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為什麼亞裔男性雖然在北美各個族裔中,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都位居第一,卻一直被主流文化認為,缺乏男性魅力和男子漢氣概?外灘教育特約撰稿人方也博士指出,這種刻板印象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文化和種族歧視,但亞裔群體保守、功利的精英價值觀強化了這種歧視。亞裔男性面臨著重新定義男子氣概的挑戰,而我們的教育也需要重新思考。


在北美,亞裔的教育程度和家庭平均收入均居各個族裔之首,被稱為模範少數民族,儼然是實現「美國夢」的最佳典範。

不過,模範少數民族的光芒掩蓋不了一個令人沮喪的真相:長期以來,亞裔男性被主流文化剝奪了男性特徵,被閹割(Emasculating)和定型為女性化的弱者。

按照著名華裔作家Frank Chin的說法:亞裔男性在北美是唯一完全沒有男子氣概(masculinity)的族群。

北美人眼中的亞裔男性是怎樣的?

體型單薄,性格膽小懦弱,只懂技術的書獃子,

沉默寡言,沒有幽默感,

不會社交,沒有個性,沒有創意,

不敢冒險,不適合當領導,沒有男性的吸引力

……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無論是國人眼中風光無限的學霸男,還是讓人羨慕嫉妒恨的高富帥,抑或是教授醫生律師工程師還是普通職員,只要是亞裔男性,就會被套在這樣一個刻板印象中。

「缺乏男子氣概」就像一道魔咒盤旋在亞裔男性的頭上,滲透到他們生活中的每一天,影響著他們人生的每一個重要階段,無論在學校、職場和婚姻市場,亞裔男性都處於鄙視鏈的最低端。

為什麼只有亞裔男性遭受這種隱形的歧視和心理迫害?奉行精英教育的亞裔男性為何沒能獲得「美國式」成功?該如何拯救亞裔男性的男子氣概呢?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被北美主流文化閹割的亞裔男性

關於男子氣概,不同的文化和族裔應該有著不同的解釋。以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為主體的美國社會,霸權男子氣概(Hegemonic Masculinity)最受推崇。

霸權男子氣概表現為:體格高大強壯,性格外向自信,擅長社交,極具領導力和男性魅力。

它也充分體現在好萊塢大片、啤酒和古龍香水廣告中;在體育比賽中的叱吒風雲,在商業談判中的強勢、睿智和果斷,社交場合的幽默善談、深受女人喜歡……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好萊塢往事》

主流媒體一直在傳達這樣一種信息:

· 白人男性是霸權男子氣概的典型代表;

· 缺乏陽剛之氣的亞裔男性,是最沒有男子氣概、最女性化的族群。

亞裔男性長期被媒體、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忽視。

好萊塢作品中幾乎看不到有魅力的亞裔男性角色,偶爾的幾個角色,要麼是書獃子,要麼是瘦小可笑、任人嘲弄的喜劇角色。主流媒體還時不時地會嘲笑亞裔男性,比如不擅長體育,不受女性歡迎……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電視劇「破產姐妹」中韓國老闆

李韓 身高約1.55m

根據2015年《亞裔美國男性研究》

89%的亞裔男性認為,他們沒有受到社會的關注,

78%的亞裔男性認為,他們一直被媒體描繪成女性化的男人。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被主流文化閹割的亞裔男性的人生很艱難,自中學時代開始,亞裔男生便會感受到霸權男子氣概的壓力。

在北美校園的Jock vs Nerd的鄙視鏈中,擅長體育的Jock才是校園的風雲人物,只知道學習的Nerd亞裔男孩處在鄙視鏈條的最低端,常常會被嘲諷或欺負。

從這份來自2015年《亞裔美國男性研究》的統計,可以看到將近20%的亞裔男孩在學校遭受欺凌。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青春殘酷,動物兇猛,青少年每時每刻都想融入群體之中,這對亞裔男孩子的心理傷害有多大。

而且移民家庭的孩子普遍跟父母無法深度溝通,很多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心中經歷著怎樣的無奈、痛苦和掙扎。

