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若敏:《古巴探秘6:  走進切格瓦拉的舊居 》

《古巴探秘6:  走進切格瓦拉的舊居 》

若敏

切·格瓦拉是古巴革命運動的領導者之一,作為一個領導者,切·格瓦拉如今已經成為了革命浪漫主義的代名詞。他的頭像也已經成為世界流行的文化符號之一,而真實的他,究竟是什麼樣的?帶著疑問,走進了切格瓦拉在哈瓦那的舊居。

——-探訪切格瓦拉舊居

3/5/2024,從海明威的瞭望山莊出來以後,就請司機送我們回Casa。略作休整,就準備出發看日落。

按照房東的建議,我們穿過舊城廣場,到達郵輪碼頭,這裡可以找到計程車。 語言是最大的障礙,第一輛車的司機一點英語都不會,不得不放棄。好在第二輛車的司機,會一些簡單的英語,達成了40美元,從5:30-9:30包車的協議。

司機帶我們穿過隧道,直奔切格瓦拉在哈瓦那的故居。

這是 一棟西班牙風格的建築,小巧而精緻,牆上有Che, 門票200比索,我們四人走進觀看, 故居里以文字和圖片為主,保留的原物不多。

Casa del Ché 最初建於 20 世紀 40 年代,是聖卡洛斯德拉卡巴尼亞堡壘首席軍事長官的官方辦公室和住所。1959 年 1 月 3 日,埃內斯托·格瓦拉接替他擔任拉卡巴尼亞軍事部指揮官。住在這裡。

在他去世後,這座住宅於 1970 年被作為榮譽博物館,在 2007 年 10 月,這座住宅被命名為 Casa del Ché 文化中心。

進入博物館後向左轉,是切·格瓦拉的辦公室,這裡有他的辦公桌、電話和其他物品。

有與菲德爾·卡斯特羅、阿爾貝托·卡斯特利亞諾斯、奧洛·潘托哈和拉米羅·巴爾德斯的照片。

再往前走一點是展覽廳,展示了Che的一些文物,比如他的靴子、公文包、刀套和相機——所有這些都是他在馬埃斯特臘山、古巴和玻利維亞的時候留下的。

繼續往前走,博物館按時間順序展示了埃爾·切在家裡的生活和時光,牆上掛著過去的照片和歷史事件,讓人們深入了解這位傳奇背後的人。

博物館每天上午 10 點至下午 7 點開放。我們是5:30到達的。

【切格瓦拉的一生】

故居有對切·格瓦拉的詳細描述: 埃內斯托·格瓦拉, 1928年6月14日出生在阿根廷東北部一個富裕家庭。

Little Ernesto Che Guevara with his nanny

格瓦拉的家境非常優渥,接受的教育也很到位。

Little Ernesto Che Guevara, his sisters and his brother

在學習之餘,他非常愛好旅行,增長見聞,一覽不同的風光。

而他後來世界聞名的綽號——切Che,來自拉美國家對阿根廷人的暱稱,意指老友、哥兒們。 1948年,格瓦拉進入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學醫。

1951年和1953年,格瓦拉兩次遊歷阿根廷和拉丁美洲多個國家。這兩次行程中的所見所聞,對他日後堅定的政治觀點和革命思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953年,他回到阿根廷完成了學業。但是不久便離開了阿根廷。 1954年,他在墨西哥城的一家醫院內作為志願者,聽聞了古巴革命者卡斯特羅兄弟的消息。 1955年,27歲的格瓦拉在墨西哥城和卡斯特羅兄弟結識,並參加了卡斯特羅組織的名為「七•二六運動」的軍事組織。

1956年11月,他作為隨軍醫生,和82名「七•二六運動」的戰士擠在一艘小遊艇上,從墨西哥從發,登陸古巴。在登陸時和古巴政府軍的戰鬥中,他是倖存的12人之一。他扔掉藥箱,拿起武器,以勇猛和冷酷無情得到了卡斯特羅的賞識。 格瓦拉作為老卡斯特羅的軍事顧問,幫助領導古巴游擊隊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權,也成就了他作為古巴革命核心人物的歷史地位。

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後,格瓦拉曾出任古巴國家銀行行長,工業部長等要職,成為活躍在國際舞台上的古巴政治要人。

Cuban rebel Ernesto Che Guevara (1928 – 1967) w. his left arm in a sling. (Photo by Joseph Scherschel//Time Life Pictures/Getty Images)

1964年12月,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大會上,36歲的格瓦拉身著軍服、腳蹬軍靴。代表古巴發言。

