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华人房屋因“太丑”被投诉!房子价值已归零,邻居无奈卖房

新西兰奥克兰南区Mona Avenue的一栋房产,正上演着一出荒诞的“修房大戏”。

7年前,一位华人业主Huilian Wang以67.7万纽币的天价拍下这座破败“危房”,本以为是捡漏,却修成一座“丑陋堡垒”,引发邻居集体反弹。

最新法庭判决要求年底前拆除违建围栏和车棚,否则罚款加码。这场从高价买入到价值归零的闹剧,不仅让房产贬值,还让社区陷入持久战。

故事得从2015年说起。那年,奥克兰房产市场正热火朝天,一栋位于Māngere Bridge的破旧住宅登上媒体头条。12年无人居住的房子,曾遭水浸、窗户碎裂、浴室厨房报废,但一线海景让它身价不菲。

估值仅30.5万纽币的它,却被华人业主Wang以67.7万纽币收入囊中,中介惊呼“难以置信”!Wang本意是翻新自住,却没想到这一修就是7年,修出个“怪物”。

起初,一切看似正常。2015年10月,Google街景捕捉到房产门口围起铁网护栏,宣告改造启动。两年后,铁网换成铁皮围栏,外墙翻新,隐约透出修缮迹象。邻居们还抱有期待,以为会变身海景美宅。

可随着时间推移,围栏越搭越高,内部结构越加诡异。高达2.6米的前院围栏,远超奥克兰规定1.4至1.8米上限,车棚和工作区未经审批就冒出头。物业像个“施工仓库”,堆满杂物,围栏几乎要塌,院子杂草丛生。

邻居的忍耐终于耗尽。2017年,一位居民在Facebook吐槽:“这围栏又丑又大,挡住海景,简直像帮派据点!”围栏一侧的两户房产业主,分别在2018年和2023年忍痛卖房。

其中一则卖房视频对比鲜明:7年前,物业间还是绿油油草地,如今却堆满工业杂物,围栏如铁桶般封死视线。卖家抱怨:“议会怎么允许它存在这么久?”根据奥克兰议会的最新估价,这套房产从2021年的94万纽币暴跌至66万纽币,所有价值仅剩地价,建筑部分直接归零。

2020年,奥克兰市议会首次出手,认定前院围栏高度过高(1.93至3.7米),车棚为非法建筑,要求立即整改。Wang和实际管理者Peter Pan上诉,以“装修中”为由拖延,最终调解通过。

2024年6月,议会合规官员再访,发现问题依旧,发出整改通知。Wang和Pan再次上诉,称围栏是为挡噪音、车棚是临时遮阴,完工后即拆除。

Wang甚至辩称:“我没住过这儿,没能力管这些,是家人自己弄的。”Pan则推责“真正住户”是他家人,自己仅做翻译。

法庭不买账。环境法庭法官Melinda Dickey和专员Ruth Bartlett在9月判决中直指:“我们不信这是临时结构,它已存在多年,对邻里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他们认定Pan自2023年起“实际控制”房产,上诉驳回,要求12月8日前拆除建筑并降围栏高度。违者面临罚款。邻居松口气,却也感慨:“我们忍了这么久,终于等到这一天。”

这场7年拉锯战,折射出奥克兰房产改造的痛点。Māngere Bridge本是宜居海滨社区,房产增值潜力大,但违规围栏和违建破坏景观,阻挡销售。

卖家表示:“有违建的房子卖不出去,房价直线跌。”更深层问题是监管漏洞:奥克兰规定前院围栏限高1.4-1.8米,需审批车棚,但执行不严。环保组织“长岛再野化”主席Raju Rajan指出,类似案例反映城市绿化与法规冲突,需平衡社区审美与个人权利。

广告图片推广 精彩内容继续

Wang的回应仍旧暧昧。她在庭上强调“没参与建造”,但物业估值归零已成事实。Peter Pan的“家人自建”说辞,也难逃质疑。社区居民呼吁议会加强巡查,避免“修房成怪兽”的悲剧重演。奥克兰房产市场正值低谷,这桩案件或成警钟:高价买入易,合规改造难。

你支持Wang的“环保围栏”还是邻居的审美诉求?欢迎评论分享看法!

本文由【亚特兰大生活网】整理编辑,原文转自亚特兰大生活网,若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