北美的華裔男孩被戲稱為「小中男」,裡面摻雜著很多的苦澀,無奈和自嘲。

很多華裔家感嘆「小中男」人生的不易,因為缺乏男子氣概,不僅考藤校比”小中女”難;找對象也難,”小中女”有一半嫁給了別的族裔。

常春藤大學一貫偏向錄取男生,耶魯大學男生錄取比例連續14年超過女生,布朗大學2018年男女生錄取比例分別為10%和8%。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但是亞裔男生的遭遇則有很大不同,亞裔藤校錄取率最低,且亞裔女生的錄取率又大大高於亞裔男生。根據北美一些華裔家長論壇統計,華裔男女生的藤校錄取比例在1:21:2.5之間。

婚戀市場對亞裔男性更為殘酷

雖說亞裔男性教育程度和收入最高,但是,在北美眾多族裔男性的競爭中,體格相對瘦小,性格內向,不善言談的亞裔男生不免黯然失色,再加上長期以來被主流文化閹割了男性氣質,使得亞裔男性在婚戀市場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

美國最受歡迎的交友網站 OkCupid 2009年和2014年數據發現,所有種族的男人(白種人、黑人、拉丁人和亞洲人)中,白人最受歡迎,亞洲男性是最不受歡迎的。

從下圖可以看出,

60%的亞裔青少年從來沒有約會過,

近40%的亞裔青年沒有約會對象,

這是所有族裔中比例最高的。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資料來自Asian American Men in Romantic Dating Markets

美國職場有一種說法:如果你是男性,身高六英尺,同時又是白人,你擁有了在美國成功的三個因素。

主流社會往往一看到一副亞洲臉孔,馬上就會聯想到不會社交、不敢冒險、不夠大膽,不具備霸權男子氣概的領導氣質。

霸權男子氣概困擾著亞裔男性的整個人生中,他們的自信和驕傲就是這樣一點點地被摧毀。

他們沒有獲得應有的尊嚴和社會地位,他們是一群被邊緣化、另類化的族群。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亞裔男性要不要「白化」(whiting)?

亞裔男性被女性化跟美國漫長的種族歧視歷史有關,亞裔男性被稱為黃色危險(Yellow Perror),一直受到白人的敵意和抵制。

歷史上亞裔男性被迫只能從事洗衣、做飯等婦女的工作,給人留下了柔弱的印象。再加上美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案對亞裔的權利進行限制,導致亞裔男性長期處於社會最底層,形成了軟弱無能、缺乏男性氣概的刻板印象。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亞裔男性是不是應該徹底向白人看齊?是不是擁有霸權男子氣概才能打破外界的刻板印象和歧視?

《亞裔美國人與男子氣概:對話》中幾位作家對此展開過討論,他們認為霸權男子氣概不應該是衡量男子氣概的唯一標準,北美社會需要創建一個更開放的男子氣概的概念,要能容納不同族裔的文化差異。

他們認為,優秀男性的標準本來就是很多樣化的,美國白人可以為自己大膽、外向和善於表達而感到自豪,亞洲男性的男子氣概更多地體現在堅韌、強烈的家庭責任感

與霸權男子氣概的咄咄逼人和強勢不同,亞裔男性的男子氣概更多地體現在尊重他人、傾聽他人的講述、不要輕易打斷他人的談話等。

針對有些亞裔男性拒絕承認自己的亞裔身份,試圖變得完全像白人一樣來獲得主流社會的承認。

Hamamoto的研究認為,亞裔男性的「白化」反而助長「白人至上主義情結」,更加深了亞裔男性的不受歡迎的刻板印象。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更多的研究表明,亞裔男性只有堅持亞裔的文化和身份,才能獲得自尊和自信,從而抵抗種族歧視對心理的傷害。

但同時,亞裔男性也要承認自己文化上的不足,虛心向主流文化學習,重新定義亞裔男性的男子氣概。

《亞裔美國人與男子氣概:對話》指出,亞裔美國人沒有獨特的男子氣概,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獨特的文化或聲音