但是,1965年3月,在他出訪亞、非國家回到哈瓦那後,古巴政壇上再未出現格瓦拉的身影。

切·格瓦拉先在剛果東部金沙薩領導遊擊戰爭,1966年返回拉丁美洲,深入玻利維亞叢林開展「游擊中心」的革命活動。

1967年10月7日,格瓦拉的游擊隊伍被玻利維亞政府軍包圍,格瓦拉被俘。1967年10月9日,他被玻利維亞當局殺害,時年39歲。

這組照片是他在1967年被捕以後,10月9日被處決時的情景,切·格瓦拉身中9彈而死。

【切格瓦拉與第一位妻子的姐弟戀】

切格瓦拉有兩端婚姻:

伊爾達·加德亞(Hilda Gadea),秘魯人,切格瓦拉的第一任妻子。

1953年,切格瓦拉開始了第二次南美旅行,在瓜地馬拉期間,切格瓦拉與伊爾達·加德亞(右)相識。

切格瓦拉與伊爾達·加德亞是姐弟戀,二人並非一見鍾情,而是隨著時間的深入產生感情,伊爾達就像切格瓦拉的母親或姐姐,無微不至地照顧他。

1955年,切格瓦拉與伊爾達·加德亞在墨西哥結婚,婚後有個女兒,取名伊爾達·格瓦拉·加德亞。

伊爾達·加德亞和女兒。切格瓦拉平時親切地稱呼女兒是「我的小印第安姑娘」。1958年,在游擊戰期間,切格瓦拉認識了阿萊達·馬奇,也就是他未來的第二任妻子。

1959年5月22日,切格瓦拉伊爾達·加德亞離婚,他們唯一的女兒由格瓦拉撫養。伊爾達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稱:「就是因為古巴革命,我才失去了我的丈夫。

【切格瓦拉與第二位妻子】

切·格瓦拉是古巴革命運動的領導者之一,作為一個領導者,切·格瓦拉如今已經成為了革命浪漫主義的代名詞。他的頭像也已經成為世界流行的文化符號之一,而他在革命運動中的美貌妻子自然也是人們感興趣的話題。

With a cigar clamped in his mouth, Cuban rebel Army Maj. Ernesto ‘Che’ Guevara drives from here June 3rd to begin his honeymoon with his bride, the former Aleida March. In the rear seat of the car are bodyguards. Mrs. Guevara was a combatant with central Cuban rebel forces during the last stages of their campaign to oust dictator Batista. She became secretary to Guevara when the rebels won. | Location: Santiago De Las Vegas, Cuba.

阿萊達·馬奇,游擊隊員,切格瓦拉的第二任妻子。阿萊達·馬奇與切格瓦拉是在1958年認識的,當時的阿萊達·馬奇22歲。而切格瓦拉已經結婚。

阿萊達·馬奇年輕漂亮,上過大學,當時是切格瓦拉的親密助手,在後來的行軍和戰鬥期間,阿萊達·馬奇一直陪伴在切格瓦拉的身邊。

1959年5月22日,格瓦拉同第一任秘魯裔妻子伊爾達·加德亞離婚,他們唯一的女兒由格瓦拉撫養。6月,格瓦拉同阿萊達·馬奇結婚。

格瓦拉同阿萊達·馬奇的婚禮是在格瓦拉的警衛員家中進行的,勞爾卡斯特羅是證婚人。婚後,他們擁有了三女一男四個孩子。

1965年4月,格瓦拉突然離開古巴,再次踏上革命征途。二人就此別離。留下的種種美好過往成為回憶。

Che Guevara, Hildita (from his first marriage), Ernesto and Celia (from his second marriage)

阿萊達於 2012 年出版了《紀念切:我與切·格瓦拉的生活》一書。「我們在戰爭的漩渦中度過了一些最愉快的時光,那些時刻使我們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它們幫助我們彼此了解,我們中的一些人很天真,另一些人則非常聰明;我們都年輕,對未來的勝利充滿希望,我記得切後來寫道:「冒著看起來很荒謬的風險,讓我去吧。」 說真正的革命者是由偉大的愛的感覺引導的,不可能想像一個真正的革命者缺乏這種品質。

【切格瓦拉的功過是非】

在古巴大街上,極富傳奇色彩的切,頭戴黑色貝雷帽,蓄著濃密剛毅的鬍鬚,目光深邃而傲慢,嘴上永遠叼著一支雪茄,這個形象,隨處可見。他酷愛搖滾樂,成為很多人心目中力量、戰鬥、叛逆的象徵。 他是阿根廷人,卻輝煌於古巴,最後葬身於玻利維亞。有人視其為英雄而加以崇拜,有人稱其為惡魔而痛恨萬分。

