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深度好文 | 很多父母,都没学会和孩子“好好说话”

建立良好的沟通,是亲子教育的前提,但实际上,大多数父母并没有做到“有效沟通”。获美国“教育专家奖”的医学博士尹丽莎·梅德哈斯认为,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大多只是协商、恳求、唠叨,还有其他费力却无效的互动。更致命的是,有两大错误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一代又一代的生活中。下文中,她向父母们提出7条建议,帮助我们戒掉极具杀伤力语言,改用“健康句型”。

当父母以后,我们会发现,和孩子沟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世界著名教育专家伊莉莎·梅德哈斯通过研究发现,几个世纪以来,亲子关系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专制转向民主。社会的中心从成人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现在,大部分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还得征求孩子的同意。

虽然亲子关系不断演变,但是梅德哈斯敏锐地观察到,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大多只是协商、恳求、唠叨,还有其他费力却无效的互动。更致命的是,有两大错误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一代又一代的生活中。

第一个错误,我们对孩子使用的一些表达,实际上是在鼓励孩子“寻求大人的认可”。这似乎使孩子为了讨我们的欢心,愿意做任何事。

第二个错误,成年人所用的某些表达,阻碍了孩子逻辑思维的发展。有些表达让孩子无法客观思考;有些表达让孩子无法拥有清晰的思路;还有一些表达让孩子完全丧失思考的能力。

尹丽莎·梅德哈斯是医学博士,获美国“教育专家奖”、“父母选择奖”、“全美亲子协会年度大奖”、“美国国家育儿出版物(NAPPA)金奖”等多个奖项。她透过19年教养孩子的经验,以及担任家庭医师13年的经历写了一本书《与孩子好好说话:简单、具体、高效的说话技巧》。在书中,她给出了一些建议,告诫父母要对亲子沟通的方式做出调整,改变不良的沟通习惯,培养不再看人脸色行事的孩子,不再阻碍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发展。

很多父母,都没学会和孩子“好好说话”

一、提供有限的选择

我们应该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越早开始越好。要不然孩子长大后怎么会有能力决定自己的行为呢?而且,每一次你让孩子做选择的同时都是在告诉孩子:你对他(她)有信心,相信他(她)有能力自己做决定。

以下三种句型可以通过给孩子提供有限的选择,鼓励孩子进行“自我引导”:

1.“如果……那么……”:“同学们,如果你们能在这节课上完之前完成早上布置的任务,那么我们就不用挤占下课时间了。”

2.“等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等你梳好头发,穿好衣服和鞋子,我们就可以按照原定计划去看电影。”

3.“这个,还是那个?”:“宝贝们,该吃早餐了。你们想吃什么?麦片,还是奶奶最拿手的法式吐司?”

有两点要注意

1),不要把有限的选择变成贿赂或者威胁,因为这种做法会让选择变成“来自外界的刺激”,而不是让孩子通过“自我引导”,出于正确的理由,做正确的事。我们稍后还会详细探讨这一点。

2),无论孩子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们都必须接受,否则,孩子的整个决策就会变成揣摩大人的心思,而不是决定他们自己想要什么。

二、做出客观评论

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不止是让孩子听话,还要让孩子能够权衡利弊、思考更好的处理方式、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招致什么后果。我们作为孩子的向导,就应该为孩子的这一逻辑思维过程清楚所有障碍。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的脑海里会出现印有“犯罪现场——请勿入内”的黄色封锁胶带以及闪着警示灯的橙白相间的路障。阻碍孩子逻辑思考最可怕的路障,莫过于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行为被人妄加评论。

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评论孩子,暗示孩子不符合我们的期望,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一系列负面的情绪反应:有时候孩子会为了挽回自尊用言语进行反击;也有可能会自己生闷气,觉得自己糟透了;青春期的孩子还有可能会干脆摔门躲进自己房间……总之他们就是不会进行自我反思以及想办法改正。

很多父母,都没学会和孩子“好好说话”

对孩子做出客观评论,孩子就不会觉得受到攻击,可以避免这些典型的情绪反应。同时,还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各种方式反思自己的行为。譬如,孩子可能会思考如何抵制冲动以免犯错;也可能会找到正确的行为动机。

如果孩子已经做出不负责任的事,大人在评论孩子行为的时候保持客观,可以引导孩子分析自己的行为所招致的后果。总之,客观、不带个人情绪的评论可以帮助孩子认识、消除并改正错误的行为模式。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具体的范例:

1. 如果你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随地乱扔垃圾,你可以跟他说:“不好意思,年轻人,我看见你掉了一个空纸杯,那边有垃圾桶。”比较一下这种表达:“你知道在这里乱扔垃圾要罚款两百美元吗?像你这样把垃圾扔在人行道上真是既没头脑又没教养!”