令人欣喜的是,近十年來亞裔二代開始崛起,他們主張自己的權利,不再做沉默的人。

他們開始思考如何和霸權男子氣概競爭,以挑戰主流社會的偏見,展現亞裔男性的新形象。

2015年《The Economist》上一篇題為《The model minority is losing patience》的文章認為,亞裔二代乃至三代,正在失去第一代移民的忍耐力,不想繼續做「溫順聽話」的模範少數民族,他們不屈服於社會的歧視和偏見,並採取行動來挑戰現有的規則。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2000年至2018年中期亞洲年輕選民投票率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資料顯示,從2018年開始,亞裔美國青年一改以往不關心政治的形象,投票率第一次超過了白人和黑人選民。

在2014年和2018年的中期選舉中,年齡在18-29歲之間的亞裔美國人的投票率增加了19%,而白人為17%,黑人為11%。

雖然哈佛大學招生歧視案以哈佛的勝訴而告終,但這是亞裔聯合起來抵抗種族歧視邁出的重要一步

首位進入NBA的亞裔球員林書豪,多次在媒體上談到亞裔男性受到的歧視和不公平的待遇,讓北美社會更多地聽到了亞裔男性的聲音。

亞裔美國總統候選人楊安澤(Andrew Yang)的出現,第一次向主流社會展示了亞裔男性的卓越政治才能,是亞裔在美國社會參政的里程碑。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亞裔美國總統候選人  楊安澤

不管最後的競選結果如何,對社會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不僅有利於消除社會對亞裔男性的刻板印象,也能激發亞裔的巨大的參政熱情。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摒棄功利和保守的亞裔精英教育觀

亞裔男性挑戰社會刻板印象的行動才剛剛開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想徹底改變亞裔男性被歧視的現狀,亞裔需要改變保守和功利的精英教育模式。

北美學者的研究表明,文化偏見和種族歧視是亞裔男性被女性化的根本原因。但是這種歧視持續至今,則和功利、保守的亞裔精英教育價值觀有很大關係。

亞裔男性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學業優秀和找到穩定收入的好工作上了,雖然最終過上了中產階級的日子,付出的代價是,失去了社會化和男性性格特徵,強化了亞裔男性女性化的刻板印象。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社會學教授Jennifer Lee 認為,亞裔精英教育觀過於狹隘和短視,將學業優秀和考上名牌大學視為「成功」,將醫生、律師、工程師等工作視為人生目標。這種教育模式是不成功的,既沒有讓亞裔進入精英階層,也沒有讓亞裔免受歧視。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韓裔作家Wesley Yang在紐約時報發表的著名的《紙老虎》一文中,痛批亞裔精英教育觀:孝道等級,謙遜隱忍,尊重權威,只看重學習成績,常春藤名校情結……他認為亞裔精英教育培養了奴性的中產階級。

北美更多的研究表明:功利和保守的亞裔精英教育產生了大量勤奮努力、學業優秀、精通技術、溫良謙恭讓的模範少數民族。

但是,模範少數民族是一面雙刃劍,在承認亞裔在教育和收入方面成功的同時,還意味著亞裔男性溫順聽話、具有脆弱和軟弱等女性化特點。

這其實是對亞裔男性的一種歧視和傷害,和歷史上打壓亞裔男性的政策一樣,是北美主流文化進一步閹割亞裔男性的手段。

 首先,輕視體育讓亞裔男孩從小都沒有進入男人的世界 

霸權男子氣概是由北美的體育文化產生並且不斷強化形成的。

和黑人以體育打入北美社會不同,亞裔是以教育方式打入北美社會的,亞裔男性在體育上的缺失進一步加深了亞裔男性女性化的刻板印象。

對白人男孩來說,體育是男孩的運動,不僅可以展示男子氣概,也是獲得同伴認可的重要方式。男孩子通過體育進入男人的世界,學習如何成長為男人,學會男人之間的相處。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亞裔父母將學業優秀視為人生成功的唯一途徑,除非是考名校的需要,體育普遍被認為浪費時間。

