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城人物 | 大勤若敏,静若幽兰的亚城美女作家
2014年6月15日那天是父亲节。下午,女儿陪我到亚特兰大的“亚洲希望老人活动中心”参加亚特兰大笔会组织的活动。会上,我做了一个主题发言《文学之树长青》。感谢王晓衡会长的溢美之词和诸位笔友的宽容大度,我这个“非作家”竟然在众多作家面前“班门弄斧”长达两个小时。发言结束时,激动的我即兴朗诵了一首诗:《认识你们真好》。
这句“认识你们真好”不是我的原创,而是一位名叫“若敏”的女作家的散文标题。(我在《亚特兰大笔会文集2009》读到此文,深有同感。)遗憾的是,那天若敏不在,无法当面致谢。一眨眼过去了一年半。2015年12月19日晚,我应邀参加亚特兰大笔会在一凡烹饪艺术学校举办的联谊会,见到老友新朋,其中就有若敏:玲珑小巧,清清爽爽。我同她道了谢,并合影留念。由于现场太闹,未能深谈,只是相互连了微信。
微信真是个好东西。从“朋友圈”里可以关注到若敏的行踪:忽而到中国旅游,忽而扭伤了脚,忽而住院做了手术,忽而坐轮椅飞回美国,忽而又开始频繁地发博文,忽而又得了一个征文大奖……好一个皮实的小女人!
大勤若敏。在亚特兰大笔会,若敏可算是笔耕最勤的几位作家之一。通过文学网站,我断断续续读地读到她的一些散文,也星星点点地攒了一些看法。今春,我又来亚特兰大看望女儿,又在一凡烹饪艺术学校见到了若敏,依然是那么靓丽,甚至有点“逆生长”的感觉。我们不知不觉地就谈到了文学,特别是网络文学,当然也谈到若敏自己的创作。还是由于现场太闹,未能深谈,只能通过此文陈述一下我读若敏散文的几点感受。
若敏散文:题材多样,文字锦绣,不瘟不火,娓娓道来。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情。其中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师生之情,徜徉山水之情,仰慕知识之情,享受世俗之情。
若敏是一位有感情,懂感情,重感情的女性。读罢《轻轻地拥抱妈妈》《中秋节想起父亲》《婆媳情深》《初恋的味道》《儿子,十五岁生日快乐》《圣地亚哥行——同窗情》《认识你们真好》几篇美文,颇为感动。无论是对长辈,对丈夫和儿子,还是对同窗,对笔友,对一切同她打过交道的人,她都面若桃花,以诚相待,以情相待。就连“婆媳关系”这样的“普世难题”,都被她处理的完美无缺。她那位在单位在家中皆“虎虎生威”的婆婆对若敏这个儿媳妇赞不绝口,夸她“知书达理,能干,善良,尊重老人,有爱心”。总结的何等到位,概括的何等准确。
我读过若敏写的《漫步葡萄牙》《瑞士之约》《西加勒比海游轮》《相约北京》《梦圆西藏》等系列散文,仿佛置身其中,同“驴友”一道欣赏绝美的风景,惊叹造化的神工。若敏的游记写的非常精细,精细的可以作为《旅游指南》,时间地点美食物价准确无误。这一点我应当向她学习。我本人写的几篇游记,线条很粗,过于“写意”而忽略了细节。
亚城笔会,人才济济。同几位“老姜”相比,若敏似乎还有点嫩。意识到这一点,若敏很注意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从书本中学,从生活中学。她曾在一篇杂谈中写道:“岁月可以带走红颜,带不走的是智慧,修养和岁月积淀成就的优雅和美丽,虽然静若幽兰,依然芳香四溢。”诚哉斯言。若干年前,我写过一篇人物专访《善良的女人是美丽的》。现在,我要加上几个字:有才气的善良女人是美丽的。
网络颠覆了世界,当然也颠覆了当代文学。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写作者,必须正视网络文学颠覆性的影响,分析之,研究之,驾驭之。我曾同若敏探讨过网络文学的几个特性:草根性,互动性,娱乐性,立体性,产业性。若敏同意我的观点。她本人在写作过程中也自觉地利用这些特性,比如,她的文章大都配以多幅精美照片,把单一的文字拓展为立体的组合,图文并茂,赏心悦目。当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作家们要不断学习,方能与时俱进。
最后,我要谈一谈若敏的“世俗之情”。作为“食人间烟火”的凡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避开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这些“俗事”。智者不能免俗,但绝对不庸俗,不低俗,不媚俗。若敏就是这样。她讲究衣着,注意打扮,既取悦老公,更酬劳自己。她喜欢烹饪,痴迷食谱,经常在网上亮出她的“拿手菜”。我曾跟帖点赞:“秀色可餐。同样,餐色可秀。”在一篇杂谈里,她详细介绍了“若敏改良香烤孜然小羊排”制作的七个步骤,一看就是“行家里手”。介绍完毕,余兴未尽,又开始抒情:“窗外的冬阳,透过窗户,温温地传过来。用法国帅锅炖的萝卜排骨汤味道真不错。鲜香味美,有一种熟悉的温暖。原来,一蔬一饭也伴着朝朝暮暮,一鼎一镬也烹饪了天长地久。美食之爱情,应该是锦上添花吧。”
难得一个女人不但心地善良而且有才气,更难得的是一个女人不但心地善良而且有才气而且酷爱做饭。写到这里,我不得不再次修正那句名言:有才气并且爱做饭的善良女人接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