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中餐馆生意已见下滑,亚特兰大餐饮人也“吃不消”
“饭可以少吃,但香味不能变。”这可能是无数中餐老板在厨房背后坚持的信念。但如今,他们正在经历一道比厨房油烟更“呛人”的考验:不断上涨的运营成本,尤其是进口食材遭遇的高额关税,正把许多中餐馆推向悬崖边。
继美国对中国产品新一轮加征关税后,全国各地不少以川菜、湘菜为主的中餐厅纷纷感受到“辣椒都快买不起了”的窘境。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知名川菜馆Chang Chang最近就对媒体表示,光花椒的关税就高达145%,而这正是川菜灵魂所在。
亚特兰大的餐厅也难独善其身
虽然报道中的餐厅位于华盛顿特区、加州、费城等地,但亚特兰大的中餐馆也并未“躲过这劫”。
“你可能以为这些问题离我们远,但其实我们天天都在算成本。”一位在Buford Highway经营麻辣烫的华人老板先生告诉我们,花椒、辣油、豆豉这些东西,“只要讲究原味,基本都要进口。”而最近他发现,不仅供货价涨了,连以往可以稳定拿货的供应商都开始“惜货”不愿接单。
“以前我们能从纽约那边的批发商进一些地道的川渝调料,现在他们说订单都在观望,要不要先停一阵子。”
打包成本也在涨
疫情后,外卖业务成为许多中餐馆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现在,这条“救命稻草”也开始变得沉重。
“以前一盒打包盒成本几毛钱,现在连印菜单的纸都涨价了。”在Duluth经营一家家庭式川菜馆的老板说,餐馆每个月要采购上千个打包盒和调料碟,最近发现成本涨了差不多10%-15%。而更麻烦的是,这些变化并不能直接反映在菜单价格上。
“客人看见价格涨一块两块会抱怨,可是我们进货涨了不止这个数。”
还有“文化”的成本
对许多坚持做正宗中餐的老板而言,不涨价的代价可能是“牺牲味道”。一位华人老板说:“我可以用本地辣椒替代花椒,但那就不是麻辣香锅了。”
这位老板一直坚持用来自四川的泡椒和豆豉,就是为了保住原味。但面对关税和物流的双重挑战,他不得不重新评估“到底值不值得这么做”。
“如果连最核心的调味料都做不出区分,那中餐就没有竞争力了。”他说。
行业面临的不只是“涨价”二字
事实上,从食材、包装、装修材料到人工成本,全链条的压力让中餐业处于极度敏感的边缘。
不少原本计划扩张的新店也开始“踩刹车”。与此同时,很多餐馆老板也担心顾客的消费信心。随着物价上涨、经济前景不明朗,“吃饭”这件事开始被更多家庭重新审视——不是不吃,而是更挑了。
对于中餐老板来说,风味之外,还有一股看不见的手——政策波动、原材料飙涨、消费者预期下降。
欢迎你分享你最近在中餐馆的点餐体验。你有没有发现哪些菜突然涨价了?味道有没有变?留言和我们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