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在美中餐館生意已見下滑,亞特蘭大餐飲人也「吃不消」

「飯可以少吃,但香味不能變。」這可能是無數中餐老闆在廚房背後堅持的信念。但如今,他們正在經歷一道比廚房油煙更「嗆人」的考驗:不斷上漲的運營成本,尤其是進口食材遭遇的高額關稅,正把許多中餐館推向懸崖邊。

繼美國對中國產品新一輪加征關稅後,全國各地不少以川菜、湘菜為主的中餐廳紛紛感受到「辣椒都快買不起了」的窘境。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知名川菜館Chang Chang最近就對媒體表示,光花椒的關稅就高達145%,而這正是川菜靈魂所在。

亞特蘭大的餐廳也難獨善其身

雖然報道中的餐廳位於華盛頓特區、加州、費城等地,但亞特蘭大的中餐館也並未「躲過這劫」。

「你可能以為這些問題離我們遠,但其實我們天天都在算成本。」一位在Buford Highway經營麻辣燙的華人老闆先生告訴我們,花椒、辣油、豆豉這些東西,「只要講究原味,基本都要進口。」而最近他發現,不僅供貨價漲了,連以往可以穩定拿貨的供應商都開始「惜貨」不願接單。

「以前我們能從紐約那邊的批發商進一些地道的川渝調料,現在他們說訂單都在觀望,要不要先停一陣子。」

打包成本也在漲

疫情後,外賣業務成為許多中餐館的主要收入來源。但現在,這條「救命稻草」也開始變得沉重。

「以前一盒打包盒成本幾毛錢,現在連印菜單的紙都漲價了。」在Duluth經營一家家庭式川菜館的老闆說,餐館每個月要採購上千個打包盒和調料碟,最近發現成本漲了差不多10%-15%。而更麻煩的是,這些變化並不能直接反映在菜單價格上。

「客人看見價格漲一塊兩塊會抱怨,可是我們進貨漲了不止這個數。」

還有「文化」的成本

對許多堅持做正宗中餐的老闆而言,不漲價的代價可能是「犧牲味道」。一位華人老闆說:「我可以用本地辣椒替代花椒,但那就不是麻辣香鍋了。」

這位老闆一直堅持用來自四川的泡椒和豆豉,就是為了保住原味。但面對關稅和物流的雙重挑戰,他不得不重新評估「到底值不值得這麼做」。

「如果連最核心的調味料都做不出區分,那中餐就沒有競爭力了。」他說。

行業面臨的不只是「漲價」二字

事實上,從食材、包裝、裝修材料到人工成本,全鏈條的壓力讓中餐業處於極度敏感的邊緣。

不少原本計劃擴張的新店也開始「踩剎車」。與此同時,很多餐館老闆也擔心顧客的消費信心。隨著物價上漲、經濟前景不明朗,「吃飯」這件事開始被更多家庭重新審視——不是不吃,而是更挑了。

廣告圖片推廣 精彩內容繼續

對於中餐老闆來說,風味之外,還有一股看不見的手——政策波動、原材料飆漲、消費者預期下降。

歡迎你分享你最近在中餐館的點餐體驗。你有沒有發現哪些菜突然漲價了?味道有沒有變?留言和我們聊聊。

本文由【亞特蘭大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亞特蘭大生活網,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