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七月两周纽约漫游之三 —— 纽约客眼中的西上城,曼哈顿法国餐

编者按:亚特兰大生活网全新推出 “Nancy生活馆”专栏,特别邀请到来自咱亚城,对生活有独特视角的Nancy来跟咱聊一聊,她热爱的美食、旅游、职场等有趣的故事。

作者前言:我在纽约前后生活了十二年多,除了大都会歌剧,纽约市芭蕾舞,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古根汉姆美术馆及各家博物馆的都是我平时很喜欢的纽约体验以外,去寻找世界各地的风味,了解特殊的香料搭配和烹调手法,对我这样的吃货厨娘来说实在是另一种无止境的兴奋和享乐。每找到一个新的喜爱的地方,就又是一个对自己好奇心的大奖励。

我始终相信美好的只有分享了才有价值。纽约,这个绝无伦比的神奇美丽的城市,似乎永远都不会让我的探寻之心失望。我也希望把我的发现介绍给喜欢和计划去纽约的人们。希望大家也有机会去不浪费摸索时间的享受一下。这次纽约两周行,我多次去了几个不同的区域,为了阅读方便,我选择了按区来记录。由于自己注重吃,有教授意大利烹调课的经历,所以我在食品细节上会自然的多解释一些。欢迎大家提议点评,这也可以帮助我今后的系列游记更为贴切。

曼哈顿法国餐 - 从米其林三星到地道家常小馆

在纽约,人们会问 ‘Do you live in the city? Where ? ’ 意思是“你住城里吗?住在哪一块儿?” 事实上,这里的“城” 就是特指曼哈顿岛;而问题本身就好似老上海人问你家在哪个区的一样,实则是在鉴定你是哪类人,有什么背景。

虽然曼哈顿(Manhattan)只占纽约土地的百分之七,是最小的一个区,但它却是纽约文化的代表及经济和政治的枢纽。这里也是才华最洋溢,精力最充沛,竞争最激烈,同时生活成本最昂贵的地方。多少人梦想在这里生活, 然而这寸土如金的小岛,却让无数人望曼哈顿项背而莫及。

从建筑,到公共设施,历史和环境,曼哈顿拥抱着一百多年来的各种痕迹。特别是曼哈顿各具风格的十几个小区,仍保留着上世纪移民生活的精彩和温柔。

曼哈顿,纽约的灵魂。对我来说,更有太深的意义。这里是我移民美国的第一站,可以说是我美国梦想的摇篮。回头看,很幸运在纽约有机会的前后生活了十二年多,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曼哈顿。

今天就让我这个曾经的曼哈顿人,带您一起穿梭于中央公园旁的中上西区,品尝法国人为纽约带来的美食和浪漫文化。

 

米其林经典三星 - Le Bernardin  (勒博那丁)法式餐

纽约除了地道的各国风味以外,也是国际美食高端餐厅最多的城市。住在纽约的时候,有时事先定好餐厅,打扮起来,晚上下班后去体味一下高雅餐厅也的确是个很舒服的享受。其实不仅仅是去品餐,也是一种对自己所住城市的细细品味。去一家好的餐厅,总会有一个好的情绪和唤起一些美好的记忆。


Le Bernardin 正餐厅 (网上图片)

勒博那丁是纽约一系列的里程碑意义餐厅之一,也是全世界五十最佳餐厅之内的。这类餐厅有好多家,基本都在中城五十,六十几街。走在街面上不注意,也许都会错过。这餐厅正好离我们当年的办公室都不远。有那么几年时间,除了常去的,我们曾很有兴致地尝试每一家有名的有代表性的餐厅。

平时走过这里总是觉得很亲切。因为以前家里老一辈朋友们每次来访纽约,总是要早早的在几家名店订位。这次,又是加了另一原因,因为平时很爱看安东尼.布尔丹 (Anthony Bourdain)的食游节目,他的好友法国厨师埃瑞克. 里佩尔 (Éric Ripert)就是这家的主厨。他是最常在安东尼的节目里露面的搭档了。虽然艾瑞克自己也是一流厨师,在勒博那丁很年轻时就破格的做了主厨,但他却一贯谦虚低调,很令人敬佩。如今看不到安东尼的节目了。能走到艾瑞克工作的地方也会觉得欣慰。

安东尼和艾瑞克 (网络图片)

趁上海大吃货表弟和我都来纽约,我也提前订好了座位。没想到坐下没多久,艾瑞克竟然走进了正餐厅,走过我们的桌边去和外面的几个桌子打招呼。想必有人提了特殊要求了吧。作为纽约人,一般的宗旨都是见了名人也不去打搅,然而那天我真的想站起来去对他说,非常抱歉你失掉了你的好朋友!也许潜意识里决定去这家也就是想放下一份对安东尼的思念吧!

