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中国一年内117篇论文被国际刊物撤稿 不仅是丢脸!
尴尬了!中国一年内竟有117篇学术论文被国际学术期刊撤稿!到底是什么原因?
近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京召开通报会,通报了2015-2016年查处的科研不端行为典型案例。通报会披露,自2015年3月份开始,英国现代生物、斯普林格、爱思唯尔、自然等国际出版集团4批集中撤稿,涉及到中国作者论文117篇。其中有23篇被撤论文标注了科学基金资助,有 5篇被撤论文被列入已获得资助的项目申请书中。
这些论文被撤销的主要原因是“同行评议涉嫌造假”。通俗地简单地说,就是学术造假。而这些论文作者,都是有身份的人。有医生、大学教师、研究员和中高级工 程技术人员等。更可怜的是,有些论文作者是专业论文造假公司帮助制造的。《南方周末》曾报道,一家名叫南京德亨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代笔公司,提供一篇 SCI论文,从合同签订到发表文章需要一年时间,价格是64000美元,如果加急半年价格则是68000美元。有一位“枪手”,写出并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了的论文达100多篇,算他个人一篇只赚3万美元(在造假产业链上,其他参与人也需要分些钱),也达300多万美元了。300多万美元依现时的汇率,足有2000多万元人民币。
专业论文造假公司就是雇用一帮职业化写手,专门研究国际权威期刊的用稿风格,量身订制种种论文。这种论文造假公司有中国的,有国外的,也有中外合作的,不论哪种,“中国大陆客户”需求旺盛。2016年9月20日,美国论文抄袭监测网站PlagiarismWatch宣布,他们通过查重软件发现了一起中国论文造假事件,并且有充分证据显示,这是一起由论文造假公司和“掠夺性”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杂志默契合作的针对中国作者的“职业化”造假事件。被点名的巴西杂志《遗传学和分子研究》(简称GMR),2015年发表的中国学者文章达到 1605篇,占总发表量的78.1%。
专业论文造假公司进行大批量代笔行为,那也就顾不得精细加工。GMR中至少11篇SCI论文,有着完全一模一样的实验图表。如果没有举报信,哪怕是最先进的技术也很难识别,其中一个名为图表三的流式细胞检测结果,出场率更高达9次。
论文造假,在中国有着特殊的需求。其中最强烈的是职称评选需求。中国高级职称评选往往需要有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要求。其次是聘用考核要求,要你一年有N篇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被称作“任务”。再次是专业人员取得的政府或社会机构的科研项目,要求也是要将成果拿到国际核心期刊发表。但是,许多人对此没有头绪,最省事的方法就是花钱找枪手代劳。国际核心期刊要求非常严格,有人虽然曾经用掉半条命发表过自己的论文,已经对高水平的论文有了自己的经验,但面对职称、职业考评和科研项目那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他们也只好选择向现实妥协。有人本来就是学术混混,既然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就是一种刚性的标准,那他们也就更愿意主动向专业论文造假公司购买论文。
国际核心期刊,对中国来说是最稀缺的资源。中国自己也有些学术期刊,有些也被列为中国核心期刊,但非常尴尬的是没有一家中国学术期刊具有国际核心期刊的高 度与信誉。在学界,所谓的中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中国的学术期刊和其他期刊一样,早就玩坏了自己,让那些刊物在国际学界基本上已不值得一提了。因此,中国检验学术成果的最好办法就是看论文能不能在《自然》、《细胞》、《科学》这全球三大顶级杂志及被列入SCI各领域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名录的杂志发表。国际核心期刊与所谓中国核心期刊最大的不同,就是人家不讲情面,不看官职,不把金钱诱惑当回事,异常高傲、清高,学术至上,油水不进。
