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人買房喜提「噩夢」:一半房子進不去,後悔莫及
法拉盛的王志(化名)站在自家門口,凝視那扇久未開啟的地下室門,嘆息道:「我真後悔買了這棟房子。」
這場麻煩起源於2023年11月他購入的一棟老宅,原本計劃翻修自住,卻不料捲入一場令人筋疲力盡、曠日持久的「租客拉鋸戰」。如今,這樁房產非但未能成為安樂窩,反而成了他生活中的沉重負擔,攪亂了家庭的平靜。
王志是個典型的勤勞華人,在紐約打拚多年,積攢了一筆不小的積蓄。2023年,他看中了法拉盛一處老舊住宅,價格相對合理,位置優越,適合翻新後自住。
他滿心期待能為家人打造一個舒適的家。然而,交易過程中,他未曾料到,房子帶有的租戶會成為一場持久的噩夢。房子的地下室住著一位名叫張麗(化名)的租客,她已在此居住了整整20年。購房前,王志通過中介與張麗多次溝通,她曾口頭表示願意在合適時機搬離,這讓王志鬆了一口氣,以為一切可順利過渡。
然而,交房後的現實狠狠扇了他一耳光。最初幾個月,王志忙於協助其他租戶搬離,計劃整棟房屋進行翻修。張麗卻以各種理由推遲搬離:先是「正在找合適的房子」,後又稱「身體不適需要時間休養」。
拖延從幾個月變為一年,2024年6月,情況急轉直下——張麗停止支付房租,至今累計欠費超過14個月。更為棘手的是,她只願意分擔部分燃氣費,水電費、洗衣機和烘乾機費用一概拒絕支付。
幾次協商無果後,王志無奈請來律師,發出正式驅逐通知,但張麗置之不理,甚至錯過了法庭首次聆訊,導致法律程序陷入被動。
麻煩遠不止於此。張麗曾將地下室入口反鎖,王志整整半年無法進入自家一半區域。2024年11月,他終於通過法律手段取回鑰匙,打開門時,迎接他的是一幅令人作嘔的景象:樓梯邊蚊蟲肆虐,衛生狀況極差,空氣中瀰漫著潮濕和霉味。
電力公司原定今年6月更換老舊燃氣表,因無法進場而一拖再拖,王志還因此收到了一張罰單。地下室的糟糕狀態不僅影響翻修計劃,更讓王志對房屋的安全性產生了深深的擔憂。
更讓王志頭疼的是,張麗的日常生活習慣對樓上家庭造成了嚴重干擾。她經常邀親友在地下室打麻將,有時一玩就是到晚上10點,麻將聲、笑聲和喧嘩聲透過地板傳上來,擾得家人夜不能寐。
更令人不安的是,這些客人手中竟持有地下室鑰匙,即使張麗不在家,他們也能隨意進出。「我是房東,卻不知道家裡有哪些人在進出,這種感覺太糟糕了!」王志坦言,這種失控感讓他寢食難安。經多次嚴肅溝通,今年3月後這種情況有所減少,但偶爾仍會發生,讓人防不勝防。
王志是個性情溫和的人,他反覆強調:「我不願與她起衝突,她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有什麼文件需要我配合,我都願意。」自購屋以來,他始終盡量保持耐心,協助其他租戶搬家,維修房屋設備,甚至主動提出幫張麗尋找新住處。但事態毫無進展,張麗的態度始終曖昧,搬離承諾成了空話。
欠租、拒付費用、擅自鎖門、擾民行為……這些問題疊加,讓王志的家庭生活和心理狀態受到重創。原本計劃的翻修遙遙無期,孩子的學習環境也因噪音受影響,他甚至開始懷疑當初的購房決定。
王志的遭遇在紐約華人社區並非孤例。疫情後,紐約實施的「租客優先」政策大幅收緊房東權利,保護長期租戶免受隨意驅逐。這種政策初衷是為了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權,但在實際操作中,卻讓不少房東陷入兩難。
律師分析,像張麗這樣居住20年的老租戶,享有法律上的穩定 tenancy 權利,驅逐程序複雜且耗時,動輒數月甚至一年以上。購房前若未簽訂明確搬離協議,房東往往只能被動應對。
律師建議,購買帶租戶房產時,務必要求書面協議,詳細約定租期和搬離時間,並確保中介提供完整租約信息。否則,即便最終勝訴,驅逐過程的法律費用和時間成本也可能讓房東不堪重負。
王志坦言,若早知如此,他寧願多花錢買無租戶房產,也不願陷入這場無休止的拉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