勒博那丁多年来一直是纽约时报最高级评价四星,也确是名副其实;其也不负米其林三星之誉,不仅服务周全有理,道道菜出炉都是艺术品,色相味口感俱全。这里是以法式海鲜为主。能把海鲜烹调的时间把握的那么准确,以给予完美的口感,实在是要高超的技艺的。表弟是个很懂入乡随俗的人。他不仅事先问好这里的着装要求,他还备有了一个新世界的手机功能,手机对着英文菜单可以自动翻译出中文!不过这软件直译还是有些不灵。直译到底不能把人家写菜单的艺术式语言完美的翻过来。所以“轻微的嫩煎”就变成了“勉强熟”。

午餐可以是点套餐,三道里每道都有好几个选择。这里所列的是我们的挑选。遗憾我没有拍下菜单,所以不能列出每样的正规名。

 

 

 

 

 

法国餐的火候和配汁和中餐一样很讲究。所有的汁儿都是上桌临吃时才浇。

和通常米其林餐厅相比,这里道道菜都比较足量。甜点美的都难以下手。

旅游时对于高级名店的品尝,我的观念是:这类的餐厅,之所以高端, 并不完全在于食品,同时也是环境和气氛。如果是匆忙赶路的话,那去这样的餐厅,就折伤了店家一半的初衷。如果自己没有时间装扮打理起来,有时订了位仍不能进入正餐厅,会被安排在吧台,或是咖啡区。虽然餐价都是一样,但是坐的不舒服,吃起来也是打了折扣一样。所以要想好好的安安心心的享受这些高端餐厅的美食,还是先让自己在心理上有个舒适的打算。慢慢的品味,去体会它的味道。

 

做纽约人的日子 —— 下班后去 21Club


下班后去 21Club(另一家纽约里程碑类店)路过时代广场

还记得很清楚那天出办公室前同事挚友说白色薄麻风衣更配我的皮包和项链。硬让把我本来穿的浅棕色中麻本色绣花风衣换了。好在那时办公室里备有好多套以防万一去不同场合可以更换的衣服和搭配的鞋。去一个特别的晚餐总感到是个小浪漫节日一样。

曼哈顿各区有太多的非常地道的法国餐厅。除了特高档的,我想介绍两家我很熟悉的,都颇有名气,而且开了很多年且价位适中的餐厅。 两家都离中央公园西大道都是一两个街口的距离。

 

Café Luxembourg

卢森堡Café 曾是著名浪漫电影 “When Harry Met Sally” (“当哈利遇到萨莉”)的拍摄场。餐厅从八十年代一直火到现在。西上城有很多演艺人士居住的地方,包括电影,电视,写作等艺术门类。餐厅在西七十街。我当时住西七十二街。过去这里只隔两条大道。老史从八十年代就喜欢这里的随意而有历史感的戏剧般的环境,也特别喜欢他们的汉堡和薯条。想起来好像每次到这里吃饭都能碰到电视电影界名人。感觉都是本地人,大家都很自如。这里的色拉,主菜,和甜点也从没有一次失望过的。他们牛排上的Bearnaise Sauce博纳西酱汁当时的邻居朋友们都点赞的。


Cafe Luxembourg 餐厅,吧台晚上常常坐满的等座聊天的 (网络图片)


美美的午餐(网络图片)


鞑靼牛肉塔配奶油烤面包(网络图片)


奶酪汉堡配炸薯条 (网络图片)


法式烤鸡腿 -虽然我不会选这个菜,但只有法国人会搭配的那么绝!(网络图片)


eclairs chocolate - 泡芙巧克力

西上城有几家餐厅可以吃到。有时会出去专门吃一下甜点,喝点咖啡,坐到很晚再走回家。

Bistro Cassis

另一家也是以地名命名的小餐厅 Bistro Cassis也在七十街上。Bistro是比较随意的传统法式便餐。 这里的奶油香草蒜蜗牛,奶油汤蒜淡菜,尤其他们的面包配给奶油,肝酱非常香。 鸭胸,汉堡,烤鸡所有的主菜想起来都馋。餐厅不大,总是满座。如果要去,最好订座。这里也常有西上城住的名人。有一次老史和我被挤进最里面几十平尺的角落。那里挤着两张小桌,另一桌坐着美国著名的独一无二的战略家夫妇,太太是服务共和党,丈夫服务民主党。两人竞选大战之后成为夫妻。电视上平时都是丈夫发言,然而那一顿饭,老史说太太一直在抢话。