不过,国际核心期刊也有短板。由于每天都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论文,他们又死心眼与缺心眼,坚持每篇论文都要认真看,并做出正确评估,就十分烧脑子、磨时间。一些人专门研究他们的选稿标准与要求,主动迎合,精心编造而不是胡乱编造,把假的东西山寨得像真的一样,那些编辑不小心,也就上当了。
对付造假,国际核心期刊固然要不断提高编辑水平与断稿能力,但更有效的措施是对造假论文和无法实证论文作撤稿处理。这在国际学界,是最严厉的处罚。 2014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发育生物学实验室的小保方晴子的两篇论文被《自然》撤稿后,她的博士学位被早稻田大学取消。她的导师、具有国际声誉的日本著名细胞生物学专家笹井芳树为此羞愧难当,自杀身亡。但在山寨有理不丢人的中国,遇到这样的事,莫说自杀,当事人辞职的都很少。中国一直说要振兴科技,但在对待学术这个基本是非问题上,国际社会使用的是国际逻辑,中国使用的是中国逻辑,两者完全不一样。
2015年3月,英国BMC出版社(BioMed Central)撤回43篇论文,其中41篇系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
2015年年8月,全球著名学术出版集团斯普林格(Springer)宣布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发表的64篇论文,而这些论文全部出自中国学者之手。
2015年10月,爱思唯尔(Elsevier)撤销了9篇论文,9篇也全部来自中国高校或研究机构。这三次撤稿风波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同行评价涉嫌造假”,也就是审稿人邮箱是假冒的。
如此明白张胆、无所畏惧地学术造假,对中国学人的国际声誉损害不用多讲,小葱拌豆腐,一清二楚。这当然也是中国学界业态的一个真实面目,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总在欺诈,糊弄社会,也糊弄整个世界,在侮辱学术,在突破学人最起码的良知与底线。而这,又是不良制度倒逼产生的严重后果,有点逼良为娼的体制性野蛮。 学术掺假水分太多了,它一定动摇真学人的理想、信念,让他们反而变成学界的“傻子”,并且让他们失去应有机会和必要的科研资源。会做的不如会闹的,会闹的不如会吹的,会吹的不如会骗的,基本价值观扭曲变态了,那整体学术水平及真实性可想而知。
中国学界还有一个苦恼之处,就是信息流通不畅,对国际前沿科技走向、探索与交流信息的获取比较困难。比如google学术搜索等,已经是全球学者的关键数据库,但中国学者却很难有机会使用。学术研究,在起点时就必须进行全面的科技查新,以决定正确的研究方向。不然,你辛苦几年摸索出来的东西,人家早就有 了,你的研究就很可能是白费几年时光,至多只起到对他人成果旁证的作用。实用科技方面,别人先有了,你后面跟上来,但人家的科技体制好,会立即取得国际专利,并且迅速生产转化。你跟在人家后面,则可能什么也不是,至多就在中国市场有点机会,但中国科技生产转化中的肠梗阻太多,收益有限。若是技术属于国外禁 运类的,机会稍多些,但惯常的问题是技术升级跟不上。有些技术前几年还差不太大,过了几年,却又与人家拉了一大截。甚至像屠呦呦当年发表的青蒿素,原本中国领先于世界,却又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变成落后了。以青蒿素为基础的一系列新专利与新产品市场,中国目前只主要起到原材料提供者的作用。
因此,中国科技虽然“捷报”频传,不断有了重大“突破”,填补了中国或世界的“空白”,不断有东西让欧美日“吓尿了”、“后悔了”、“眼红了”、“折服 了”,但在整体科技水平上,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上,不说别的,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欧美日依然维持1990年代以来对中国的高科技与尖端武器禁运之策。若中国科技真提升到与他们比肩与接近的程度,或者有不少科技为中国独有,那种禁运早就被打破了。再看国际优秀学者,哪儿好哪儿去。他们主要的流向依然是美国。当然,较之于过去,中国现在要好很多了。海归多了,有些机构也引来了国际学者,有些成果确实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整体上的差距在那里,却又必须承认。你要强大,千万不可以仅仅强大在自己的幻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