2. 如果你的两个孙女一起画画的时候突然吵了起来,你可以跟年龄稍大的孙女说:“看来蕾切尔不喜欢自己手上的蜡笔被人突然拿走。”比较一下这种表达:“梅根,不要这么野蛮。要是我再看到你抢蕾切尔的蜡笔,我就把你送回你爸爸妈妈那儿去。”

三、提供客观信息

为孩子提供客观信息也是一种不带主观偏见又鼓励逻辑思维的沟通技巧。有时,孩子需要的只是一些额外的信息,让他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作出改正。

大人友善地为孩子提供不带偏见的客观信息,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孩子分析自己行为的能力。这同时也是在不带指责地帮助孩子快速启动他们的思维引擎,提醒他们忘记的规则。以下是表达的范例:

“脚应该放在地板上,而不是放在桌子上。”“在上课的时候,说话前得先举手。”“滑旱冰的时候不戴头盔很危险。”这样的沟通技巧同时也是强调规则以及家庭认同的有效方式。比如:

“我们家的原则是讲真话。”“有分歧可以好好商量。”“我们家的原则是‘言必信,行必果’。”不过小孩子们都很狡猾,他们很会钻空子。记得有一次,我把“提供客观信息”这一招用在我十岁的儿子身上。当时我正开车载着他和妹妹去附近的泳池,不知道妹妹怎么惹到他了,他突然打了妹妹一下。

我冷静地说:“我们家的规矩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他听罢就开始朝妹妹猛讲脏话。当我翻脸,他就表现得一脸胡涂,无辜地说:“我现在就是在‘动口’啊!”因此,我想,对于某些孩子,你还是得把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说得更具体一些。

四、使用代词“我”

如果孩子做了错事,忙于追究“是谁的错”有害无益;应该找出纠正的办法。

比如家里养了一只小猫名叫毛毛,孩子汤米抓起了毛毛的尾巴,打算把大人的脱毛膏涂在浑身发抖的毛毛身上。见此情形也许我们会忍不住吼道:“小家伙,你在搞什么鬼?你真是坏透了,就会欺软怕硬,折磨弱小的毛毛!”

如果我们把矛头指向孩子,把错误归咎到孩子身上,孩子便会做出反抗,开始找借口或者撒谎(可能会说:“这都是毛毛自己的主意,是它让我这么做的”),又或者是觉得委屈,打算要离家出走,让家长后悔。任何含有谴责的表达都会阻碍孩子进行反思、改正。

很多父母,都没学会和孩子“好好说话”

想要避免使用谴责的口吻,可以在沟通的时候多使用人称代词“我”,少用“你”。这样一来重心就会从“孩子有错”转移到“该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什么影响”(在这个案里,就是孩子的行为对我们自己造成了什么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表达自己的愤怒与失望当然无可厚非,毕竟沟通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让别人知道自己有什么烦恼;但是有很多更好的处理方式。比如在上述的毛毛事件中,你就可以跟孩子说:“你这样对待毛毛让我觉得很害怕,它可能会受伤的。”而不是说:“我真是一步都不能走开!看看你对毛毛干的好事!它都吓坏了!”下面再举一些其他的范例:

1.“看到有人对着我做的饭菜做鬼脸,我觉得很难过。”(有没有发现我用了“有人”而不是“你”?这样会让这句话变得不那么有针对性,同时我们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2.“你们没经过允许就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让我无法专心讲课,而且让我觉得你们不重视我说的话。”3.“如果我的付出没有换来被人的丝毫感激,我会觉得很伤心。”

五、提问式引导

对于任何“向导型家长”来说,最重要的引导方式之一就是使用开放式的问题。要让孩子保持头脑清醒,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问题扔给他们。要是一个问题就能够让他们开动脑筋,我们可以想象,问他们一连串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如果我们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孩子进行了思考,实际上也是在跟他们示范,如何通过向自己提问,引导自己进行思考。

现如今,孩子被外界各种信息所淹没,以致他们基本没有时间倾听自己的内心——让内心的声音帮助自己理清思路,辨别真伪,区分欲望与需求,等等。

因此,孩子们首先要学会在自己心里进行健康积极的对话。在孩子内心的声音变得清晰响亮之前,我们应当把问孩子的问题当做他们所需的拐杖;久而久之,他们对拐杖的需求会逐渐减少,终有一天可以完全抛开。