Cassis Escargot – 奶油香草蜗牛(网络图片)


Tuna Tartar 鞑靼吞拿色拉 (网络图片)


牛排加羊角薯 - 法式餐浇汁永远是诀窍 (网络图片)


淡菜盆加奶油面包片 -足够一顿午餐(网络图片)


法式软薄饼包野蘑菇和煎葱头(网络图片)

如果大家去纽约的自然博物馆和中央公园,西72 街也有好的中餐厅。不过去体会一下这些本地人的餐厅也许会有一种非常不同的感觉。

希望大家也会喜欢这些地道的,除了纽约很难品尝到的法国餐。

纽约客眼里的西上城 —— 中央公园

虽然我一贯是以吃为主,但到了西上城,不能不提中央公园。西上城这部分河边公园和中央公园之间只有四个街口。住这里的人户外生活很方便。 我住纽约时, 也可以说是充分的享受了守在公园边上的福利。每周早上都会有两次和好友六点十五分公园边碰面。锻炼四十五分钟到一小时。早晨走在林子里,湖边的感觉,似乎整个人都能透彻一下。夏天晚饭后,通常也会和老史去公园里散布或是骑车。骑车绕中央公园里一圈正好四十五分钟。


天空上看中央公园和西上城 (飞机上隔窗拍摄)

一百三十年前有远见卓识的人创立这美丽的三百多公顷的公园。那时他肯定不曾预料纽约今日会如此的繁忙,然而这公园却永久的为人们带来闹市中的世外桃源和美景。七月回纽约有机会几次早晨去了公园,故地重游,非常欣慰自己当年的直觉和主见在这西72街买下了公寓。不仅每天得以享受公园的美景, 也因为这房子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 两百七十八步,从他的门走到我的门--最终走入了一个门。

早上进入了中央公园,似乎才体会到一点儿恋做纽约人的感觉。 这天正好是赶上七月四号国庆节,中央公园比平日多了一份安静。纽约跟别的大城市一样,在大的节日也是城里人出城,城外人进城。


这跑步的小路离大道大约也就50米的距离

72街公园入口对面,是纽约公寓楼的最著名的也是最早的豪华公寓楼之一达科塔大楼 (Dakota 建于1884)。 它曾是1968 年有争议的出众导演Roman Polanski,轰动一时的影片Rosemary’s Baby (罗斯玛丽的婴儿)的拍摄场所。


Dakota 屋顶 (一般从街面上看不到)


达科塔前感恩节游行的状况 (游行一贯是从西79街自然博物馆开始)

如果大家正好感恩节前一晚在曼哈顿的话,可以快天黑时到自然博物馆边上的广场浏览一下。所有的大气球和游行的彩车都在那里待令。很壮观,很有特殊的纽约感恩节前夜气氛。

Dakota也是披头士约翰.列侬的最后生活过的家。在他1980年楼前被刺去世后,纽约市在这楼对面的公园草坪里为他建立了著名的‘草莓地‘。 这里没有草莓。称为“草莓地”只是根据列侬的经典歌曲‘永远的草莓地’而命名。意大利Napoli市赠送了以约翰列侬的歌 ‘想象’ IMAGINE 为中心的马塞克地碑。这里每天早上都会有人献花。


早上七点多过来,献花早已放在 “想像”的地盘上

也有业余的喜欢披头士的自发乐队在这里唱约翰的歌曲。我印象中几乎每天都是一样的人在这里演唱。这些人组成的乐队后来也会去时代广场的地铁站里表演。听说那些唱歌的人都是靠游人的小费为生。这次发现似乎有了新的规定。平时业余的歌手们一个都没有了。看到了标牌才知道这里已不允许这样的演唱活动了。从不知道是什么人来送花,而且每天都有,风雨无阻。有一点能够肯定,人们对于和平和爱的理想是永远一致的。

离草莓地五个街口,就是纽约古老的,曾是纽约所有餐厅里年度营业额最高的,全美第二的美式经典餐厅Tavern on the Green。这家餐厅从1934年开始营业到2009年大危机时破产,经历了好几任老板。当时内部装修品和餐具拍卖,好多人都像是怀念纽约记忆一样的去抢买。2014年重新开业以后,也曾请了传奇的名厨,加州美式餐创始人Jeremiah Tower来做主厨。记得他曾说这样规模的餐厅无法追求艺术美食。