整天埋在書堆里的亞裔男孩,從小都沒有在男人的世界裡成長,也沒有學會各種社交規範和禮儀

對成年後的白人男性來說,體育仍然是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家人親朋好友團聚休閑,還是同事商務夥伴聯絡感情,體育都是最主要的方式。

曾經參觀過一個白人律師朋友家的地下室,被酷愛體育的他布置得像一個迷你體育館,四面牆上是四個碩大的水晶大屏幕,一流的音響設施,牆上掛滿了拍賣來的體育明星的衣服、球具等等,中間吧台擺滿了各種酒具。和朋友邊喝酒邊享受各種球賽,是這位朋友業餘生活的重要內容。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有個白人朋友告訴我,她的丈夫作為家族企業的CEO是非常繁忙的,但這不影響他作為頂級球迷的生活。

他們家常年在體育館有一個包廂,她的丈夫下班後直接就去體育館看球賽,有時候會邀請商業合作夥伴一起看,有時候是孩子和家人一起看比賽。真正做到了看球賽、商務應酬以及家人團聚的完美結合。

北美男人的世界是以體育為中心的,這對從小沒有經過體育錘鍊的亞裔男性來說,會顯得跟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無論是在辦公室還是在社交場合,亞裔男性無法自如舒適、侃侃而談,給人一種疏離感,被看作是沉默寡言,不會社交的人。

 其次,標準化培養模式抑制了亞裔男孩的個性、創造力、冒險精神 

亞裔男性的工作領域集中科技領域,在其他很多領域尤其是在男性佔據主導地位的體育、政治和商業領域,很少有亞裔男性的身影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亞裔男性擅長領域

如上圖所示,2015年《亞裔美國男性研究》發現, 75%的亞裔男性被認為是擅長數學,科學和計算機

亞裔男性沒能向北美社會展現多姿多彩的優秀人才,追求的是收入穩定的比較有保障的工作,而且從事的都是職位較低的技術工種。

在北美主流文化看來,亞裔男性不僅沒有個性,缺乏主見,而且未能彰顯創造力、愛冒險等男子氣概。

亞裔男性的工作領域為何如此單一?

因為亞裔男性是通過標準化模式打造出來的,在學業優秀-名校-好工作的統一培養模式下,亞裔男孩從小被剝奪了追求夢想的權利,男孩子的個性和天性也被抑制了。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一位常春藤招生官在紐約時報撰文表示:他驚訝於亞裔孩子背景驚人的一致,都是學習成績優秀,都擅長小提琴和鋼琴,數學或科學獲獎。

他看不到亞裔孩子發自內心的熱愛、激情和創造力,只感覺到一個個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機器人。

功利和保守的教育觀具有致命的危害,首先,會摧毀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使得孩子無法找到自己內心的熱愛和興趣,也無法擁有發自內心的激情和動力,更不會迸發出想像力和創造力;

其次,剝奪了孩子犯錯的權利,沒有機會嘗試錯誤的人生,是無法培養創造力和冒險精神的,也就註定了平庸的人生。

 第三,父母的絕對權威扼殺了亞裔男孩的叛逆、勇敢和強勢的天性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亞裔男性擔任領導職位現狀

左圖來自2015年《亞裔美國男性研究》,

美國

61%的亞裔男性沒有擔任任何管理職能。

40%的亞裔男性領導至少一人以上,

但是,領導100人以上的只有1%

右圖來自經濟學家網站,在Google等五所公司中,亞裔是各個族裔中提拔到高管層的比例最低的。

缺乏男子氣概,是亞裔男性遭遇職場天花板的主要原因。

按照北美的職場文化,領導人應該具有強勢、外向、果斷、敢於冒險等霸權男子氣概的特徵。

相比之下亞裔男性膽怯軟弱,循規蹈矩,不願承擔風險,不敢挑戰權威,因而不適合擔任高層領導。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亞裔男性通常不喜歡在公司會議上發言,因為怕說錯話或者說的話沒人重視。

而公司領導和同事就會認為:

是不是你不理解我們說的話?

