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郎朗登上紐約時報藝術版封面

2019年7月24日,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藝術頭版頭條對中國鋼琴家郎朗進行了全開版幅的專題報道——Lang Lang Is Back 鋼琴演奏家郎朗用滂湃態勢強勢回歸!

郎朗登上紐約時報藝術版封面

以下為紐約時報原文翻譯(部分):

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的舞台上,比利·喬爾和郎朗正開始排練,從台上望去坐落著19000個還未上座的空座位。

比利·喬爾是位知名流行樂鋼琴家,他在四月份的一場演奏會上邀請了這位超級古典明星鋼琴演奏家做客,演出票全部售罄。當天他們在一起排練了喬爾先生的「Root Beer Rag」二重奏,演奏的節奏變換十分豐富,從快速瞬間轉向極速。緊接著他們開始玩起了各種作品。在突然間你一段我一段地演奏貝多芬的「皇帝」協奏曲,還合奏了一些巴赫,最後,喬爾先生的樂隊驚訝地見證兩人進入了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時雷鳴般的開場。

這是一個很好的跡象,因為郎朗——這位世界上最著名、最有價值的鋼琴演奏家,正在踏實地回歸舞台。他不僅仍出現在世界領先的管弦樂團中,且再次推出一張新專輯,同時出席極其少數古典音樂家才能登上的「The Tonight Show吉米今夜秀」和「早安美國」享譽世界的著名電視節目。他的跨界合作再次讓古典音樂震撼了,這種在大眾化和藝術的完整性之間實現著微妙的平衡。

剛滿37歲的郎朗正處於從神童到成熟、到元老級藝術家的下一個升華階段。頂級指揮家、鋼琴家丹尼爾·巴倫勃依姆指出,這種過渡非常不容易。巴倫勃依姆是郎朗的導師,他自己也曾被稱為神童。

「一個神童,要麼不再是兒童但仍然是神童,」巴倫勃依姆先生說,「要麼就是不再是神童,仍然是兒童。」

郎朗當然是前者,這對於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弗朗茲·威爾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öst)來說是顯而易見的,他自郎朗十幾歲時就認識了這位鋼琴家。

「每個人的成長都會經歷很多階段,有時候成功會開始對你產生負面影響。」莫斯特說, 「但跨過那些負面後迎來的就是嶄新的蛻變。」

經常演繹浪漫派作品的郎朗,在更多探索莫扎特和貝多芬的精緻作品上也贏得了大家的讚許。下樂季他將專註於巴赫作品。 六月,他與鋼琴演奏家吉娜·愛麗絲結婚,他們幾年前在他柏林舉行的一場音樂會上相識。

與此同時,郎朗也決定減少音樂會。他計劃每年從之前的130場音樂會減到70或80場,他希望有更多的時間來生活,以及投身於一些音樂教育項目。

「我需要這些時間,否則你無法專註於你所做的一切。」他說。

當然,這並不是意味著以前的郎朗已經消失了。畢竟,當今樂壇還能有哪位古典鋼琴家會在比利喬爾的音樂會上演出?又有誰能讓世界最頂尖的鋼琴品牌施坦威為他設計並命名一個新系列的三角鋼琴?

就像吉他製造商長期以來為埃里克·克萊普頓與萊斯·保羅這樣的明星命名的樂器一樣,或者與好萊塢大導演羅恩·霍華德合作,拍攝他的成長傳記片?抑或者在凡爾賽舉行的婚禮晚宴,瑪麗·安托瓦內特可能都會羨慕的這個眾星雲集的晚宴派對吧。

一輛黑色的SUV緩緩駛來,之後接他到紐瓦克參加一個新鋼琴實驗室的剪綵儀式。

郎朗國際音樂基金會捐贈給了這所名叫第一大道學校數十台「羅蘭數字鋼琴」,以及郎朗鋼琴法教學書。他的基金會用數百萬美元的承諾,讓這些不太富有地區的孩子們接觸到音樂教育。

當汽車蜿蜒穿過車流時,他談到了他的新專輯「鋼琴書」,這是他回到DG唱片公司後的第一次發行。專輯中的曲目的都是他選擇最經典的鋼琴小品,比如貝多芬的《致愛麗絲》和德彪西的《月光》。

「很多人都說:『你怎麼彈致愛麗絲呢?』」 他這麼說道:「全世界的琴童們都會彈這些簡單的小曲子,但要找到高質量的錄音並不總是那麼容易。」這張專輯還專為音樂流媒體時代而設計。由於大型流媒體服務在每次播放曲目時都會產生收益,在發布後的四個月里,郎朗的《致愛麗絲》錄音光在Spotify上就播放了510萬次。