这经典餐厅只有提前订位才可以进去。如果白天午餐的话,后院的风景更美。这次回去,发现在外围又加了一个咖啡窗口。很早就开门了。咖啡口味也很正。清早点一杯咖啡,去坐在侧面的后院里也可以像纽约人一样的享受一下中央公园清晨的安静。非常遗憾的是另一家西六十七街上极精典的Cafe Des Artistes开了九十多年后也在2009年危机时关门了。当时的要求是新餐厅必须保持内部的壁画。


Tavern on the Green(网络图片)

如果有多半小时的时间,也想在公园里多走一下的话,那从‘草莓地’ 继续往东面走,不到五分钟,就可以看到著名的毕士达平台和喷泉 (Bethesda Fountain & Bethesda Terrace)。无数的电影都在这里取景,是中央公园的核心部分。


毕士达喷泉夏日初晨的水莲


毕士达广场秋日 (好友北辰11/17日摄影)


从中央公园的湖上看西72街高楼 -那低的屋顶就是达科塔(好友北辰11/17日摄影)

这平台是两层的。站在毕士达平台上, 可以看到毕士达广场和喷泉的全景。下面是Bethesda Terrace 的台阶和通道。这通道的设计,里面似乎包含着无数人对艺术和传统的爱。顶部是由一万五千多块釉烧的瓷砖组成的。有人说这里是西班牙风格,有人说是土耳其风格。其实它的设计是综合了欧洲文化和设计的色彩。瓷砖是一家英国名瓷场制作的。这种瓷砖一般可以在欧洲的大教堂做地板用。这是世界唯一一个地方用来做屋顶。这五十吨重的顶部的瓷砖从八十年代开始取下修复,直到2007年才正式对外开放。 顺便提一下,侧面的台阶还可以通到一个新修的公用洗手间。只有在里面大通道可以过去,在外面是看不到的。

这里也常有街头艺人借这里的回音来突出自己的表演。每次经过这个通道,都让我想起一位看似拉丁美洲的女士在这里唱歌剧,我当时觉得她一定是位新移民。她没有任何电器设备,一条简单的淡绿色布裙,薄底的平底鞋,她那深厚洪亮而悠远的歌声,和她的表情形象始终留在我的脑子里。每次走过这里都默默的希望她能够寻找到自己的生路。

中央公园,包含了整体的纽约精神。卓越的理想带来了公平,民主和博爱。它是纽约对自然和人类的爱心的表现。如果你去游纽约,努力奖励自己半天的时间去体会一下吧。

 

作者介绍:

Nancy, 本名金维琦。移民美国后,在纽约州立大学时装学院就读时装面料和市场开发专业,毕业后三周就被一家香港最大的服装公司聘用。后来的二十二年里一直在美国时装界著名的公司和品牌里担任要职,期间还被中美洲一家最大的服装厂聘为他们的第一位女副总裁。2012年来到亚特兰大从事一个百年童装品牌的产品开发和生产,一直工作到四年后该公司改组。

从新移民到走入社会主流,注重的不在于金钱收入,豪宅,名车,或是体验名吃名牌。而在于自己真正的学习和了解社会观念及文化,同时开发自己的潜力,了解社会,分享知识,帮助同人一起前行。

始终相信美好的东西分享了才更有价值。两年多的职场空档自由生活,从在一凡小屋学习烹调,到教授中西烹调课,到带领团队一起去意大利旅游和学习,使我更加体会到与人分享知识和经验的乐趣与意义。感谢朋友们喜欢我的微信,并督促我开始努力通过文字来更好的向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本文由【亚特兰大生活网】独家约稿、原创。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部分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金家小姑奶奶

小姑奶奶,北京的堂兄就这样叫我。虽然他已逝去多年, 但这称呼唤起我对童年,对父亲的哥哥们,嫂子们,我的远方的堂哥堂姐们的思念。父亲是他那辈里最小的一位。和哥哥们很亲。 按当时的文化,他是绝对晚婚了。有我的时候,堂哥堂姐们早已都十多二十多岁了。虽然家里传统规矩很严,然而对我这个最后出现的姑奶奶,似乎一切都是新时代的,包括家里的规矩。非常庆幸因为最小而得到的少限制的自由。也许是从小的自由放枞,带给了我无边的追梦的想象力......金,父亲的本姓,也在文革期间被迫放弃。金家小姑奶奶,是真实的,原版的,那个在新街口的胡同里最爱吃有嚼头的北京蛋卷的小影子。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