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华裔脸书建“微妙的亚裔特质”小组 关注移民子女文化烙印

对于很多海外亚裔来说,“脸书”(Facebook)上一个名为“微妙的亚洲特质”(Subtle Asian Traits)的小组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这里,人们分享着有关第一代移民生活等内容的表情包和笑话,使它广受欢迎。自去年9月该“脸书”小组成立以来,已有近100万人加入。

自动草稿

“当你参加一个亚洲家庭聚会,他们为客人摆上酒店的拖鞋。”(图片来源:北京参考消息网)

自动草稿

讨论的话题。(图片来源:北京参考消息网)

自动草稿

小组创始人。(图片来源:北京参考消息网)

北京参考消息网援引BBC中文网报道,“微妙的亚洲特质”最初由9名居住在墨尔本的澳大利亚华裔高中生建立。现在,小组的迅速走红甚至让他们也感到震惊。

“我们一直喜欢分享有关亚洲文化、以及在外国长大经历的表情包和笑话。我们只是想找个平台能分享它们。”群组创建者之一、18岁的凯瑟琳·萧说。

另一名18岁的创始人安妮·顾说,当群组成员达到1000人时,他们已非常激动,“现在几乎疯了”。

小组帖子主题广泛,它们更多关注的是移民子女生活中的亚洲文化烙印。因此,很多小组成员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年轻人,而非来自亚洲。

凯瑟琳·萧认为,该主页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包含了“我们生活中没有人谈论过的一些小事”。很多表情包都与家庭习俗有关,比如饮用白开水,或用手指测量烧饭时所需的最佳水量。“你永远不知道现在几点了,因为你家里的所有时钟都比真实时间快5到10分钟。”“当你参加一个亚洲家庭聚会,他们会为客人摆上酒店的拖鞋。”

一些表情包则关于语言障碍、中国家庭作业的折磨以及反家庭规则和传统。还有一些帖子提到了一些偶然的种族主义经历,或觉得自己有“不够白人”的地方。

幽默的一个常见来源是“亚洲父母”——他们通常被描绘成谨慎、严厉和专横的形象。

作为中澳混血的千禧一代,一则在小组里广受欢迎的帖子让人忍俊不禁。它的标题是:“当有一天我告诉我妈我没有吃早餐”。这让很多人想起自己的母亲,尤其是类似的句子:“因为你的事,我昨晚没睡好。”

凯瑟琳·萧表示,小组帮助她意识到自己的经历很普遍。“在外国长大这些本只是你不愿谈论的一类事情,因为你担心别人不理解你,或把你当成异类。”

安妮·顾说,这些帖子可以帮助人们“以一种更幽默和积极的方式,回忆童年时潜在的负面经历……就像通过幽默疗伤一样。”她补充说,小组还加强了她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这是她没有预料到的。

夹缝中的美国华人二代 身份认同陷尴尬

美国侨报网2014年曾报道,生长在美国的华裔后代身处两个世界碰撞交融的叠加地带。出了家门是扑面而来的西方世界,成长于此深受浸染;回家却又是父辈耳濡目染的神秘中国,隔靴搔痒终觉疏离。在家里,有文化和年代的隔膜;在外面,有文化和种族的隔膜。

对于从小生长在美国的华裔青少年(American-BornChinese,ABC)来说,中华文化既神秘又陌生。

ABC们自嘲为“香蕉人”。因为很多第三代及以后的华人,虽然有中国人的黄皮肤外表,内在却是地道的美国白人。尽管他们的英语说得同美国人一样好,甚至还更好。但在美国青年的眼中,“香蕉人”依然是外国人,难以建立起关系较密切的朋友圈子。这种圈子多半仍只局限于“香蕉人”之间。

“香蕉人”的思维与生活习惯与他们的父母完全不同。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是完全西方的教育,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说已经和西方人全无二致,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他们为人处世的基础,而这显然是其父母、拥有中式传统思维方式的第一代移民所不能接受的。

“香蕉人”在美国接受教育,穿Polo衬衫,听HipHop和R&B音乐,很享受目前所能享受到的物质生活,并且十分不能理解父母这一辈持有的“品位”。在他们看来,父母的品位是老旧而落伍的。“香蕉人”看不惯父母谨小慎微的行事作风,父辈们也搞不懂子女张扬外露的价值选择。不仅是思维习惯,“香蕉人”的饮食习惯也是完全西化的。

旅美女作家查可欣这样描述自己的身份:“夹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是一个矛盾,小的时候我很挣扎,因为别人看到的你永远不是你认为的你自己。但是现在我可以舒服地面对自己了。”

然而,文化的问题也许不能操之过急。有家长这样讲:“我的孩子都可以讲汉语,这是我给他们的一把钥匙。有一天,当他们自己有了欲望要进入中国文化时,他们的钥匙可以开启那个世界。”,“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生路途,他们会自己找到自己在地图上的那一点。”

华人父母是否融入主流社会影响“华二代”

华人作为少数族裔在别国生活,不能固步自封,须与人交流互动,在保留自己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单接受主流社会的生活方式,而且最好能融入主流社会。

海外华人孩子的学业成绩多比白人优胜,但这并不表示就能自动获得尊重,因为不少华人孩子每每独自成群,或我行我素,读书温习鲜与其他族裔的人玩在一起,所以往往被定型为与世无争,不惹事生非,但也因此容易被视为怕事甚至好欺负。

华人孩子在学校受歧视,有些家长其实也与加害者同样难逃其责。事实上,华人父母越早能与主流社会人士增加接触,子女在学校或社会上的疏离感必会相对减少,越有利于融入,歧视也越易于避免。

本文由【亚特兰大生活网】整理编辑,原文转自侨报,若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海外新闻小编

关注亚特兰大华人生活网,即时收取美国亚特兰大市华人相关的各类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生活资讯和实用信息。帮助你了解亚城华人社区的各种新闻、活动,提供一个与其他同城华人随时无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