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現實版Split:叛逆少女、同性戀、小孩……你相信她九重人格的故事嗎?

一早醒來,伸個愜意的懶腰,低頭一看,咦?身上怎麼多了10多條紋身?

自己什麼時候去過紋身店?

如果這一幕發生在你身上,你會不會發狂尖叫?

Jane Hart卻很淡定,對這種事情,她早就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

Many Sides of Jane,是由A&E拍攝的系列紀錄片,Jane Hart就是其中的女主角。

女主角的故事

Jane Hart今年28歲,有兩個兒子,生活在美國的愛達荷州。

Jane 童年生活在愛達荷州一個超大的洋蔥農場里。據母親Christena回憶,女兒是個學霸,不是個書獃子。她愛運動,平時總是活力四射。在母親眼裡,女兒和其他孩子並二致。但Jane卻說,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腦子裡就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聲音。

當她上高中時,頭腦中的各種爭論愈演愈烈,讓她常常無所適從。她感覺 這些紛雜的聲音實在可怕。於是Jane離開了家鄉,搬到阿拉斯加,想著換個環境後,情況也許能好轉呢。

在阿拉斯加,她結婚生子,有Mr Right和兩個兒子相伴,小日子過得其樂融融,那些討厭的聲音似乎漸漸消失了。

但是遺憾的是,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結婚四年後,她遭遇了婚變。經過努力,她如願爭取到了兩個兒子的監護權後,之後就帶著孩子又回到了家鄉愛達荷州。

但是,婚姻破裂帶給她的刺激實在太大了回到家鄉後,她發現腦子裡繁雜的聲音又回來了!而且似乎比離開家鄉之前更嚴重了。

腦子裡不停地出現各種各樣的聲音,讓Jane痛苦不堪,最低谷的時候她甚至想過自殺。但看到兩個可愛的兒子,她咬咬牙又放棄了這個可怕的念頭。如果了媽媽,他們怎麼能幸福地活下去呢?

24歲時,她開始接受治療大概一年後,她被診斷出患有多重人格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簡稱DID )。

以紀錄片展示多重人格的生活

一開始得知診斷消息的時候,Jane很難接受這個現實。畢竟多重人格在很多人眼中都是一個可怕的概念。

多重人格障礙屬於心理疾病的一種,存在多個人格就像在一個身體里住著好幾個靈魂。

Jane頭腦里不同的聲音,就來自不同的人格。

幸運的是,Jane沒有被診斷打垮,反而又振作了起來。興許是幼時學霸的個性,她轉而開始研究這種可怕的心理疾病,並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一些經歷和心得。

她的分享引起了紀錄片公司Renegade 83的注意,他們與Jane聯繫,邀請她拍一部關於多重人格的紀錄片。

Jane覺得這是一個讓公眾認識這種病的好機會,於是帶著兩個孩子,公開了她如何與多重身份共處的生活和治療經歷。

被好萊塢電影所誤導的公眾印象

說起來,多重人格也是好萊塢電影中一個很火爆的題材,例如2016年的電影「Split」綁架了三名少女的男主角有26重身份,不同身份之間互相協作,又勾心鬥角,在同一具軀體里上演了一場宮斗大戲。

現實版Split:叛逆少女、同性戀、小孩……你相信她九重人格的故事嗎?

問題在於,出於吸引眼球的需要,電影總會竭盡所能升級矛盾,引發衝突因此,電影中所描述的人格分裂並不是真實的,也誤導了公眾對這一疾病的認識。

就像Jane在節目中所說, 「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但它不是真的。這不是我們自己。

」考慮到DID在公眾心中如此負面的印象,Jane仍然決定參加拍攝,這的確是一件很有勇氣的事情。

九重人格的日常生活

Jane目前已知的,有九重人格。

其中有6歲的Janey,是個天真可愛的孩子,喜歡毛絨大象玩具。

10歲的Beth, 是Janey的保護者,盡量不讓壞人靠近Janey。

11歲的Jaden,是個假小子,做事總是莽莽撞撞。

17歲的Alexis, 叛逆少女,紋身就是出自她之手。她享受別人關注的目光,也愛美妝和派對。 19歲的Ashley比較神秘,沒什麼關於她的介紹。28歲的Madison, 是個女同性戀。

另外還有一個人格叫Jerry, 靠寫些紙條表達自己的感受。

還有個男性的人格,叫Jeffery, 年齡未知。

紀錄片記錄了Jane的生活日常,例如一陣頭痛突然襲來,然後人格變成了六歲的萌娃;再比如Jane有隨時用紙筆或電子設備記錄細節的習慣,防止人格轉換後一些重要的信息被遺忘。

有趣的是,Jane的9個人格對拍攝紀錄片也有分歧,有的人格就強烈反對,當然不願意出鏡咯。

被觀眾質疑好假

這部紀錄片播出後,很多觀眾發出「好假」的質疑。

甚至在搜索這部紀錄片時,與之相關的最高頻搜索就是,女主角是不是扮演/模仿了9個人?