很多父母,都没学会和孩子“好好说话”

比如,我们可以这么说:

1.“我们是不是有过约定,借东西之前必须先得到他人的允许?”(孩子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会承认,自己的确跟大人做过这样的约定。)

2.“我们为什么要有这样的约定?”(这个问题会引导孩子思考做此约定的原因。)

3.“你现在该怎么做?”(这个问题会引导孩子思考应该如何改善自己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作出弥补。)上面的第一个问题可以让孩子回想关于“借东西之前必须先得到他人的允许”的约定;第二个问题可以让孩子反思做此约定的目的,这也是在引导她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最后一个问题可以鼓励孩子找出补救的方法,并思考将来如何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类似“你怎么能偷偷摸摸地把东西拿走?你知道要是姐姐发现了你没进过她的允许就把她的鞋子穿走会有多生气!到时候你就活该被她骂!”这样的说法有害无益。

六、极简沟通法

好吧,我承认,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开小差的人;因为我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完全意识不到周围发生了什么。我的孩子常常利用这一点胡作非为,而对于我先生来说这简直会把她逼疯。有时候我过度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以至于完全察觉不到孩子一直在叫我,直到我先生跟我说:“你就真的不打算搭理一下那可怜的孩子吗?”

如果孩子总是自顾自地说个不停,我们便会立即开启“屏蔽模式”。于是,我们就成了“遇到孩子就失聪”的人。

孩子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总是在解释、说教、哄骗、讨价还价、祈求、恳求、威胁、抱怨、唠叨,他们能听进去的话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变得“遇到父母就失聪”“遇到祖父母就失聪”“遇到老师就失聪”,说白了就是“遇到大人就失聪”。

很多父母,都没学会和孩子“好好说话”

要是我们对孩子所说的话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我们对孩子的引导就立即失去了效力。

“极简沟通法”可以非常有效地防止孩子变得“遇到成人就失聪”。一句简短的表达、恰到好处的面部表情或是一个简单的手势,比没完没了的长篇大论有效得多。我们来看一些范例:

1. 如果纳森练习完游泳回到家,把湿答答的毛巾随手扔在地上,你可以指着毛巾说:“纳森,毛巾!”2. 詹妮弗在课前早间广播的时间不专心,忙着跟朋友聊天,你可以喊她的名字,然后用食指按住嘴唇,做出“嘘”的动作,示意她保持安静

七、幽默

“逗人发笑”可是件了不起的工具;也许它实现不了世界和平、拯救不了贫困孩子,但它肯定可以化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避免师生矛盾闹到无法收场。

虽然我不是喜剧演员,但我非常喜欢在亲子沟通中运用“幽默”这一技巧。譬如,我的两个孩子开始闹矛盾,眼看“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我就会装作拳击比赛的裁判,假装手里拿着麦克风,开始宣布“这一边,是三十八斤重的羽量级拳击手冠军:卢卡斯·梅德哈斯;他的对手是五十斤重的最轻级卫冕冠军,埃里克·梅德哈斯”。然后我就会装模作样地在他俩的肚子上戳几下,他们便开始咯咯地笑。

也许你有自己的单口相声桥段,也许是各种说学逗唱,比我技高一筹。但在此我还是再提供一些表达范例,让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沟通技巧:

1. 如果让孩子自己决定午餐吃什么,他们却不肯好好配合,这时我们可以装成法国服务员,模仿动画人物的声音和语气,让孩子们点菜。

2. 如果孩子们把房子搞得一团糟,我们可以在胸前挂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罢工!照看小孩待遇差!拒绝跟在小孩屁股后面收东西!就让这些东西撒在地上,沾满灰尘,被人踩烂!”以上,这七个沟通技巧可以交替使用,也可以相互结合,用以处理任何孩子表现不当的情况。所以,请记住这七个技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的处理方式。

注:本文摘编自中国青年出版社《与孩子好好说话:简单、具体、高效的说话技巧》

本文由【亚特兰大生活网】整理编辑,原文转自外滩教育,若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海外新闻小编

关注亚特兰大华人生活网,即时收取美国亚特兰大市华人相关的各类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生活资讯和实用信息。帮助你了解亚城华人社区的各种新闻、活动,提供一个与其他同城华人随时无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