Front cover of the book “Evocation”, by Aleida March, widow of Argentine-Cuban revolutionary leader Ernesto Che Guevara, which talks about her life with Guevara, taken during the presentation on March 20, 2008 at the Casa de las Americas institution in Havana. AFP PHOTO/ADALBERTO ROQUE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ADALBERTO ROQUE/AFP via Getty Images)

格瓦拉31歲就被任命為古巴國家銀行行長、土改委員會工業司司長和工業部部長。但是,在格瓦拉掌控古巴經濟大權之前,古巴是拉丁美洲四個最成功的經濟體之一,在古巴革命之前從未出現過食品匱乏的現象。 格瓦拉上任後,使古巴經濟幾近崩潰。 他完全照搬他認為蘇聯的做法。土改,沒收私人財產,將所有在古巴的外國企業和本土民族資本強行收歸國有,甚至就連理髮館、修鞋鋪都不放過,這使得大量資本外逃。

由於格瓦拉和卡斯特羅都將很多秘密帶入了墳墓,所以格瓦拉出走剛果的詳細原因也許永遠是個謎,但是格瓦拉之所以出走,和他把古巴經濟搞得一團糟有關。 卡斯特羅起初並不想照搬蘇聯模式,建國初,他去美國訪問,曾向美國政府保證,他施行的是「人道主義」而非「共產主義」,因此決不會沒收私人財產。然而,格瓦拉的經濟政策,徹底把古巴拉入蘇式軌道,並使其再也無法掉頭。為此,卡斯特羅和格瓦拉發生了分歧。

似乎在每個時代,每一個群體都在各取所需地塑造有關切·格瓦拉的神話。但是在古巴,切·格瓦拉的形象依然是「單一的理想主義革命英雄」。不過,近些年陸續面世的作品和史料,正逐漸將這個革命鬥士「去神話化」。他是人,不是神。

實際上,種種資料表明,切·格瓦拉是一個複雜立體的多面體。他熱愛革命,也喜歡雪茄、朗姆酒與女人;他心系窮人,也自認「酷愛殺戮」,對敵人從不手軟,主張施加酷刑;他為古巴打下江山,但也因在任期間頒布的失效的經濟政策而備受非議。

古巴從富有走向貧窮,並沒有用很長時間。 古巴的現狀就說明了問題。

走出故居,已是黃昏時分了,遠處的天空仍然清澈透亮,建築似乎更加明亮,熠熠生輝。古巴已經在進行經濟改革,空洞的主義不能成為貧窮的借口,期待古巴人能夠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希望這一天可以早點到來。

我們走出切格瓦拉的故居,對門就是著名的耶穌像。彷彿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哈瓦那基督像(西班牙語:Cristo de La Habana),位於哈瓦那聖卡洛斯要塞山頂上,海拔51米,俯瞰海灣。這是古巴雕塑家Jilma Madera的作品。

雕像用購自義大利的67塊白色卡拉拉大理石雕刻,得到教宗親自祝福。雕像高約20米,包含3米的基礎,雕像的重量約320噸。基督像站立,右手舉起,靠近下巴,左手靠近胸口。雕像面向城市,從城市的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它,而在雕像處可觀看哈瓦那全景。

雕像於1958年12月24日開幕。僅十五天後,1959年1月8日,菲德爾卡斯特羅進入哈瓦那。就在同一天,雕像被雷電擊中,頭部被毀。後來被修復。 這個雕像,讓我聯想到里約熱內盧的耶穌雕像。

雕像附近,有等待看日落的人群,也有湊熱鬧的流浪狗,他們也想等待著那一刻的輝煌吧。

在古巴感受很深的一點是對宗教和信仰的寬鬆政策,所有的教堂都保存完整,也在使用和維修,這一點是比較好的。

從這裡出發,下一站是露天武器博物館。有人看守,但是免費。隨意拍照。旁邊是軍營,不能越界。

這時,黃昏的陽光溫婉平靜,恰到好處。

對岸夕陽下的哈瓦那,如同處在攝影師布好的精準燈光下,線條幹脆利落,細節清晰可見。

各種色彩在哈瓦那的夕陽中變得飽和純粹。從傍晚到日落,看著光線在變幻,令人如痴如醉。

下一站就是最精彩的莫羅城堡觀日落,欲知詳情,請繼續跟讀。

(完稿於2024年4月19日星期五 ,美國亞特蘭大)

(攝影:若敏,歷史照片來自博物館和網路,特別感謝)

 

 

本文由【亞特蘭大生活網】獨家約稿、原創。原創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免責聲明: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部分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