其中觀眾質疑最多的一點就是,如果Jane正在開車,「小孩」的人格突然蹦出來,那該怎麼辦?

還有她的一些人格中,好多還是未成年,為什麼要選擇在酒吧里工作呢?

紀錄片是用「眩暈」的方式展示Jane從一個人格轉換到另一個,這個方式在社交媒體上也引起了批評,認為有戲劇化之嫌。

Jane回應說,這種眩暈的特效展示出了頭腦中的混亂和噪音,就像轉換人格時大腦所接收到的聲音。

真實的情況是,發生人格轉換時Jane會感受到劇烈的頭痛。根據導演Hanson的觀察,她常常低下頭,手放額頭上,用手指擺弄頭髮,等等。當然每個人格的習慣都略有不同。不過,導演Hanson認為加入「眩暈」的效果,能讓觀眾更清晰地知道發生了人格轉變,不至於陷入茫然。

 引發爭議的疾病

話說回來,觀眾發出這樣的質疑也是正常的,畢竟精神領域專家對它的看法也還沒統一呢。

在精神疾病領域的專業人士內部,一派認為這是由嚴重的童年創傷引起的精神障礙,一類認為病患就是好萊塢電影看多了,自己腦補了很多精彩劇集。

就如治療Jane的臨床心理學家Christopher Waters博士所介紹,不少人認為患病的人只是在「表演」,或者試圖引起關注罷了。

甚至有少數人認為,DID是由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人為製造的,強行把這頂帽子扣在別人頭上。簡言之,自己給自己製造個就業和發財的機會唄!

多重人格是為應對童年創傷

看到這裡,你可能也會有疑問,Jane為何會發展出多重人格?

據Jane自己介紹,她小時候遭受過性虐待,這些黑暗的經歷給她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創傷。

從17歲開始,Jane開始不斷回想童年時遭受過的性虐待,不過她並不想指出施虐者到底是誰。

在影片中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尊重每一個撫養過我的人。我自己被傷害過,但不想再去傷害別人。我知道有人會不贊同我的做法,我想,即使說出了那個名字,也是於事無補的了。

關於Jane是否遭受過性虐待,她的母親持否定看法,並經常為此和她發生爭執,最終兩人為此幾乎斷絕了關係。她的母親也拒絕看這部紀錄片。

而Jane這些身份的存在,就是為了應對她在童年時期所遭受的性虐待和創傷。

因此,除了讓公眾了解這種疾病,她拍攝紀錄片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大家對虐待兒童的重視。這是DID更深層次需要面對的問題。

身份障礙治療專家David Spiegel博士也證實了這一說法,這種病通常是由身份,記憶和意識方面的整合失敗而導致的,大多數得病的人童年時都經歷過虐待或精神創傷。

當受到難以應付的重創時,多重人格患者就以「防空」的方式,以達到「這件事情不是發生在我身上」的感覺。

對患者來說,它是一種防禦性保護措施,是遭受過嚴重創傷後的慢性應激障礙。

以一己之力幫助他人

自節目播出以來,Jane收到了信息,其中有許多來自DID患者,也有一些是有其他心理健康問題的人。

Jane說,讀著這些故事,的確令人心碎。我們生活的世界中有太多的虐待正在發生。讀這些沉痛黑暗的故事,也需要非常強大的心理承受力。

也許她暫時不能為這些患者做什麼,但她至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傾訴的渠道,讓他們知道,他們的痛苦是有人懂的。

正因為專註於這一點,Jane反而沒有什麼時間去閱讀那些關於紀錄片的負面評論,她對待這種疾病的態度也變得更加積極,就像她在節目中對孩子們所解釋的那樣,他們的媽媽有一個「獨特的大腦」,因此行為舉止才會有點特別。

時至今日,DID對人們來說仍然很難被理解和接受,但Jane這樣飽受折磨的人,能勇敢地敞開心扉,並聆聽別人的痛苦,值得我們欽佩。

希望Jane的努力和這部紀錄片能讓公眾更多地了解這種疾病,也期盼人們對DID患者多一些理解和關愛

本文由【亞特蘭大生活網】獨家約稿、原創。原創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免責聲明: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部分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