「從技術上講,他真的太不可思議了,」郎朗在費城柯蒂斯音樂學院的老師格拉夫曼回憶起郎朗當時參加柯蒂斯入學考試,「但他的音樂溝通力更強!你閉上眼睛都能感受到。」

郎朗登上紐約時報藝術版封面

郎朗登上紐約時報藝術版封面

《紐約時報》的報道

郎朗職業生涯開始起步時也見證了中國逐漸成為古典音樂的強國,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唱片新市場,樂團巡演的必停地,以及新藝術家的主要來源。但隨著新一代亞洲音樂家開始進軍國際,他們有時會面臨著偏見,這種偏見——會讓人誤以為亞洲人擁有強大技術但卻像沒有靈魂的機器人一樣。郎先生說,他的情感與表達風格就是要消除人們的這種偏見。

他回憶說:「他們說亞洲人刻板,很保守,所以從一開始,我一直試圖改變這種看法。」

他做到了。憑藉令人眼花繚亂的技巧、豐沛的感情與精湛到極致的演奏,與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這樣的機會,成為了古典音樂的超級明星。 之後他代言了瑞士品牌手錶。更不尋常的是阿迪達斯為他設計推出一款鞋,並在格萊美上與具有絕對地位的重金屬樂隊Metallica一起演出。

很多最初被他的才能留下深刻印象的評論人開始質疑他的演奏,但是觀眾們卻不這樣認為,以及指揮大師們也持續保持著他們對郎朗的賞識。 莫斯特回憶說,幾年前郎朗來克利夫蘭演奏巴托克第二鋼琴協奏曲時,郎朗想請他給自己指導一些莫扎特。

莫斯特說,我為了測試他,我讓他在巴托克音樂會前一個半小時來到舞台,答應指導他一些莫扎特奏鳴曲。

「沒想到他真的來了,」莫斯特說。 「這表明他是如此的認真。他已經是一個巨星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有這種謙遜」。

從Metallica、比利喬爾、再到「致愛麗絲」,要探索這種平衡和謙遜並非那麼容易。當古典音樂正逐漸被邊緣化的現在,如果太過於利用廣泛的文化來普及古典音樂還是需要一個謹慎的態度。對於這個問題,郎朗也承認偶爾會有些疑慮。

「我真的希望將古典音樂帶入一些新領域。」他說, 「但有時我會想,是不是也應該收斂一點?」

小提琴家伊扎克·帕爾曼,以及帕瓦羅蒂、馬友友等音樂家對於郎朗來講,都是在民粹主義和藝術性之間實現平衡方面給他最大靈感的來源,他說他在嘗試常規曲目以外的作品時總是非常謹慎,比如克里茲莫的作品。

「有些人會說『那很可愛』,有些人會質疑,『你怎麼能這樣做?你是一位古典音樂家』,」帕爾曼曾經說, 「就個人而言,我不會忘記我的本職工作是什麼。」

因此,在麥迪遜廣場花園露面幾周後,郎朗回到了他的本職工作,在德國巴登的復活節上與世界頂級樂團柏林愛樂樂團演奏了貝多芬的第二鋼琴協奏曲。

在這不久之後的五月,他和指揮家杜達梅爾一起在洛杉磯演出了同樣的作品。洛杉磯時報的古典音樂評論家馬克·斯威德(Mark Swed)在他的評論中寫道,所有對郎朗的質疑都被他極致、細小的微處的細膩表現所觸動。 他稱讚道:「這是場人們可能會談論多年的音樂會。」

「這不是郎朗的回歸,」他補充道,「是郎朗到來了。」

郎朗說他已經計劃重返浪漫派曲目。但首先,他要用一個樂季專註於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這是在經典作品中最具專業技術要求,最嚴肅的作品之一 ,是古典音樂界最為巔峰的存在。

然而他還有其他的夢想:與一位歌唱家合作舒伯特的《冬之旅》(一部鋼琴與聲樂作品),重溫勃拉姆斯的作品, 找到自己想要的音樂, 或許嘗試自己創造一些作品。

「也許我也會從一些孩子們的歌兒開始,」他笑著說。 「輕鬆點的!」

但就目前而言,郎朗十分專註於音樂會的舞台。他說去年與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在坦格爾伍德音樂節上復出時,「在彈第一個八個小節的時候我感到前所未有的一種『微妙』的感覺。」他說,「我當時想,要繼續嗎?在八小節之後,沒錯是的,Let』s go!」

本文由【亞特蘭大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澎湃訊,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海外新聞小編

關注亞特蘭大華人生活網,即時收取美國亞特蘭大市華人相關的各類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生活資訊和實用信息。幫助你了解亞城華人社區的各種新聞、活動,提供一個與其他同城華人隨時無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