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真正的教养是:从不会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老婆子和老头子商量着把家中仅有的一匹马卖掉换些更有用的东西。换什么呢?老婆子说:老头子,你决定吧,你做事总不会错的。于是老头子骑着马到了市场。先后把马换成母牛,母牛换成羊,羊换成鹅,鹅换成鸡,最后把鸡换成一袋子烂苹果。每次换的时候他心里想的都是,嗯,老婆子一定会喜欢这个。
两个有钱人半路上听说了这件事都认为老头子回家会遭老婆子挨打,至少要痛骂一顿,老头子却坚信自己会得到一个吻,于是他们以金子做赌注。
后来,两个有钱人惊奇地发现,在旁人看来这一路走下坡,越换越廉价的交易却每次都让老婆子大加赞赏。
老头子为什么有这种信心呢?显然是因为老头子做每一个选择都是诚心诚意地站在老婆子的立场上的。他把老婆子的需要看得比物品的价值更重要。
真正有教养的人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他从不随意发脾气,也不怕对方生气。
故事的结局,两个有钱人赌输了,金子奖赏给有教养的老头子。这个结局有很深的寓意:刻在骨子里的教养会赢得生命中最值得的奖赏,那就是一段如沐春风的情谊和关系。
很多人没意识到,我们失控的脾气正在变成身旁最亲近的人的“绝望之井”。
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就是教养。
教养说到底就是看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面目可憎,疾风怒雨,口不择言,尖酸刻薄,含讥带讽,最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在游乐场,有个孩子被某个游戏项目吸引,玩了一次还想再玩一次。妈妈当众大声斥责孩子:“你是怎么答应过我的?做不到以后永远别来!”孩子抱着怒火中烧的妈妈,哭成一团。妈妈嫌弃地甩开他,厉声要求他不要再哭,孩子止不住抽泣。妈妈突然扬长而去:“叫你哭,叫你哭!”孩子在妈妈身后一路追赶一路更凶猛地哭……
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这位妈妈发脾气便是不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导致的。孩子天性喜欢玩,容易被新鲜稀奇的事物吸引。一开始随便答应你,后来由于情境变化而不能信守承诺也是常有的事。
这自然很容易造成双方关系的僵硬对立。
刻进骨子里的教养,是不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美国的儿科医生兼心理学家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里曾说,我们应该把孩子当成客人。
因为假如今天你家的客人忘记带伞,你不会走上去对他大发脾气,进而说一串尖酸刻薄,夹枪带棒的话:
“你怎么回事?每次都要丢东西,不是这个就是那个。”
“你怎么就不能像某某某啊。”
“你都四十多岁了,怎么不长点记性?”
“我敢说,你的头如果不是长在肩膀上,你会把头都弄丢。就你那样连一把伞都管不好的人能有什么出息!”
我们什么也不会说,只会礼貌地微笑,马上把伞送到客人面前:“您的伞,走好,再见!”
我们常常把“毒舌”留给亲近的人,把优雅留给陌生人,因为我们的心里有陌生人和亲人之分。
事实上,别人是不分陌生人和亲人的,除了自己都是别人。那些以“为你好”的名义,对别人发的脾气其实都是教养不够的表现。
菜根谭里说: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意思是说家庭生活应该遵循一个原则,人与人之间要心平气和,坦诚相见,以愉快的态度和温煦的言辞相待。
最亲近的人之间感情融洽,没有隔阂,意气相投,这比嘴上说说要修身养性,观心内省强万倍。这正应了这句话,刻进骨子里的教养,是不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尝试着改变自己,不要再让爱你的人流泪
安然细语
做父母真的很难,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70后80后,我们的小时候接受的“打骂”教育。那个时候,贫困是常态,祖国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改革,父母们疲于应付生活,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
如今,科学育儿的新风吹来,不断的告诉我们对待孩子要“狠狠爱”,给她安全感。基于此,孩子降生后,我们的父母之间不得不亲近,却有日渐紧张。别说是婆婆,就是和自己的亲妈因为理念和方式的不同,动辄争取、辩论,甚至争吵…孩子出生的前二年,第一难的是没人帮忙带孩子,有老人带孩子的心里可能在想更难的恐怕就是处理和公婆、父母的关系。
不得不说【只有对最亲密的人才会发脾气,才会肆无忌惮、口无遮拦,因为只有在他们面前才会卸下面具,毫无掩饰】这句话是标准的毒鸡汤。没有任何一个人需要一直理解你、包容你、宠你。即便是亲生父母,你可有想过他们已近暮年,能力、社会价值感、存在感、优越感越来越低,你的每一次反驳都在无意中提醒着:你老了,你观念跟不上了,你错了,你的话不重要了…
你有你的玻璃心,老人有老人的敏感神经。所以说,作为晚辈,我们难道不应该换个方式方法表达?我们不应该更加照顾他们的情绪?多想想老人的付出和无私,他们已然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尽心尽力。
这个世界上,除了对孩子的爱,对家庭的责任、义务,以及处理和家人的关系,这些事同等重要。改变,也许就从你示弱开始,从你情绪稳定开始,从你学着有效沟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