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喬治亞理工研發出「智能鞋墊」,100美元即可解決行動不便人的困難

對於很多行動不便的人來說,走路並不是一件普通的小事,而是一種隨時可能導致危險的行為。帕金森患者、腦中風康復者以及年長者,往往因為步態不穩、重心偏移而頻繁跌倒,而跌倒則是老年人進入醫院甚至失去行動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在不久前,喬治亞理工研發團隊公布了一項可能改變這一現實的新發明——一款可 3D 列印、可量產的「智能鞋墊」。研究負責人、喬治亞理工機械工程教授 Hong Yeo表示,這項技術最大的意義,不在於「炫科技」,而在於「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用得起」。

這款鞋墊內置 170 多個柔性壓力感測器,能夠實時監測穿戴者的足底壓力分布、步態節奏和身體平衡情況。不需要任何額外設備,只需放進鞋裡,再通過藍牙連接手機,就能記錄和分析每一步的受力變化。一旦監測到「姿態異常」或「跌倒風險升高」,它可以提前發出提醒。

相比市面上動輒 500 美元以上、還需要醫院配套設備的高端醫療鞋墊,這款產品預計量產後售價將控制在 100 美元以內,真正做到「人人可負擔」。

為什麼這項發明重要?

許多老年人害怕跌倒,不敢獨自出門,甚至不願意在家裡走動;家屬也常常為了擔心意外,而被迫「24 小時盯著」,既累又沒辦法解決根本問題。而這款鞋墊能做到長期監測、自動記錄、隨時預警,而且不影響穿鞋、不需要綁儀器、不增加負擔,這種「無感介入」是很多醫療設備做不到的。

它的使用人群不僅限於老年人。

  • 帕金森患者可能因為步幅變小、步態拖沓而反覆摔倒,鞋墊能監測變化趨勢,為醫生提供長期數據。
  • 腦中風康復者常需要重複步態訓練,鞋墊能記錄左右腳受力差,輔助康復師調整訓練內容。
  • 運動愛好者也能用它檢測落腳方式、跑步姿勢,從而減少膝蓋、足弓等運動損傷。
  • 即使是正常人,如果需要長期站立或行走,也可以用它分析腳部壓力分布,甚至提前避免足底筋膜炎、關節炎等問題。
  • 這是第一次,複雜的步態監測技術從醫院走向普通家庭。

與現有可穿戴設備有什麼不同?

過去,很多醫療監測設備以「穿在身上」為主,例如膝關節感測器、腰部加速度裝置、醫院步態實驗室的紅外捕捉系統等。但這些設備往往成本高、使用複雜、需要醫生操作,因此無法成為日常用品。

而鞋墊這種「隱形設備」具備三大優勢:

第一,它融入日常生活,不會讓使用者感到自己是病人。
第二,它是主動監測,無需額外操作,也不依賴專業場地。
第三,它比醫院設備便宜幾十倍,卻能記錄長期數據,這是醫院檢測做不到的。

換句話說,它不是「檢測一次」,而是「每天陪你走路」。

什麼時候普通人能買到?

目前,這款鞋墊仍處於研究轉向產業化階段。團隊正在尋找商業合作方,希望在未來兩年內完成量產。目標售價控制在 100 美元以下,而如果未來被納入保險或老年健康計劃,價格可能進一步降低。

  • 研究團隊已經明確:
  • 2026—2027 年預計可推出市場版本;
  • 醫療級版本可能進入康復科、老年科使用;
  • 消費級版本適合老人、患者、跑步愛好者、訓練人群。

如果你家裡有人正在康復、腿腳不穩、或你自己是跑步者,這款產品未來都可能成為真正有價值的工具,而不是「科技噱頭」。

它到底能改變什麼?

如果這類技術成功普及,未來的「跌倒監測」可能不再依賴攝像頭、不再依賴手環,而是由最簡單的鞋墊完成。

廣告圖片推廣 精彩內容繼續

它可能意味著:

  • 老人獨居不再等於高風險
  • 康復治療不再依賴「每個月一次複診」
  • 醫生獲得連續數據,而不是「一次測量」
  • 運動損傷可以提前預測,而不是受傷後再治療
  • 它把「被動治療」變成「主動防護」,真正做到「提前三秒預警,減少一次骨折」。

來!讓我們為喬治亞理工的科學家們鼓掌!

本文由【亞特蘭大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亞特蘭大生活網,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