是不是覺得我們說的話很傻?

是不是你對公司的事情根本就是漠不關心?

你是不是沒有自己的想法?

亞裔男性尤其不喜歡質疑公司領導人,或者對管理層的決策提出建設性批評,因為怕自己的觀點讓人不高興。

但是,在公司管理層看來,敢於挑戰權威,提出自己的獨到的見解和想法,才是領導力的重要體現。

循規蹈矩說明亞裔男性只適合做事,不擅長創造性思維,不具有承擔風險和遠見的能力,不適合當領導。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亞裔男性為什麼如此謹小慎微,溫順聽話?

因為亞裔男孩是在父母的絕對權威中成長起來的,從小就被教導要安靜聽話,要順服權威;要低調隱忍,多幹活少說話,因為「槍打出頭鳥」。

Rachel U. Chung的研究顯示,和其他族裔相比,亞裔父母在孩子的學業、職業和個人事物上決策上的影響力是最大的,尤其是對男孩子的控制更嚴,因為男孩應該比女孩強的文化傳統,亞裔父母往往對男孩用力過猛。

在高控制和高壓力的教養模式下,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中滅亡。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亞裔男孩要麼叛逆不聽話,但更多的亞裔男孩被馴服成為聽話的小綿羊,他們天性中的叛逆、敢冒險、好競爭、強勢被一一摧毀,他們最終成為一個順應這個世界,而不是挑戰這個世界的人。

這就是為什麼,亞裔精英教育產生了大量的溫順聽話的模範少數民族,卻沒有產生大膽、創新、敢於冒險的精英型人物;沒有產生敢於叫板主流社會、挑戰歧視、改變刻板印象,並對社會產生影響的領袖型人物

要想拯救亞裔男性的男子氣概,讓亞裔男性活出應有的驕傲和自信,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改變功利和保守的觀念,回歸精英教育的本質—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社會學教授Jennifer Lee 認為,亞裔社會責任感比較弱,美國的亞裔比白人和黑人更不可能從事公益活動,而這恰恰是體現領導力的重要內容,也是亞裔未能躋身精英階層的主要原因。

她指出,2016年只有59%的亞裔美國人做出慈善捐款,而白人為68%,黑人為65%。只有17.9%的亞裔美國人參與志願服務,而白人佔26.4%,黑人佔19.3%。

真正的精英不是為了追求一份收入穩定的好工作,而是有更廣闊的夢想和追求,是心懷天下、勇於奉獻、以改變世界為己任的領導者。

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美國亞裔男性,靠現有的精英教育能走出困境嗎?

當越來越多的亞裔男性成為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成為富有社會責任感、對社會產生影響的精英領袖,社會對亞裔男性偏見也就能徹底扭轉了。

北美的亞裔男性因缺乏男子氣概而沒有取得社會成功,亞裔精英教育模式的失敗是主要原因之一。

國內教育理念有著與亞裔精英教育模式一脈相承的功利和保守,國內精英男性能否在全球化的男性競爭中勝出呢?值得我們深思。

參考資料:
1. Athena Wang,Feb.25,2000,Asian and White Boys』 Competing Discourses About Masculinity: Implications for Secondary Education,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 Yomee  Lee,Sep.2,2016,From Forever Foreigners to Model Minority: Asian American Men in Sports
3. Jennifer Young Yim,2009,「Being An Asian American Male Is Really Hard Actually」: Cultural Psychology Of Asian American Masculinitie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4. Rachel U. Chung,2015, Parental Expectations for Asian American Men Who Entered College Early: Influences on their Academic, Career, and Interpersonal Decision-Making

本文由【亞特蘭大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方也,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海外新聞小編

關注亞特蘭大華人生活網,即時收取美國亞特蘭大市華人相關的各類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生活資訊和實用信息。幫助你了解亞城華人社區的各種新聞、活動,提供一個與其他同城華人隨時無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