕盈的喬治亞小姑娘長成溜圓彪悍的喬治亞大媽的一個原因。

還有一種著名的麵包叫Acharuli,它的形狀像水手的帽子,乳酪不是包在裡面而是在麵包外面,中間打個雞蛋,代表太陽。據說這是從前水手們的家屬對自己出門航海的親人平安歸來的祈願。吃的時候要把雞蛋和一塊黃油趁熱攪合在Cheese里再跟麵包一起吃。

有幾頓飯我們吃了裡面夾著茴香餡,牛肉餡的烤餅,那就基本和咱中國的餡餅是一回事了。另外用玉米面烤的餅子,讓從小在北京吃慣了玉米餅的老公連連喊香。

在Mestia的小鎮上,我們走過一個麵包房,麵包從這個泥巴做的粗獷的大烤爐里進去出來用的居然是大鐵棍子。

烤出來的巨大麵包又是只需1.5拉里($0.5)一個。我和崔同學兩張嘴從兩頭開始進攻,似乎感覺肚子都要撐破了兩張嘴還難以會師。

喬治亞還特別流行吃』dumplings』, 類似中國的小籠包或餃子,裡面通常是牛肉餡。沒有考察過這個是不是沿絲綢之路從中國傳過去的,但可以肯定是有中國的淵源。不然為啥每到一處吃飯,人家看我們是中國面孔,總要熱情推薦這道菜,彷彿覺得那該最對我們的胃口。

不過他們做的包子皮厚,中間的麵疙瘩很大,跟我家的包子餃子沒法比,更別說鼎泰豐那個18褶的小龍湯包了。導遊說他在家經常自己做,我們便試圖教他點絕招,怎麼把肉皮凍包在餡里蒸出來有更多湯汁,怎麼捏褶子讓中間的麵疙瘩小一點。

我們群里朋友看到這張圖笑話說我們吃的是」帶把的包子「,這冠名好像還挺貼切。我們在第一次嘗過之後就再也不準備把肚子浪費在這個包子上了。不過在世界各種餐飲中看到這麼接近中國包子餃子的還是頭一次,多少還是有好幾分親近感的。

蔬菜

蔬菜是以涼拌和垮燉為主。

最常見的涼拌黃瓜西紅柿,幾乎頓頓都吃,也是我們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了。不過其味道和口感都比我在美國超市買到的西紅柿黃瓜味道好,撒上香菜,拌上特別的鹽加香料,簡單健康爽口。還有的是用核桃泥做的沙拉調料。感覺不很清爽,所以我們一般都不點那種。

後來發現好吃的訣竅是他們放上一種特殊的鹽,叫Svaneit Salt(Svaneit是我們去參觀的北部一個地區,後面會更詳細講到),裡面摻乎了十來種香料。後來在Mestia一個農家我們從主人那裡買了一小袋她自製的這種鹽。

回家的頭幾天我也吃涼拌西紅柿黃瓜,就用這種鹽,俺老媽直說味道確實不錯。

每頓飯桌上幾乎都少不了的蔬菜是茄子,跟核桃醬混搭著,裡面裹,外面裹,怎麼都是好吃。外面加上的兩粒石榴著實有畫龍點睛之效。

為了彰顯喬治亞的風土人情飲食文化,導遊為我們安排了一個Cooking Class項目。在一位喬治亞大媽家裡,跟她一起學做當地的特色菜,其中最重要的一道也是這個茄子。 可惜大媽為了省事,在我們來以前把茄子切好準備好,就留下最後一步讓我們操作。不過我還是學到了一招,把茄子事先用鹽殺一下,擠出水,再蒸煮時就容易達到綿軟的口感。而我以前要麼是放很多油,要麼是用微波爐微一下,才能達到軟化效果。這個新招感覺應該是更好。

蔬菜中還有一種很特別的用當地樹上的花涼拌的,也是非常簡單,就地取材,健康美味。

還有些蔬菜多是涼著吃,比如菠菜,但形狀搓成菜糰子。

我們有幾次機會逛了他們的農貿市場和家樂福超市,裡面的蔬菜品種確實不算多,主要是茄子,彩椒,Squash,西紅柿,黃瓜這幾種。我們家這邊中國店裡那些品種繁多的綠葉菜像油菜芹菜白菜等等完全沒有見到,但是各種叫不上名字的香料粉很多。

蔬菜的另一種常見做法是垮燉,比如這個茄子煲,非常好吃順口,也和中國餐的口味非常接近。

肉食

烤肉和香腸是最常見的肉類吃法,羊,豬,牛都有,老公特別喜愛,而且肉質都很好。我們在農家吃的牛都是地里大街上那些散養出來的,感覺應該是有機健康類的。

除此之外的燉肉(Stew), 排骨也特別像中餐的做法。可惜這年頭我們吃肉的熱情有限,所以也沒有吃的太多。

看著菜市場里這個賣肉的架勢,有點看當年中國農貿市場的感覺。不知國內現在是否仍是這樣?

