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研究了500多對雙胞胎 終於找到「喝水長肉」和「狂吃不胖」的原因了!
話說,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怎麼吃也吃不胖的瘦子,而每個人生命中也總會遇見一個喝水都長肉的胖子….
這是大多數人一直以來的固有觀念:
有些人天生就是胖,或者天生就是胖啊!這肯定是固定在基因里的吧! 哪怕吃同樣的東西,不同的人大概因為基因不同,胖瘦的結果也是大不相同…..
然而最近,科學家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一項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研究實驗。 邀請了由1000多位雙胞胎,共同參與。
而實驗的結果,很可能推翻人們長久以來的觀念,它用結果告訴世人:
無論「喝水長肉」還是「狂吃不胖」,跟基因關係並不大,變瘦還是長胖,更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睡眠是否充足,是否進行規律的鍛煉,工作壓力是大還是小……
這些生活方式里的各種要素,可能才是決定一個人體重的最重要原因…..
這項實驗是由倫敦國王學院,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以及斯坦福大學合作發起的研究項目,耗資總額2100萬英鎊。由國王學院的基因學教授,營養學和微生物專家Tim Spector領導進行,項目代號為「預言1」。
Tim Spector教授
這一次,Spector教授誓要搞清楚一個問題:
一個人與生俱來的體質,在對食物的胖瘦反應中,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
「預言1」項目招募了1100個實驗對象,所有實驗對象都是同卵雙胞胎。
選同卵雙胞胎的目的在於對比後得出結果:
如果人們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吃了同樣的食物是否會出現相同的身體反應結果?
如果有不同的反應,那就說明,決定一個人體重增加與否,首先就可以排除基因這個因素。
倫敦的聖托馬斯醫院負責實驗對象各項細微指標的檢測,每次檢測都會密集進行一整天。
例如:
禁食一個晚上之後,參與實驗的雙胞胎會拿到一頓相同的標準早餐,白麥或黑麥麵包,帶蔬菜的意麵和米飯。
午餐則是一些配了番茄牛肉末,或者雞蛋或者薯片的意式細面。
實驗對象們每人都在手臂上穿戴了一個24小時監控的設備,追蹤血糖水平的變化,也會接受抽血驗血,測量血脂含量及新陳代謝水平,此外還有能反映身體細節的其他指標,如肝功能,大腦化學物質如血清素等。
除此之外,「預言1」還會收集每個人的問卷調查,採集實驗對象的生活方式指標,如用餐時間,鍛煉習慣等等。
在完成準備工作之後回家,接下來的兩周時間內,實驗對象們每天都要去醫院測試指標。
回到家後,實驗對象每天還是要遵照實驗指示的要求吃標準餐,血糖監測器也會繼續工作,頭4天他們需要扎針采血樣,一天三次….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後,結果令所有人大吃一驚,研究者們驚訝地發現:
即便是基因相同的同卵雙胞胎,每天都吃一模一樣的東西,身體的反應確實有相當大的差異!
比如:
在吃完了一頓同樣的餐之後,雙胞胎的其中一個血糖的含量可能是另一個的10倍還多。 也就是說相比雙胞胎的另一個,這一餐在這個人身上,食物多轉化出了10倍的血糖。 這讓他有比他的雙胞胎兄弟有更大變肥胖的概率,同時患心臟病的幾率也會大大增加。
再比如,其中一個雙胞胎在吃完一頓碳水化合物為主的午餐之後如果開始鍛煉的話,血糖水平完全沒有變化,而另一個的餐後血糖,會僅僅因為前一晚沒有睡好而飆到嚇死人的水平。
再看看一個具體的例子:
35歲的雙胞胎姐妹Kinga和Kata就是其中的典型,
兩人都來自北倫敦,一起加入了這個研究項目。
Kinga為NHS下屬的一個機構做臨床醫療信息搜集員。
Kata則是一個項目經理,負責組織一些醫療保健方面的訓練。
談到參加這個實驗的目的,Kata坦言是因為好奇:
「加入這個項目的研究是因為我們能提供幫助,畢竟我倆是同卵雙胞胎,基因一致,也很樂意查的到自己身體數據,並用於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同時我倆也很好奇,我們的身體真的有不一樣的地方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兩人加入了實驗,先是完成了調查問卷,問卷表明,過去幾年,兩人都的飲食似乎都很理性,很節制,也很注重膳食均衡,還一直在有規律地鍛煉。
因此,過去的10年前,兩人體重幾乎完全一樣,也都沒有任何慢性病。
那麼,這一對基因相同,生活習慣又相對健康的雙胞胎,到底是不是健康人生的典範呢?
