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教育|為什麼中國小學勝美國?全因為老師擁有尊重與權威

《華爾街日報》網站9月22日刊登題為《為什麼中國小學勝過美國小學?》的文章,作者是一位名叫萊諾拉·朱(音)的美國母親。這位美國母親在把兒子送進上海一所公立名校學習後,發現中國教育體系有美國亟須學習的東西——給予老師尊重與權威。

廣告圖片推廣 精彩內容繼續

每個孩子都能培養出多種出色才能
朱女士一家是在上海旅居的一個美國家庭。眾所周知,中國「製造」了一些全世界最出類拔萃的學生。當朱女士發現距離新家僅幾個街區的地方就有上海精英們眼中最好的公立學校之一時,她決定送兒子去那裡上學。然而,在兒子入讀幼兒園的第一個星期,他的中國老師就強行往他嘴裡塞了一口煎蛋(朱女士的兒子非常討厭吃雞蛋)。
為什麼中國小學勝美國?《華爾街日報》:老師擁有尊重與權威
第二天,朱女士衝到學校就塞雞蛋事件和陳老師對質,劈頭蓋臉地陳述了自己關於個人選擇的理念。
「在美國我們不會採用這種強迫的方法,」朱女士用中文說道。「哦?那你們怎麼處理 ?」陳老師倒也表現得理直氣壯。
「我們會向他們解釋,吃雞蛋對他們有好處,裡面的營養成分能幫助他們強健骨骼和牙齒,對視力也有好處,」朱女士回應道。
「這有用嗎?」陳老師反問道。
事實上,的確沒用。朱女士稱從來沒成功地讓兒子吃過雞蛋。兒子很挑食。陳老師教育朱女士,「在孩子面前,你應該說,『老師說得對,媽媽也會這麼做』,好嗎?」
朱女士點點頭,自己感覺有些震驚。
文章稱,截至目前,朱女士的兒子已在中國教育體系下成長了五個年頭。在此期間,她的兒子已經變身為一個舉止得體的小學生,每天早上真誠地和老師打招呼——「老師早!」,並且對教育的尊重已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根深蒂固。當朱女士看著6歲大的他每天早上自己準備好書包,把英語、語文和數學書,還有他自己削好的六支鉛筆整整齊齊地放進包里,那一刻她有些呆住了。
當朱女士向美國的朋友們講述兒子在中國上學的經歷時,他們簡直目瞪口呆。當他們和朱女士的兒子相處時,他們驚訝地發現朱女士的兒子並沒有像拉布拉多犬一樣躲在角落或者言聽計從。朱女士的兒子畫畫的時候充滿想像力,講話風趣幽默,打網球時還會刁鑽的正手擊球。小孩子的特質都沒有消失,朱女士如今也對中國人認為每個孩子都可以培養出多種出色才能的理念深信不疑。
「老師最懂」理念
文章稱,研究人員發現,6歲大的中國小孩在早期的數學技能,包括幾何和邏輯方面都勝過美國同齡孩子。當中國孩子申請海外留學項目時,錄取結果也令人震驚。他們正從全球頂尖學府獲得越來越多的錄取名額。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公布的數據,和10年前相比,常春藤名校錄取的中國大學生人數增長了八倍。與此同時,在助推矽谷創業大潮的傑出人才中,中國人佔了很大比例。
  朱
女士一開始對中國式教育是持反對態度的。美國是一個尊重嬰幼兒自主選擇、自由玩耍和推崇個性化發展的國度。然而,當朱女士的孩子在中國教育體系里學習了五年,她本人也和各個教育階段的中國老師、家長及學生進行了交流後,她發現,的確存在一些奏效的中國式教育「秘訣」值得美國人效仿。其中大多數都和對教育的態度有關。
「老師最懂」的理念的確有好處。朱女士開始發現,一旦家長和老師統一了戰線,孩子也會照做。這種遵從賦予老師近乎絕對的課堂指揮權。朱女士的兒子變得特別害怕遲到、缺課或者讓老師失望。
在課堂上賦予老師不容置疑的權威地位有助於諸如幾何、計算機編程等科目的學習。根據發表在《心理科學》 期刊的一項研究結果,對這些科目而言,直接指導(相比由學生自主探索發掘)的教學方法更為有效。
相比之下,在西方,老師們花大量時間管理課堂紀律,以及平息由學生或者家長等發動的小規模反抗行為。一名20年前來到美國的中國老師稱,她還記得自己第一年教美國孩子時深感震驚。「我一開始非常強勢,但是這完全沒有用。學生們會反駁我!」目前在明尼蘇達州一所高中教授中文的張新義(音)回憶道。如果她布置的作業過多,家長有時候會抱怨。
美國學校太過注重學生個人需求
文章稱,中國人堅持集體需求高於個人需求的做法同樣對教育很有幫助。原因很簡單:如果每個人的前進步調一致,就能更好地實現課堂目標。沒有特例,沒有多元化。
不可否認的是,美國在相反的方向上做得太過,將學生的個人需求凌駕於集體需求之上。有些家長毫無顧忌地把未接種疫苗的孩子送去上學——無視公眾健康——或者請求學校調整開學時間,避免與體育活動安排衝突。
中國人另一個非常勵志的理念是:在學習方面,天才在於勤奮。語文老師知道,只要認真學習認字卡,加上不斷地練習,朱女士的兒子一定能學會3500個常用漢字。他的小學數學老師不會在三位數計算上給任何孩子開綠燈,實際上還會在放學後留下來輔導落後的學生。中國的學校體系哺育出一種中國式堅韌,日復一日地傳達著這樣一個信條——堅持,而非智力或能力,才是成功的關鍵。
研究表明,這種態度讓孩子在課堂上學到更多。根據2014年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針對逾5000名學生的縱向研究,亞洲年輕人之所以學習成績更優,部分原因就是他們相信努力和成就之間的關聯,而「美國白人則傾向於認為人的認知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中國孩子習慣了以努力搞懂難度較高的內容,並且他們相信只要願意付出,任何人都能成功。
而在美國,當政策制定者試圖推進類似的措施時,往往遭到家長的反抗。
文章稱,美國的教育進程被重視家長權利及不利於學習的態度所阻礙:美國父母要求在無助教育的各種方面賦予孩子優先權,並且當孩子成績不佳時,希望老師在成績單上手下留情。作為一個社會,人們希望從老師身上得到更多,但作為家長承擔的責任卻越來越少。
異國他鄉多年的生活經驗告訴朱女士,當人們學會尊重教育者,並給予教育者應得的自主權時,結果可能令人欣喜。
本文由【亞特蘭大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網路,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海外新聞小編

關注亞特蘭大華人生活網,即時收取美國亞特蘭大市華人相關的各類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生活資訊和實用信息。幫助你了解亞城華人社區的各種新聞、活動,提供一個與其他同城華人隨時無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