湯類

偶然間在Mestia吃的一頓午飯里我們點了一碗蘑菇湯,哇,喝一口美味無比。像很久沒吃地道的中餐會饞速食麵的感覺,那個蘑菇湯好鮮美好順口。我們立刻追加每人一碗。此頓之後再去的餐館,蘑菇湯或者蔬菜湯成為我們必點的一道菜。

除此之外還有芸豆湯,雞湯,更有牛雜碎湯,都非常接近我們熟悉喜愛的中國口味。

紅酒

喬治亞以產紅酒著稱,號稱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釀酒技術的民族,8000多年前就有了。全國有六種不同的氣候帶,所以產出幾百種不同的葡萄,因而酒的種類也無窮多。雖然我和老公都不懂酒也不會喝,但品酒肯定是行程中不可或缺的項目。崔同學夫婦很愛喝酒,旅途中我們無論午飯晚飯必然有至少一瓶酒。與美國不同的是酒並不比汽水貴多少。

在第比利斯我們去過兩個小酒庄,品了十幾種紅到白的葡萄酒。

ChaCha 是一種喬治亞特產的比紅酒更烈性的白酒,用葡萄的皮和仔做的。在黑海邊的Batumi我們還專門去參觀了造這種酒的一個酒廠。

酒文化是喬治亞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每到一個古堡民居,都可以看到屋裡再擠也必然有存酒的地方。好比禱告要有牧師帶領,他們喝酒要行酒令,通常也是由有威望的族群首領帶領,英文叫toastmaster, 這裡有個特殊名字叫「塔媽大(tamada)」。

一路上喬治亞語的「你好」,「謝謝, 』再見」,我們學了忘,用過還忘,只有這個詞實在是過耳難忘。箇中原因你懂的。

飲料

對於不愛喝酒的我,這裡著名的礦泉水本該是蠻富吸引力的。行程中專門有一個城市叫Borjomi,就是以出產礦泉水著稱。據說從這裡峽谷流出來的泉水富含對養生和醫療很有效用的礦物質,歷史上曾為達官貴人的療養勝地。如今喬治亞大街小巷賣的瓶裝水多半都是Borjomi這個牌子,這裡也因此成為旅遊景點。不過我喝了一口原汁原味的那水,有點咸澀,溫溫的,實在喝不慣,也就作罷,算是到此一喝了。

倒是在另一天的旅遊途中經過一處山泉水出口處,導遊停下來讓我們品嘗,直接接來喝,入口清涼,沒有怪味,挺爽。

特產

茶葉

喬治亞西部的氣候是適合種茶葉的,所以茶葉也曾是它的一個特產,不過這個真的是從中國傳入的。在黑海之濱的Batumi仍然保留著1893年中國來的茶葉大師劉俊周先生的舊居。是他把中國的茶種帶到這裡,幫助整個喬治亞的茶葉生產成為一個興旺產業。

他的這個海邊別墅在當年應該是豪宅,隨著蘇聯的解體,計劃經濟市場的消失,這裡的茶葉產業衰落了。這箇舊房子裡面也一片落破。如今仍然能保留在那裡,是當地政府要在此建立一個博物館,續寫中格人民的茶緣。不過估計國家百廢待興,還沒輪上這裡。

棍子糖

另一個我從來沒見過的特產是滿街頭可見的Churchkhela,棍子糖。開始我一直以為是香腸,後來才得知是由凝固的葡萄或果汁包裹著堅果的一種零食。聽上去是蠻健康的食品。只是這樣直接進口的東西掛在大街的攤子上,毫無外包裝,實在有點過於樸素,也讓我想起那些年在國內逛街時人們說的『攤上的東西別亂吃,不知道衛生不衛生』的叮囑。疫情期間更是讓我多了幾分謹慎。

後來在機場看到一些包裝精緻的,當然價錢也翻了好幾倍,買了少許品嘗。算不上驚艷,倒也是有點特點。

桌布

在喬治亞餐館吃飯時,我們幾個都不約而同地注意到了餐館裡漂亮的桌布。一打聽這也是喬治亞的特產,叫Georgia Blue。別地沒有賣的。據說這種藍色是葡萄酒灑在上面會自動變成的顏色。敢情是為了禁臟耐用。不過真的很好看。

得知這家桌布的特殊性,再回過去看之前上烹調課大媽家的桌布也是一樣一樣的。讓我們堅信這真的是本地餐桌的一大特色用品。最後一天回到第比利斯逛街時,發現很多小店鋪里賣這種桌布,顏色質地價錢範圍很大,真真假假。最後我們在一家看到比較滿意的一塊,就當紀念品買了回來,180拉里(約$60)。

由於篇幅的原因,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下周將和大家一起分享從喬治亞(Georgia)到喬治亞 (Georgia)的美好經歷。

本文由【亞特蘭大生活網】獨家約稿、原創。原創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免責聲明: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部分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