實驗之後,研究人員發現,事實上,兩人的身體對食物的反應,有無比驚人的差異。
實驗開始後的第一天,她們吃了白麵包早餐,
測試結果很快就顯示,吃下同樣的食物,兩人身體的反應差異是如此不同,
在吃下白麵包或者意麵和米飯之後,Kata的血糖幾乎沒有變化,Kinga的血糖卻飆升了起來。
然而,當第二天兩人的早餐都變成了黑麵包時,情況卻又完全反了過來。輪到Kata的血糖急劇上升,而Kinga的血糖水平保持不變了。
對這個結果,Kata本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我一直以為黑麥麵包是對我很有好處的一種食物…..」
這究竟是為什麼?
研究人員覺得,這可能跟他們的腸道菌群有關。
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的種類越多,消化食物和營養物質的能力就越強。而Kinga和Kata兩人的都處在一個跟比平均水平更低的腸道菌群數,只是相比之下,Kata的體內菌群數會稍多一點。
這也解釋了Kata為什麼能更好地消化碳水化合物了。
接下來是每人吃一大塊果仁巧克力蛋糕,吃完蛋糕,Kinga的血糖立馬升上去了,而Kata依舊保持著之前的水平。
Spector教授認為:
「我們都知道,腸道菌群水平低會導致體重增加,心臟病幾率增大的風險,但我們不能說Kata略高的腸道菌群水平能保護她,但這種可能性是更大一點的。」
而這相實驗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即身體分解脂肪水平的不同,決定了人們適應不同的食物….
傳統理論認為,血脂會在飯後6到8小時升高到某個水平(比血糖慢),然後再開始回落。
「如果分解脂肪速度太慢,就會導致一系列問題,如發炎或者變胖。還會妨礙腸道的正常分解進程。」
「因為當脂肪還在血液里的時候,腸道里的菌群是不會工作的,只有沒有食物繼續進入了,它們才會開始分解食物。因此,如果在晚上吃了一頓脂肪含量很高的晚餐,而你的脂肪分解水平又很低,那兩個因素結合在一起是相當糟糕的結果。
「因此,脂肪分解水平的快慢決定了為啥有人適合低脂食物,而另一些人則適合低碳食物。」
Kinga和Kata兩人的清除血脂的速度都比正常人要慢,理論上來說,她們變胖和患心臟病的幾率都比一般人要高。作為最先了解自己身體狀況對食物反映的雙胞胎,Kinga和Kata已經在根據這些數據,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的飲食了…..
「預言1」實驗的數據越來越多表明,人們對食物的反應不能一概而論,必須具體到個體分析。
實驗里的許多精心測量的數據仍然還在比對分析中,
到後面,我們不僅僅會看到生活方式中的具體因素如鍛煉,腸道菌群怎樣產生影響,還有關於它們為什麼會產生影響的分析。
但是目前的數據結論已經可以得出初步結論了,於是,第一批實驗的結果也剛剛發表在了《美國人類營養學期刊》上面。
除了同樣的食物對不同人的作用,也進一步證明了,不同食物對每個人的作用,需要具體到每一個人的各項指標來分析。
Spector教授還認為,這個實驗很可能對食品工業造成一定衝擊:
食物包裝袋上的卡路里和脂肪含量其實沒什麼用了,因為就現在的結果來看,宏觀營養中的糖,脂肪,蛋白質里只有不到30%的因素歸咎於食物,而吃進去以後究竟怎麼起作用,更多是取決於這個人….
對於這個雙胞胎營養攝入的比對實驗,已經能夠回答我們之前普遍困惑的一個現象:
「喝水長肉」還是「狂吃不胖」,竟然真的是更大程度取決你怎麼睡眠,什麼時候鍛煉,是不是經常加班,跟遺傳基因,真沒太大關係….
Spector教授說,未來營養學本身也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未來的營養學會更多考慮個人定製,具體到每個人來分析。」
看起來,究竟什麼是健康的飲食?
這個問題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
改變自己,盡量選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無論「喝水長肉」還是「狂吃不胖」,都是可以改變的~
Ref:
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7125751/Twins-prove-pile-weight-eat-like.html
www.newsypeople.com/twins-who-prove-why-some-of-us-pile-on-weight-while-others-can-eat-what-they-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