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 美國人沒錢下館子 外出吃飯人數驟降 餐飲業哀鴻遍野!
美國的餐飲業這兩年過得真叫一個慘。想想看,周末一家人本該去牛排館大快朵頤,現在卻多半窩在沙發上叫外賣,或者在家煮意麵湊合。
國家餐飲協會(NRA)最新報告直擊痛點:75%的美國人正在砍掉外出就餐的次數,而18-34歲的年輕人中,這一比例高達81%。

生活成本像脫韁野馬般狂飆,讓原本熱鬧的餐廳街區變得門可羅雀。NRA首席執行官Sean Kennedy在報告中嘆氣:「這對行業來說是場噩夢,尤其是年輕人——他們本該是未來的消費主力軍。」
數據冷冰冰,卻扎心得很。2025年,美國人均在全服務餐廳的支出預計只有1035美元,快餐店1135美元,比2019年的1165美元和1150美元都跌了下去。
NRA數據顯示,疫情後恢復的勢頭戛然而止,今年前半年,餐廳銷售額同比僅增1.2%,遠低於通脹率。年輕人帶頭「省錢」:81%表示「預算太緊,只能少吃少喝」。一位洛杉磯的25歲上班族小聲吐槽:「以前周末愛去Shake Shack,現在想想那份漢堡套餐就肉疼,乾脆在家吃沙拉了。」

酒類銷售的下滑,更是雪上加霜。報告顯示,41%的美國人過去一年減少了酒精消費——有人為健康,有人純屬囊中羞澀。Kennedy解釋:「顧客喝酒少,餐廳的利潤空間被擠壓得喘不過氣。晚餐時段本是黃金期,現在大家點杯可樂就走人。」
拿芝加哥一家義大利餐廳老闆為例,他說:「以前一桌四人,至少兩瓶紅酒,現在最多一瓶啤酒。菜單漲價10%,但銷量掉20%,我快扛不住了。」Gallup民調證實,2025年酒精消費率降至2019年低點,Z世代更極端,80%選擇「無酒晚餐」。
運營成本的暴漲,讓餐廳老闆們叫苦不迭。從2023年到2025年,食材價漲15%、人工成本增20%、保險和水電費也雙位數飆升。勞工統計局(BLS)數據顯示,餐飲業平均小時工資從16美元跳到19美元,招聘廚師難上加難。
Kennedy說:「老闆們像在高壓鍋里煎熬,每天算計著怎麼開門營業、僱人、還服務社區。」 全國41%的餐廳企業正虧損或勉強收支平衡,2025年上半年已關門5000家,創疫情後新高。佛羅里達一家墨西哥餐廳主廚分享:「牛肉價漲30%,我菜單調高了,但客人一走就掉單。勉強撐著,只為不讓員工失業。」

勞動力短缺加劇危機。農村和偏遠地區最慘,廚師和早班麵包師崗位空缺率達25%。NRA報告指出,人口增長放緩讓招聘雪上加霜。肯塔基州一家鄉村漢堡店老闆無奈:「開店10年,員工換了20個,現在連洗碗工都招不到。」
疫情後遺症猶在,年輕人不願進廚房,工資再漲也留不住人。結果?餐廳縮短營業時間,菜單簡化,質量下滑。Kennedy感慨:「過去五年,老闆們像在走鋼絲,平衡成本和利潤,只為開門。」
面對寒冬,餐廳們開始變招。有些調整菜單,砍掉高成本菜品,推「零浪費」小份套餐。生意淡時,早關門省電;食材採購轉向本地供應商,避開進口漲價。零食消費成新救星:午餐時段銷售額增7.6%,超疫情前水平。
Kennedy分析:「上班族重返辦公室,抓個漢堡當午飯,性價比高。」 晚餐和夜宵零食客流漲3.4%和4%,Z世代愛「零食代餐」——薯片+能量棒,省錢又快。快餐巨頭如麥當勞和Shake Shack抓住風口,推「零食菜單」,單日銷量漲10%。
但這種轉變對利潤是把雙刃劍。早餐和午餐利潤薄,晚餐本是金礦,現在卻被零食蠶食。Kennedy說:「老闆們從早餐午餐賺的少,晚餐利潤更薄。現在,他們得想想怎麼在零食市場分杯羹。」 一位紐約披薩店主分享:「我加了『零食披薩』——小份切片,5美元一份,年輕人愛點兩份當晚餐。銷量穩了,但利潤只剩一半。」
預計2025年,美國餐飲銷售額達1.24萬億美元,增1.2%,但剔除通脹,實際微縮。NRA樂觀中帶憂:「零食是機遇,但成本不降,行業難翻身。」 消費者呢?75%減少外出,81%年輕人帶頭「省吃儉用」。一位芝加哥上班族說:「以前一周吃兩次外,現在一個月一次。生活太貴,餐廳再香也得忍。」
這場「寒冬」考驗著餐飲業的韌性。從疫情到通脹,老闆們像戰士般堅守,只為那盞「開門燈」。Kennedy呼籲:「政府該想想補貼或稅減,讓我們喘口氣。」 零食菜單或許是救命稻草,但當漢堡變「零食」,美國人的餐桌,還剩多少溫暖?在高成本的夾縫中,餐廳的燈光,繼續閃爍著求生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