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国外餐馆装逼宝典 之 日料那些高大上的名词你造吗?
去吃日本料理的时候,常常能看到各式的新词,本膳、怀石、会席、割烹、料亭,直叫人云里雾里,立时觉得高大上起来。那么,这些词到底神马意思呢?如果有小伙伴也不是很了解的话,今天小娅为大家推荐的这篇文章就能让我们瞬间明了~!
本膳
本膳料理的兴起,源于镰仓时代(1185~1333)末期武士阶层开始追求奢华的生活。进入室町时代(1336~1573)后,本膳料理在烹饪上发展出了日本的特色,而仪式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规律。
菜碟或碗会置于“折敷”,也就是一种托盘中呈上来。第一个托盘呈上的就叫第一膳,或者就叫做本膳,接着往下是二の膳、三の膳。在形式上,一般菜碟或者饭菜的数目为7、5、3这样的奇数。所以最基本的本膳料理形式就是三膳,“本膳”有7菜,“二の膳”有5菜,“三の膳”有3菜。上菜时,所有的菜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全部摆放好之后,吃的时候也要按照本膳、二の膳、三の膳这样的顺序来吃。级别较高的则有七膳之多,并且都有御果子相配。
类似欧洲中世纪时的宴会,吃喝的间隙还有表演,在日本叫做“能”剧。
本膳料理到了现今已经只出现在少数仪式场合了,出现也会遵循以前的制度。故而这个词的意思跟以前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怀石
上海世博会的时候,日本产业馆内开设了料亭,提供人均3000元的怀石料理。就算这价格也挡不住中国人民的消费。但到底什么才是怀石料理呢?
提及怀石则不能不提茶道。喝茶在日本自镰仓时代末期就流行于各个阶层,伴随喝茶,还有各种各样的游戏。到了室町时代初期,也出现了一些佐茶的食物。
由市井的喝茶走向风雅的茶道,最初由奈良僧人村田珠光(1423~1502)发起的。珠光和尚的师傅是个在中国的挺有名的人物一休。
珠光跟一休学禅,达到了茶禅一味的境界,确立了闲寂茶道观。
武野绍鸥(1502~1555)进一步对茶道中的外物作了简化,把用茶引起人兴奋娱乐,转为欣赏、享受茶本身,规定伴随茶的饮食不能超过一汁(就是汤)三菜。
一汁三菜的概念早于绍鸥的年代,是日本人家常饮食的规格(实际在物资匮乏时,这个也是达不到的),而如果家里来了客人,这个规格就升级到二汁五菜。
一汁三菜的规格
到了绍鸥的弟子,“茶圣”千利休(1522~1591),他把之前茶会之后的酒宴从茶会中剥离了,视茶会为纯粹品茶的场所,更重视闲寂的精神追求,并且坚持一汁三菜作为茶道饮食的理想数量。
利休死后,茶道逐渐向更多的阶层流行开来。到了利休去世约百年后,著名《南方录》被发现,内容是利休弟子对其言论的记录,类似于《论语》。不过后世考证这是一本伪书,或者是掺杂了一些真实记录的伪书。但不管怎么样,这本书的影响很大,推动了闲寂茶的卷土重来,闲寂茶在大概十七世纪末最终占据主流。
在利休时代,伴随茶道的饮食被称为会席。到了《南方录》,为了将闲寂茶的饮食与大名茶的饮食区别开来,借用了与“会席”同音的“怀石”一词。书中记载了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说因为怀石在禅林中叫菜石,将烤热的温石放入怀中以温暖肚腹。
此处的会席不同于江户后期化政时代(1804~1829)兴起的会席料理。而因为今天的怀石料理又明显不同于南方录时代的怀石,所以对于这种严格存在于茶道中的怀石,在前面加个茶字,以示是茶道中的食物。
简单总结来说:
会席(利休时代) ≈ 怀石(《南方录》时代) = 茶怀石(今)≠ 怀石(今)
会席料理
进入到江户时代(1603~1868)之后,餐饮文化开始发展,特别是宝历至天明时期(1751~1789),江户等大城市出现了一批高级餐馆,甚至期间出版了一些餐厅的评价指南。之后虽然沉寂了一段时间,但又在化政时期(1804~1829)达到了顶点。这一时期的餐馆推出了会席料理,将怀石料理中厨师总结出来的烹饪技艺继承下来,然后从茶道中剥离出来,形成了专门服务于餐饮的形式。当时有“会席”和“即席”两种,会席是提前预定或按餐馆定下的固定菜谱来吃,即席则是去了之后可以点单的。
会席料理
有资料提到说会席料理是以饮酒为中心的料理,我读到的书似乎并不是这么说。美食、美酒、表演、唱歌、跳舞、聊天、娱乐,所有的享受都可以是会席料理的元素。而最奢华的会席料理,就是在“八百善”这样的高级料亭里的。
八百善,江户时代最著名的料亭
因为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饮食风气发生了巨变,所以今天的会席料理,一般也是仿化政时期的。
京料理一词是明治维新之后才有的,而今天以京都为首的怀石料理,一方面继承了会席料理部分传统,又在日本西化中吸收西洋元素,逐渐演变的出一道一道上菜的风格,另外还借用了一些茶怀石里的理念,让端坐的食客们感叹 “果然是借尸还魂” 。(注:一道一道上菜的风格,没有仔细考证过,但是特别像十九世纪法国流行的俄式上菜制service à la russe)。
也因此今天的怀石料理,并无通行的严格规定,各家都有自己的理解。
现代怀石料理中的“八寸”
简单总结来说:
会席(利休时代) ≠ 会席(化政时期) ≈ 会席(今) ≠ 怀石(今)
料亭
料亭是较高级的日本餐厅,在以前最重要的是拥有奢侈的大空间,供表演节目等娱乐之用。
现在料亭最鲜明的特色除了特别贵,就是有女将服侍用餐。一般来说,不大接待生客,大阪的料亭到现在仍然是会员制。在器皿上的选择也非常讲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因为地方大,厨房离得远,菜上来就冷了。而食客也见不到厨师,无法与厨师交流。
所以另一种餐厅应运而生。
割烹
割烹一词源自《孟子•万章上》里“伊尹以割烹要汤”,没什么特别,就是这两个字的本义。在日本,割烹并不是一种料理,而是描述直接坐在厨房前面能看到厨师料理的这么一种餐馆,可以很高档,也可以很市井。
米其林三星的銀座 小十,主厨奥田将餐厅开为割烹的形式
米其林三星的銀座 小十,主厨奥田将餐厅开为割烹的形式据说割烹餐馆最早是十九世纪出现在大阪,但不是特别盛行。直到二十世纪后半段,关东地区才流行割烹的形式。我猜这与明治维新后日本厨房的西化也脱不了干系。大概1890年左右,传统的日本厨房就开始改变格局变为长条形操作,二十世纪初逐渐有了自来水,煤气。到了六十年后,有了系统的橱柜,可以把所有厨具杂物收纳起来。同时期还有了冰箱等电器。有了这些便利,可能才使得割烹在关东也流行开来。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幅图,可能不完全正确,但梳理的挺全的。
日本不同时期的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